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9 09:13:31来源:时光网
国产浪漫喜剧《失恋33天》神奇的票房表现令业界瞠目结舌
公映首日上座率爆棚促使影院紧急增加排厅,上映四天票房破亿,七天突破两亿,单日最高票房超4500万……这是国产小成本浪漫喜剧《失恋33天》在11月8日公映以来创下的一系列看似难以置信的神奇表现,在一向被大片制霸的内地电影市场中,《失恋33天》成为一匹上演“以小搏大”好戏的超级黑马。
联系上今年暑期档豪取近亿元票房的低成本惊悚片《孤岛惊魂》——抛开“艺术”层面的品质考察,只讨论“市场”角度的商品畅销现象——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本土电影中跑出了两匹令人瞠目结舌的超级黑马,不禁令人思考内地电影市场到底是怎么了?黑马电影频繁出现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小成本电影屡创票房佳绩是不是意味着华语大片时代开始走向终结?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言的“黑马”一词完全是针对电影在市场上的票房表现而言,不涉及对电影本身艺术质量方面的评价。
现象:黑马年年有 今年特别黑事实上,黑马电影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现象,早在2006年夏天,制作成本仅300万人民币的《疯狂的石头》就凭借出色的口碑一举砍下2300万元的票房,这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中算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2008年夏天,在奥运会期间上映的古装喜剧《十全九美》取得了超5000万元的票房。近两三年来,《荒村客栈》、《荒村公寓》、《午夜心跳》等小成本惊悚片也都取得了超2000万的票房成绩。
与往年的黑马电影相比,今年的《孤岛惊魂》与《失恋33天》可谓是“黑马中的黑马”。《孤岛惊魂》以9000万票房一下子将国产惊悚电影的票房成绩推升至了新的高度,而《失恋33天》在公映首周的吸金速度更是可以与《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等华语大片等量齐观。同时,两部影片所处的档期竞争均十分激烈,《孤岛惊魂》与《武侠》同周上映,《失恋33天》则要面对《猩球崛起》、《铁甲钢拳》、《惊天战神》、《丁丁历险记》四部好莱坞大片的前后夹击,两部影片能取得如此的票房佳绩,更显示出十足的黑马成色。
除了《孤岛惊魂》、《失恋33天》这两匹超级黑马,今年的本土电影还出现了《将爱情进行到底》(1.96亿)、《武林外传》(1.89亿)、《观音山》(7300万)等在票房成绩上令人眼前一亮的惊喜电影,这几部电影在虽然在上映前就被业界看好,但最终的票房成绩还是超出许多人的意料。2011年堪称国产电影的黑马年。
主打“杨幂+惊悚”的小成本电影《孤岛惊魂》成为今年暑期档的大黑马
背后:快速发展成熟的电影市场蕴含无限可能
中小成本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黑马,是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档期的选择、话题的炒作、演员的人气都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因素(作品本身的质量甚至往往不是其中最重要一环),但这些都是就一部具体的电影所作的具体分析。如果从整体宏观的高度看待2011年本土电影的黑马现象,不难发现,这是内地电影市场快速发展、日益成熟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总收入都在以超20%的增幅飞速增长,背后支撑起这一增幅的是全国各地影院与银幕数量的增加。2010年,中国的银幕总数达到6200块,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今年的银数量有望逼近1万块。市场的扩容在客观上为中小成本电影提供了生存空间,一个已经能容纳两部超级大片同台竞技的电影市场,是绝对可以为中小成本电影提供有效生存空间的,只要够有能耐,营销推广得当,任何电影都有可能在市场上占得一片天地,分得一杯羹,这是孕育黑马电影的先决条件。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北美电影市场每年都会出现几部票房黑马,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今年的R级喜剧《伴娘》与文艺电影《帮助》就各自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取得了超过1.5亿美元的票房,成为2011年北美影市中的超级黑马。