《刘三姐》经典传唱,《大闹天宫》走出国门

2019-10-01 09:27:00来源:时光网

导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历史翻开新的篇章。在新时代,中国电影同样成绩斐然,本文着重介绍1950~1960年代新中国电影取得卓越成绩。从感动亿万观众的《白毛女》,到黄梅戏的经典《天仙配》,还有国产动画电影巅峰《大闹天宫》,当时的经典流传到今天,仍然精彩万分,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且展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现在就让我们从1949年说起——

《三毛流浪记》(1949):天亮了 《三毛流浪记》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最早的影片之一,其实影片的创作工作早在1948年就已经展开。影片根据张乐平的著名漫画《三毛流浪记》改编,开机时间正好是解放前夕,根据导演严恭的回忆,拍摄时还时常能听到炮火声,不仅如此,还要躲国民党反对派的迫害……总之正是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诞生了这部左翼电影,以喜剧的方式辛辣的批判旧社会,也塑造出了三毛这一经典的银幕形象。片尾,新中国成立,三毛终于可以不再流浪。

《白毛女》(1950):翻身了 《白毛女》的故事在中国人尽皆知,地主黄世仁霸占了农民的女儿喜儿,后喜儿逃进深山过上非人的生活,身体和精神备受摧残,年纪轻轻便一头白发……《白毛女》作为早期的革命电影,诠释了那个时代阶级斗争的时代命题,同时也揭示了新中国解放妇女的历史使命。"我不死,我要活!"是那个时代的女性最强音。此外,陈强、田华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精湛演技,也令全国观众为之折服。

《我这一辈子》(1950):沧桑 《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的同名原著改编,著名演员石挥自导自演。《我这一辈子》以一位老实巴交的巡警的视角,以个体的经历来展示了中国在20世纪前50年的历史,用小人物的命运跌宕来展现时代的沧桑,高超的叙事技巧放在今天来看依然精准高效。这部影片在改革开放后陆续通过各种渠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日本著名影评人佐藤忠男评价道:“过去我只知道中国有个赵丹,现在我发现还有石挥。”

《天仙配》(1955):戏曲高峰 《天仙配》根据经典的黄梅戏改编,是那个年代戏曲电影的代表作。影片的故事源自董永遇仙的民间神话传说,他为了埋葬去世的父亲,情愿卖身为仆,筹措殓资,忠孝之举引来了七仙女的关注,两人互生爱慕。通过这部影片,反映了新时代下人民对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歌颂,批判了封建专制思想。据统计,1958年底时仅祖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

《祝福》(1956):首部彩色片 《祝福》根据鲁迅的经典小说改编,讲述辛亥革命时期,普通农妇祥林嫂凄惨的命运。影片深刻揭示了封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捆绑下的旧社会劳动妇女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值得一提的是,《祝福》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在1957年第10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特别奖,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获银帽奖。

《女篮五号》(1958):拼搏不息 《女篮五号》是第三代导演谢晋的代表作,影片围绕篮球运动员田振华一生的经历和林洁、林小洁母女的不同境遇,揭示了解放前后体育运动员的不同命运。本片是我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电影,影片主题也故事紧扣时代精神,高度戏剧化的情节编排让影片富有情感张力,细节刻画也是同时代电影中的佼佼者。影片1957年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1960年获得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林家铺子》(1959):三座大山 《林家铺子》是著名剧作家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由第三代导演水华执导。影片的背景在“九一八事件”后,围绕浙江小镇上,“林源记”林老板一家人的生活展开,既能看到他想通过辛勤劳动改善全家人生活的努力,也有对这个人物的批判,主题和格局颇为复杂,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三座大山的残酷压榨。影片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

《五朵金花》(1959):秀美大理 《五朵金花》将镜头对准了少数民族同胞,讲述一对云南白族男女的爱情故事。影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时代精神赋予到喜剧类型和少数民族题材当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格调轻松,节奏欢快,展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的情感,此外云南大理的秀美风光也是影片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而由著名舞蹈演员杨丽坤饰演的人民公社副社长金花,成为一代观众的心中回忆。

《刘三姐》(1960)音乐美术获奖 1960年中国大陆首部风光音乐片《刘三姐》由苏里执导,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黄婉秋在这一版电影中演绎的刘三姐使得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片中爱唱山歌的刘三姐用唱歌、对歌的方式倾诉穷苦人的心声和对抗地方财主莫怀仁。《刘三姐》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动听歌曲,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更是传唱至今。影片还大量展现了广西阳朔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风光。理所当然地,《刘三姐》获得了第2届中国电影百花奖的最佳音乐和最佳美术奖。借助这部优秀影片的宣传效应,“刘三姐”现在俨然成为了广西当地的一个民族文化标志。

《红旗谱》(1960):百花影帝 由“北影四大帅”之一的凌子风执导,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红旗谱》是一部红色经典电影。影片讲述从清末到民国,农民朱老巩、朱老忠父子两代人坚持与地主阶级作斗争,最后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领悟到只有走革命道路才能使农民彻底得解放的故事。男主角崔嵬在片中一人分饰父子两角,从有辫子的大清演到没辫子的民国,凭出色表演获得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男演员奖。美术出身的凌子风导演在片中对人物的镜头表现注重强造型性,常采用大仰角、特写镜头来凸显英雄人物朱老忠的正义威严。片中有句点题的话,“总有一天,革命的红旗要插遍整个中国。”

《红色娘子军》:海南巾帼 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等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标志着谢晋艺术风格的形成,且令其蜚声影坛。故事讲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贫困、受压迫的女奴吴琼花一步步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和领导海南岛红色妇女武装的巾帼英雄。影片跳脱出公式化的英雄塑造方式,以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传奇”手法来讲述吴琼花的命运和成长。谢晋以多样化的镜头和技巧、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来重塑了那个热情如火的革命年代。《红色娘子军》荣获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也在后世被多次重新演绎。

