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4 13:52:19来源:时光网
《刺杀希特勒》德国海报电影可以按类型分、按题材分、按这个那个分,有无数个点可以作为标准给电影归类;有人就爱拍搞对象,有人就爱拍黑帮,有人就爱拍牛仔,有人就爱拍这个,同理,也有人就爱看那个,就像是与纳粹有关的电影,常常产生,烂片佳作皆有之,好这一口的人世代不息。远的不说,近的有国内引进的《黑皮书》,以“小黑马”的姿态杀进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朗读者》,由新邦德主演的“丛林版《辛德勒的名单》”《反抗军》,昆汀导演皮特主演的《无耻混蛋》,以及从《刺杀希特勒》改名成《行动目标希特勒》即将在国内上映的阿汤哥新作品。
汤姆·克鲁斯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将于2月26日全面登陆国内各大影院。这个讲述大义灭领导的故事,据说在纳粹之乡德国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官面上的事情咱们说不清楚,我是觉得吧,其实德国人是嫌弃老汤,觉得他演不了纳粹,不到那个份儿,范儿不正。好吧,我承认我是中了电影的春药,太瞧得起希特勒的粉丝团了,总以为纳粹具有一种精密的工具之美。其实,即便在犹太人的投资眼光和党卫队的梳妆台之间取一个中间值,也未必把得准纳粹的发际线到底在哪里。
闲话少叙,进入正题,来看“10个最令人难忘的纳粹角色”……
最多情的纳粹《黑皮书》塞巴斯蒂安·考奇
保罗·范霍文曾经用《星河战队》表达过自己对于纳粹美学的迷恋……等等,纳粹美学是什么东西?一丝不苟的头发和镜子一般的黑皮靴?宏大整饬的集体精神?坚决执行的态度和能力?愚蠢的个人崇拜和血统论?还是杀人为戏的滔天罪恶?反正不会是保罗同学这次表现的这样,塞巴斯蒂安·考奇凭借自己完美的天赋演出了一个耽于美色的小流氓,如果历史上的纳粹都这么幼稚和原始,那么二战的浩劫肯定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笑话。我们被历史骗了?要么是保罗·范霍文是一个笨蛋,要么我们是,我们和他肯定有一方是,要不然这事儿没法儿解释。嘿嘿,“我”刚才用心险恶地用了“我们”这个词语,还有粗暴的两分法,这才是真正的纳粹。
最良种的纳粹《百战雄狮》(幼狮)马龙·白兰度
阿道夫·希特勒应该长得像马龙·白兰度,而不是历史上那样一个反面形式的卓别林。我的意思是,既然纳粹同学们喜欢讲个日耳曼韩国整容版的纯种血统什么的,给他们挑一个最适合用来配种的人选应该是被允许百姓放火的吧。马龙·白兰度先生在电影《幼狮》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纳粹,那副完美的皮囊其实和纳粹的本质没有太多联系,也正是因为这个,马龙·白兰度才应该领衔纳粹改造计划!保留了纳粹能令人群尖叫——不是吓的,是奔着签名合影去的——的所有优良品质,高大的身材(可惜鼻子小了点),深邃的眼睛和雄性美男的气质,把德国军装穿的比时尚杂志的封面大片还要帅,却又欠缺纳粹的侵略性和疯狂野心,取而代之的是忧郁的犹豫和小小的隐秘良心。
最正宗的纳粹《辛德勒的名单》拉尔夫·费因斯
这部电影唯一的贡献,就是美化了杀人前的动作,一分钟,它让一切都纤毫毕现,这个故事的魅力不是来自于“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长篇报告文学,而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纯真屠夫”拉尔夫·费因斯。“演出了纳粹的深度和人性”这类句子就算了,但是把纳粹演出雕塑般的“洋气”确实是实打实的,很厉害。什么叫做“制服诱惑”?那便是肩章、肩章下面的肩膀、肩膀上的脑袋以及脑袋前面的眼睛,各有其美态,甚至能让你产生一个误会,即纳粹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是罪恶。他甚至连杀人和虐待都有着惊人的MV一般的倦怠!最后不要忘记了,他是SS,不是普通的军人,所以最后被绞死前,他喊“希特勒万岁”才显得可爱。
最单纯的纳粹《兵临城下》艾德·哈里斯
说这部电影不是为了美化纳粹而拍的,我一点儿都不相信。艾德·哈里斯可以说着地道的美式英语,演活一个简单的纳粹军人:忠诚,效忠领袖,技术过硬,讲究,爱干净,残忍,战斗即是生活,线条简练,不说废话,以一当十。以至于最后他脱帽迎接死亡时的那种坚定和平静,让一枪打死他的老毛子大兵显得反倒是个输家。艾德·哈里斯这一演,胜过所有把演纳粹当成合影留念、走路都要搔首弄姿的人(比如“美国刘德华”汤姆·克鲁斯)。哈里斯和这部电影一起把纳粹还原到了最基本的军人形态,那很酷——如果不是他杀了那个可爱的“无间道”小男孩儿的话,简直就是全世界军人的典范。他就像一条被暴力冲洗干净的街道,令人感觉愉悦,却总是想踩上两脚。
最刻板的纳粹《纳粹16死士》迈克尔·凯恩、罗伯特·杜瓦尔
这个电影,因为视角和立场都比较拧巴,成了一部普通的敢死队电影——1943年9月12日,德国伞兵从意大利山顶监狱成功救出墨索里尼后,希特勒决定实施一个更大的计划:把丘吉尔从伦敦绑架至柏林。不过最起码迈克尔·凯恩、罗伯特·杜瓦尔这两个老练的演员给电影注入一种严谨的军人派头,强硬、有准绳而无道德,而且不贪图非男非女的文艺腔调。从视觉系的品位出发,这两个老头儿显然不够美观,但是他们穿着那一身军装却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也能把骨子里那种不可信的疯狂撒出来少许,虽然和整个故事的粘合度并不是很高,但是看着看着,观众不知不觉会有一种希望他们能成功的期望。