而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今年也有一部文艺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黑马之姿缔造了票房神话。可见,在一个容量足够大、发展成熟、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中,黑马电影的出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2011年,国产电影频现黑马,说明经过近10年的市场化改革,内地的电影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机制,如今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革命:黑马电影撼动大片垄断格局警惕:黑马难复制 盲目跟风不理智
雄心勃勃的古装大片《关云长》在首周过亿后票房极速缩水,累计票房不到1.6亿
革命:撼动大片垄断格局曾经有坊间声音,指出2002年《英雄》的“里程碑”效应(指其在商业成绩上带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复兴)是一次倒退,因为90年代中后期冯小刚“接地气”的贺岁喜剧,本来已经初步唤起了某种本土化、中低成本的,亦即是务实的商业电影机制。但《英雄》则“简单粗暴”地拷贝了好莱坞的高概念类型片体制,并随后将中国电影行业带入了“大片通吃”的阶段。
然而到了今天,与黑马们的惊艳表现相比,往常在电影市场呼风唤雨的华语大片集体疲软,从年初《新少林寺》开始,到五一期间的《战国》、《关云长》、《倩女幽魂》,再到暑期的《武侠》以及国庆期间的《白蛇传说》、《画壁》,这些电影虽然都轻松取得过亿票房,但最终的表现均未达预期,其中《关云长》还因口碑不济出现了公映次周与第三周票房“高台跳水”的现象,华语大片尤其是古装大片“挨骂越多越卖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将爱》、《武林外传》、《观音山》、《孤岛惊魂》、《失恋33天》等中小成本电影在今年的轮番热卖,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大片制霸本土电影票房的格局,算是为国产电影的制作打开了一条的新的道路。虽然就此断定华语大片时代开始走向终结有些言过其实(正如好莱坞影业依然依靠那些良莠不齐的暑期大片横行天下),但本土大片遭遇发展危机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以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中小成本电影向大片发起冲击,挑战它们的霸权,黑马电影还会继续出现,而其结果就是,或许以往业界颇为期待的“大片中片小片”的纺锤形生态分布正在逐渐成型。
“投资小,回报高”的惊悚电影在数量上已成泛滥成灾之势,但质量却普遍低下
(图为《绝命岛》剧照)警惕:黑马难以复制 盲目跟风不理智
黑马电影的频现得益于内地电影市场的日趋成熟,但目前的电影市场依旧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商业电影界里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是普遍现象,中外影坛概莫能外。而在山寨成风的当代中国,这个问题似乎愈发彰显:国产电影中每次出现黑马,后续就会出现无数的跟风之作,《疯狂的石头》火了之后,小成本的癫狂恶搞喜剧便以泛滥成灾之势轮番登场,其中绝大部分是质量粗糙、格调低下的恶俗喜剧,一时之间银幕上满是乌烟瘴气。《荒村客栈》、《午夜出租车》等低成本惊悚片成为票房黑马后,无数的惊悚片便迅速跟进,单在今年与观众见面的惊悚电影便有两位数之多。惊悚片目前已成为国产电影中一个产量相当可观的类型片种,但质量上的粗制滥造却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前景,今年上映的《致命请柬》甚至闹出了观众感觉受骗,要求退票的荒唐一幕。
《失恋33天》意外火爆之后,曾有网友调侃“明年情人节上映《恋爱33天》,清明节上映《见鬼33天》,五一节上映《劳动33天》,2012年11月18日全球同步上映《还剩33天》”,虽然是句玩笑,但可以预料的是,《失恋33天》的模仿跟风之作肯定会在日后陆续出现。在这里,对那些手拿钞票跃跃欲试的电影投资商送上一句忠告:黑马电影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利好条件,其创造的奇迹难以简单复制出来。与其一味的跟风模仿黑马电影,不如好好总结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比如“讲好故事、做好类型、选好演员”等制作手段以及“选好档期、炒好话题”等宣传营销手法,这才是黑马电影真正带给国产电影的可资利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