《大闹天宫》(1961):动画巅峰 作为中国美术片开拓者的万籁鸣和唐澄联合执导的《大闹天宫》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影片虽然取材自《西游记》,却肯定性地将孙悟空刻画成一个反抗者的形象,讲述他闹龙宫、反天庭的传奇经历。影片在国内外获奖无数,惊艳世人,赢得奖项包括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大闹天宫》从戏曲、敦煌壁画等艺术中大量借鉴,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动画学派的风格。1983年法国公映时,《世界报》介绍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风格艺术所做不到,即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的艺术风格。”

《甲午风云》(1962):以身殉国 长影厂出品的历史影片《甲午风云》讲述了清末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以邓世昌指挥北洋舰队英勇抗击日本军舰并最终以身殉国为故事高潮。李默然以伟岸的造型、深沉的气质和纯熟又富激情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邓世昌这个角色。尽管影片的故事表述与史实有些出入,但影片塑造了生动的群像,很好地宣扬了爱国主义情怀,至今能令观众看得心潮澎湃,燃起爱国热情。《甲午风云》本来在1964年举办的第三届百花奖评选中获得最佳故事片奖,但受到当时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影响,百花奖撤销评奖,这一本应获得的荣誉夭折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动画短片《没头脑和不高兴》改编自任溶溶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做事丢三落四、老出差错的“没头脑”和总闹别扭的“不高兴”两人在性格不改的情况下长大,演绎出的令人捧腹的闹剧。影片不仅寓教于乐,用简单的故事教导孩子们要杜绝这两种毛病;而且在角色设计上,这部动画做到了一种极致,“没头脑”和“不高兴”这对活宝组合太有化学反应,以至于在后来的许多双主角作品(尤其是喜剧)里,都能看到“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影子。主创仿佛洞见了创造“CP感”的一大关键。

《早春二月》(1963):入围戛纳 中国“第三代”导演谢铁骊执导,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等主演的《早春二月》改编自柔石的小说《二月》。影片讲述应邀到芙蓉镇教书的知识青年萧涧秋,在小镇不自觉卷入是非旋涡,最后不得不离开投身时代洪流的故事。本片是中国首部入围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的电影,被选入1979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此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评选的“中国电影世纪奖”中,《早春二月》获得“十佳影片奖”。《早春二月》中处处透露出谢铁骊对诗意与意境的审美追求,他有意识地将中国古典诗词及戏曲的意蕴精华融入到影片里,片中的江南小镇也散发着诗情画意。

《小兵张嘎》(1963):小英雄 1962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伊万的童年》捧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次年中国摄制了题材相似的《小兵张嘎》“一较高下”。影片由崔嵬、欧阳红樱联合执导,蒙古族童星安吉斯扮演张嘎,主演还有张莹、葛存壮(葛优的父亲)等。嘎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抗战时期在河北白洋淀梦想当八路的男孩与日寇斗智斗勇。1980年,影片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儿文艺评奖电影类一等奖。2005年评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中,张嘎榜上有名。张嘎、罗金保、奶奶、鬼子龟田、胖翻译…本片充满深入人心的经典角色。另外,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而言,影片用土办法拍出的一个个灵活流畅的运动长镜头非常惊人。

《英雄儿女》(1964):向我开炮 电影《英雄儿女》讴歌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人民英雄志愿军形象,王成的那句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鼓舞了无数国人。影片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影片通过王成受伤到重返前线的战争线,以及王文清和王芳父女的团聚感情线,这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展现了父女、兄妹之间的感人亲情。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是在激烈的战争氛围中营造,让本片拥有洋溢的革命激情,同时《英雄儿女》也具有朴实的亲情和道德力量,让这部影片在新中国战争电影中独具魅力。影片的主题曲《英雄赞歌》至今仍然传唱不息。

《阿诗玛》(1964):爱情传说 《阿诗玛》根据同名长诗改编。本片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曾荣获1982年西班牙第3届桑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奖。本片以如歌如颂的格调与丰富的情感色彩,描述了两个撒尼族青年纯洁而坚贞的爱情,赞美了两人勤劳智慧、英勇顽强、追求幸福的优良品格与民族精神。影片围绕着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云南石林的美丽风光、富有浓郁撒尼族特色的风俗画面,片中颇具诗意的歌曲、传奇性的神话情节,使影片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烈火中永生》(1965):烈士 《烈火中永生》根据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改编。影片以许云峰、江姐的斗争活动为中心,表现出当时艰难的地下革命斗争和严酷的狱中斗争的情景,以及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革命信念和献身精神。影片还以充满凝重、刚烈、昂然的格调,浮雕般地推出英雄群像:许云峰、江姐、华子良等,与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对比,衬托出英雄人物们高崇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面貌。片中,江姐的经典台词:“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员的意志你是永远打垮不了的。”让人记忆犹新。

《大河奔流》(1978):治理黄河 1938年,蒋匪军扒开了黄河花园口,使地主的女长工李麦一家和村民们流离失所。后来,李麦在抗日宣传队员宋敏的启发教育下提高了觉悟,加入了党组织,与敌人做斗争。影片以李麦一家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影片展示了二十多年黄泛区人民走过的漫长道路,体现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有新生活的题旨。本片着重刻画了李麦勤劳质朴、善良勇敢的形象,使她既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又具有她自身生活经历所熔铸的鲜明的个性。在本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领袖形象,结束了几十年来革命领袖形象空白的历史。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