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

2020-06-30 10:02:46来源:时光网

25年前,朗·霍华德执导的纪实太空电影《阿波罗13号》在美国公映;50年前,则发生了影片所聚焦的真实故事——阿波罗13号载人登月飞船事件。

影片原本定于今年4月5、6和8号,也就是阿波罗13号发射50周年之际,在美国600家影院重映。由于新冠疫情,这一重映计划被取消;NASA组织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也推迟或取消。

《阿波罗13号》剧场版预告片然而,没有比现在更适合的时机来回顾这部电影了。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侵扰全人类之时,《阿波罗13号》的故事能够启发、鼓舞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当下的境况。

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人类的各项活动大大受到限制,不少人年初立下的工作、生活、旅行或成长计划,也因此被搁置。大家纷纷感慨,2020年上半年简直是“失去的半年”。

汤姆·汉克斯和吉姆·洛威尔阿波罗13号事件也发生在一个“失去”的背景下。事实上,影片《阿波罗13号》正是根据吉姆·洛威尔——阿波罗13号飞船指令长——所著纪实小说《失去的月球》(Lost Moon)改编。

阿波罗13号的原定目标是登陆月球,这是飞船上三名宇航员毕生的梦想,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成千上万名工作人员奋斗的目标。

飞行到第三天,始料未及的故障发生了,氧气罐爆炸,他们不可能登陆月球,任务更新为:如何让3名宇航员活着回到地球?

联想起当下的生活,原本计划好的春节档没了,奥运会推迟了,音乐会改线上了,全人类在2020年的首要任务变为:如何与新冠病毒抗争,减少传染和死亡率,让更多人活下来?

最终,阿波罗13号从一次失败的登月计划,变成了太空探索史上最激励人心的故事。

阿波罗13号事故被称为“成功的失败”,一方面它为飞船安全缺陷改进提供了案例,为后续的登月成功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在极端条件下,它最大程度体现了人类理性、意志力和创造性的力量。

阿波罗13号之所以能成功返航,得益于宇航员们和地面控制人员在发射前的反复练习、长期积淀,对自己的专业领域相当了解。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又能够互相配合,在短时间内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

阿波罗13号的故事也启示人们:当面临一个前所未见的危机,首先做的是明确目标,统一方向,保持镇静;然后勇敢地去面对这个新危机,发挥创造力,去探索,去冒险,不放弃。

正如影片中美国宇航局飞行主管吉恩·克兰兹说出的名台词“失败不是一个选项”(Failure is not an option),对于当下的人类来说,失败也不是一个选项。

你我正在书写历史,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失去的2020年,变成人类抗疫史上最激励人心的故事。

《阿波罗13号》幕后故事【 “纪实”电影】与其他很多太空电影不同,《阿波罗13号》的定位是一部“纪实电影”。从故事到布景,影片都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且不直接使用任何历史影像资料。

现实“阿波罗13号”的三位宇航员

片中的太空船内景由堪萨斯宇宙及太空中心的太空工程部门建造而成,该部门曾修复真正的阿波罗13号指挥舱。虽说拍摄中使用的两个指挥舱和登月舱都是复制品,但也使用了当年的飞船零件,而且很多部分都可以移动,以便摄影机在局促的空间内取景拍摄。

作为该部门的又一杰作,演员在片中穿着的宇航服不但外形与实物别无二致,而且连密闭性都毫不逊色,当演员戴上头盔之后,用于降温和保障呼吸顺畅的氧气会迅速进入内部,与真正宇航服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大力协助】

《阿波罗13号》幕后特辑导演朗·霍华德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还原真实情况,与NASA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协作。

为了保证影片中飞船内部的失重效果足够逼真,在13天的时间里,摄制组使用了一架货真价实的NASA零重力飞机;并没有选择用弹力绳吊着演员,模拟失重效果。

这台KC-135飞机以抛物线的方式反复飞行,每一次飞行可以帮摄制组获得23秒(一说25秒)的零重力效果。可能是因为起降幅度过大,这架飞机的昵称是“呕吐彗星”。

在影片开拍前,主演汤姆·汉克斯、比尔·帕克斯顿和凯文·贝肯参加了位于汉斯维尔的太空训练营,宇航员吉姆·洛维尔和阿波罗15号的指挥官大卫·斯科特指导几位演员在模拟指挥舱和登月舱中接受了专业训练。