最可怜的纳粹《从海底出击》(潜艇)尤尔根·普洛斯诺
在这部伟大的德国电影中,纳粹是很可怜的,最可怜的其实不仅是这艘潜艇的老大,艇里的所有人都应该算是最可怜的。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显得很亲近,但这并不能让他们被洗过脑的情境变得好一些;纳粹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显得比较帅,还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即便是错的,但总是信仰,换成你我,你如何能够知道自己的信仰存在是非问题?《从海底出击》名声很大,德国人自己拍纳粹,而且极其理智地进行了反思和反抗。这部电影在气质上有些许法斯宾德的影子,但是沉稳扎实,里面的纳粹也都是卑微中透出一种了不起的劲,与其说这种“战争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的论调貌似有为纳粹重新定义人性的嫌疑,还不如说其实所在战争里的士兵都是被纳粹了的。
最虚伪的纳粹《沙漠之狐》詹姆斯·梅森
历史未必可信,电影更是扯淡。但是,这部所谓“隆美尔的传记电影”却不这么认为。它选择了一种“历史是可知”的态度,这使得本片注意到了隆美尔的复杂性。但是,你一花力气去描绘这种复杂性的时候,就会显得可疑而肤浅,《沙漠之狐》就是这样一部虚伪的电影。而片中的隆美尔也缺乏《巴顿将军》中的巴顿那种令人震惊的气度和魅力——这可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问题,或者说,人不应该被这么分。观众总是会认为,纳粹军官摆这种造型显然是最擅长的,更何况这是德国军神、三大名将之一的隆美尔,是一个巴顿一生都想与之交手的真正的军人。虽然历史上的隆美尔不如这部电影中的隆美尔“戏子化”,但是这部电影中的“隆美尔”并没有让没有见过隆美尔的人认为他是可信的、曾经真的存在过的,这就是电影操蛋的地方。
最肤浅的纳粹《帝国陷落》乌里奇·马特斯
又一部德国自己拍自己的经典之作,然后,其中戈培尔的戏实在薄弱。堂堂“第三帝国的宣传部长”,角色深度很不丰满,并且,真实中的戈培尔是个左撇子,电影里的他却是右势。本片对于纳粹德国的重要性那是不用说的,好比赵本山之于东北人民,郭德纲之于相声。讲希特勒的电影多了,但是说戈培尔却很少,这部《帝国陷落》依然是希特勒是第一主角,但是总算让人在银幕上看见一个戏剧版本的戈培尔了,可惜的是,和真实的戈培尔巨大的遗臭万年的名声相比,这部电影中戈培尔几乎让人记不住,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尖嘴猴腮的样子是有一些的,但是心底里那种难以抑制的癫狂,以及对希特勒近乎盲目的信心和极度服从——或者说,对于自己参与制造的这样一个大众偶像的自恋式的欣赏——却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想象一下,这是一件多么吊诡的事情,一个彻底的纳粹分子(领袖)却成为一个最让人记不住的电影角色,哪怕他们全家上下都和第三帝国一同亡去。
最小气的纳粹《钢琴家》托马斯·克莱舒曼
希望有一天能有更多的人真正知道这部一部多么不优良的电影。这部磨磨唧唧的电影难道只说明了一点:纳粹也是懂得欣赏肖邦的?开玩笑,德意志民族为整个欧洲艺术版图提供过怎样的动力?哲学家、小说家、电影导演、诗人、画家、音乐家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德语系文人几乎奠定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基础。波兰斯基在长片处女作《水中刀》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这部电影是一个谷底。选择用音乐来表现纳粹的人性,或许本来是一个好主意,我的意思是,总比《海上钢琴师》那种漫画偶像剧好吧。但是,可惜最终的落实结果却是,连最基本的人物形象都缺乏深度,更不用说他是个纳粹。你可以为此感动,难忘于他,但是整个德国的善心可没有这么小气,也不需要一个导演这样提醒于世。莫非那个小伙子在玩儿无间道,其实他是个民主党?
最不像纳粹的纳粹《苏醒的亚当》 威廉·达福
威廉·达福是好演员,他长得不那么好看,但是不可否认他具有奥沙利文的球感一样的表演触觉,他经常演一些不错的片子,但是很可惜,这部片子里他虽然依旧勇敢地丑下去,却毫无魅力可言,外在与内在的丑皆有,一个简单的四肢指挥大脑的军官,虐待的手段和欣赏音乐都毫无品位可言。他演的可是SS啊,怎么能这样?好吧,让我告诉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威廉·达福会出现在这部貌似心灵鸡汤一样的口水电影里面——每一个男人的心里面,都住着一个每天洗澡梳妆打扮的纳粹,哪怕他很丑,哪怕他是个演员,这种情结跟正义感、道德铁律以及艺术品位毫无关系,那是雄性动物尿尿圈地一般的本能。
结束语:如果你想从电影中寻找纳粹的真实风貌,那么你就是保罗·范霍文,作为最适合用来做有限揭发的创作载体之一,电影擅长的是用一种溺毙式的心理结构来蛊惑人,而这正是纳粹吸收党员的必杀技;无论电影上的纳粹有多么美、多么迷人、多么酷,但请一定不要忘记,他们终究是恶贯满盈的天真土龙。相关电影问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