在掌握太空船的操作要领之后,三人立即前往约翰逊航天中心,在波音KC-135失重飞机中尝试适应失重状态。由于每次失重只能持续25秒,所以拍摄工作必须争分夺秒,剧组最终共进行了612次抛物线飞行,累计失重时间长达234分钟。

大部分的特写镜头则是在地面上拍摄的,演员们坐在轻缓移动的跷跷板上,模拟失重状态下的感觉。然后,这些镜头与失重的全身镜头交织在一起,通过天衣无缝的剪辑,达到自然逼真的效果。

【不着痕迹的特效】《阿波罗13号》的纪实性还体现在,里面的特效都做到了不着痕迹的程度。它的特效不是那种让你惊呼“哇,好厉害的特效”,而是让你觉察不出来特效在哪里。

《阿波罗13号》中土星Ⅴ运载火箭发射场面

比如,片中土星Ⅴ运载火箭的画面由数字王国特效公司完成。在发射场地卡纳维拉尔角,土星Ⅴ火箭在日出的琥珀色光线的笼罩下升起。而火箭实际上是一个5英尺高的塑料模型,通过电脑合成进画面。

据说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巴斯光年原型)看完电影后,问朗·霍华德,自己从未看过这段影像,他们是如何从NASA得到的。连真正的宇航员都对特效信以为真了。

影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地方:比如汤姆·汉克斯带领政客参观宏伟的运载工具组装大楼的内部场景也是特效,实际上演员们在蓝屏前拍摄完成。

【票房口碑双丰收】即使影片走严肃的纪实风格,且充斥着高深的专业术语。由于有巨星汤姆·汉克斯领衔的卡司阵容,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将紧张感保持到最后一刻的叙事效果,《阿波罗13号》在当年还是获得了票房成功。

吉姆·洛威尔客串出演航母舰长,片尾他向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自己致敬,其实这是剧组向真正的英雄致敬

影片1995年首周末获得2540万美元票房,是当年开画票房第6高的电影;在原创电影开画成绩中,仅次于迪士尼动画《风中奇缘》。

最终《阿波罗13号》在北美拿下1.721亿美元票房,全球席卷3.532亿美元票房,在北美和全球范围内来看,都位列当年票房的第三位。

全球票房仅次于《虎胆龙威3》(北美1亿美元/ 全球3.66亿美元),和《玩具总动员》(北美1.918亿美元/ 全球3.63亿美元);北美票房仅次于《玩具总动员》和《永远的蝙蝠侠》(北美1.84亿美元/ 全球3.365亿美元)。

该片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拿下最佳剪辑和混音两座小金人。

【戏剧化处理】尽管《阿波罗13号》总体上是一部准确反映真实情况的电影,影片仍多多少少做了艺术化的处理。

史料照片,3名宇航员成功返航后,从直升机中走出

根据汤姆·汉克斯角色原型、宇航员吉姆·洛威尔回忆:当时他们三人都很平静,并未像影片中那样慌乱,也没有发生口角。他们按照流程,开始检查事故,同时等待NASA的指令。

在过去8年的训练中,NASA已经考虑过几乎所有可能的意外,宇航员们也做过各种极端情况下的训练。比如这次的飞船爆炸后只能用登月舱逃生,这种极小概率事件,宇航员们在这次出发不久前,还训练过两次。

电影诞生了一句最著名的台词,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吉姆·洛威尔说“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向NASA地面指挥人员报告飞船的突发情况。简短的词句,酝酿着巨大的危机。

事实上,这句话与现实情况有一点差别,原话是“休斯顿,我们碰上了麻烦”(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且当时三位宇航员都在和地面沟通,弗莱德·海斯、杰克·斯威格特和吉姆·洛威尔先后说了同样的话。

现实中的吉恩·克兰兹而另外一句著名台词、艾德·哈里斯饰演的飞行主管吉恩·克兰兹所说的“失败不是一个选项”(Failure is not an option),吉恩·克兰兹本人表示他并未说过。不过由于这句台词太红了,后来吉恩·克兰兹出了一本回忆录,就是以这句话为标题。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戏剧化的情节,阿波罗13号发射前,吉姆·洛威尔的妻子充满了不详的预感,洗澡时结婚戒指滑落,从下水道中冲走了——这是确实发生了的。

在当下回看这部电影,你是否有了新的感悟?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