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届视效协会奖提名出炉 大片云集丁丁6项领跑

2012-01-10 11:42:37来源:时光网

《丁丁历险记》以6项提名领跑第十届“视觉效果协会奖”

第十届“视觉效果协会奖”日前公布了入围名单,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与彼得·杰克逊两位大导合力献出的《丁丁历险记》以6项提名领跑。2011年两部票房炸弹《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与《变形金刚3》均以5项提名紧随其后,而口碑颇佳的《猩球崛起》也获得了4项提名。除《丁丁历险记》外,以上三部影片将与《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美国队长》争夺最佳特效电影视效大奖。

第十届“视觉效果协会奖”将于2月7日在比弗利山举行颁奖典礼。届时,“美漫界活化石”斯坦·李将获颁“视效界终身成就奖”(VES 2012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好莱坞著名特效大师道格拉斯·特鲁姆布将被授予“乔治·梅里爱奖”(Georges Melies Award)。

※第10届“视觉效果协会奖”各奖项提名名单※■最佳特效电影视觉效果:《美国队长》《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猩球崛起》《变形金刚3》■最佳电影辅助视效:《匿名者》《雨果》《大侦探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源代码》《战马》■最佳动画电影特效:《亚瑟·圣诞》《功夫熊猫2》《穿靴子的猫》《兰戈》《丁丁历险记》■最佳真人影片CG动画角色:《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乌克兰铁肚龙”《保罗》——“保罗”《猩球崛起》——“凯撒”《怪形前传》——“爱德华/亚当”■最佳动画片CG动画角色:《穿靴子的猫》——“穿靴子的猫”《兰戈》——“兰戈”《里约大冒险》——“奈杰尔Nigel”《丁丁历险记》——“丁丁”■最佳真人电影虚拟环境:《匿名者》——“伦敦”《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霍格沃兹”《雷神》——“仙境了望台”《变形金刚3》——“155号公路”■最佳动画片虚拟环境:《穿靴子的猫》——“云界”《兰戈》——“泥土大街”《丁丁历险记》——“Bagghar”《丁丁历险记》——“码头”《丁丁历险记》——“海盗战役”■最佳真人电影特效摄影:《雨果》《猩球崛起》《雷神》《变形金刚3》■最佳动画电影特效摄影:《亚瑟·圣诞》《赛车总动员》《兰戈》《丁丁历险记》■最佳模型特效:《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霍格沃兹建筑”《雨果》——“火车相撞”《碟中谍4》——“停车库”《变形金刚3》——“章鱼怪”■最佳视觉效果合成:《美国队长》《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猩球崛起》《变形金刚3》点击进入→→ 【电视/广告/游戏类提名名单】【】土方法也能拍大片 让人拍案叫绝的十大非CG特效作者:cgworld

其实这世上本没有专家,专研多了,也就成了专家。说起电影特效,这领域其实技术含量还是蛮高的,但是这几年好莱坞外加国产大片轰炸下来,看得我们都快看成“火眼金睛”了——有些镜头我们一看就知道,啊哈,这是特效;或者说,啊哈,这个特效做得好假。几年前让人惊讶不已的东西丢到今天估计就稀松平常了,早些年靠手工艺雕刻个半死的模型如今在CG里想怎么弄就怎么弄,科技进步真是快啊。

说起来,之前我们做了不少关于电影特效的专题,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你以为这些是真的,其实是CG。不过这次我们反其道行之,说的是相反的东西:你以为这些是CG,其实不是。在CG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特效都要依靠CG解决。

我们这次就为大家特别挑选了影史上十部经典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效果逼真却又匪夷所思的特效,这些特效乍一看让你以为是CG,其实却不是!

这些特效镜头有些是因为年代久远,那时候导演没有法子,只好土方子炮制,结果却成就了经典。有些年代较新的,却因为导演的坚持,终成了CG难以比拟的质感。

那么请托好下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NO.10 《阿波罗13号》中的失重画面

出品年份:1995年

拍案惊奇指数:这是拍摄宇航员生活的片子,肯定要拍摄失重画面。怎么拍呢?看看《黑客帝国》,很简单嘛!老港片那套:吊钢丝,然后擦除钢丝。

问题是像这种宇航员题材的片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失重的,你不能让人一直吊着钢丝演吧。那些在失重状态下吃东西的镜头呢?总不能用钢丝吊着小饼干吧?

拍摄的办法是………………真的是在失重状态下拍摄的。

这部电影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支持,于是NASA提供了一个叫做“呕吐彗星”的训练设备,说白了就是NASA自己拥有的一架KC-135飞机,让宇航员们坐在飞机里,先上升到高空,然后飞机以自由落体向下飞行。在这个过程中,飞机内所有的物体都是相对失重的。直接拍摄就好咯。

事实上大部分的宇航员失重镜头,使用CG的还是不多:有些是使用这种方法,有些是在水里拍摄。而且如果是以宇航员为题材的话,这类镜头一般都会非常多,全使用CG的话,既昂贵,制作起来也非常麻烦。

NO.9 《独立日》:在建筑物间穿逐的火苗

出品年份:1996年

拍案惊奇指数:大家都还记得《独立日》吧!电影中蛮不讲理的外星人开着飞碟二话不说就炸掉了纽约,将纽约变成一团火海。大家可以清楚地看见那些建筑中间游走着火苗,人群被吞噬。

艾默里奇拍这种东西是得心应手的。你看《2012》,洛杉矶整个被淹没都可以拍出来。不过你现在将这个镜头与之对比,你就会发现《独立日》的火苗太逼真了,《2012》简直就像个昂贵的电子游戏过场画面(下图)。

嗯,当然逼真了,因为《独立日》里那些就是真的火。

这个场景肯定不能按照真实比例实拍,用的方法是微缩模型。但是所有的火苗都是往上窜着燃烧的,很难让它按照计划在建筑中间穿梭。但是外星人的武器又是无比神奇的,他们的武器就是会这样潇洒地在建筑之间游走,吞没城市。

怎么办呢?很简单,将摄像机机位在模型底盘上固定好,然后将建筑模型倒过来,再使用火焰喷射即可。这些被烧掉的模型耗了模型工作室Tatopoulos Studios整整4周时间。只要拍摄的时候使用高速镜头,放出来的画面就是又优雅,又残酷的外星人毁灭地球的标准画面了。

NO.8 《黑暗骑士》:追车戏和蝙蝠车

出品年份:2008年

拍案惊奇指数:这场追车戏非常惊人:小丑在大斗车里拿着榴弹发射器,蝙蝠车就在后面追逐,后面紧跟着一票警车。所有的车都快到令人发指……然后蝙蝠车和垃圾车相撞了,蝙蝠车中出现了那个漂亮的蝙蝠摩托车“Batpod”,继续追逐小丑。

这类镜头看起来无比真实,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使用实拍的特技团队的吧,因为车手的技术再高超,也是危险到要死人的……

结果他们真的实拍了!不过他们的做法是使用微缩模型。特效总监Chirs Corbould是个经验丰富的家伙。他联合了著名的模型特效公司New Deal Studio,制作了《蝙蝠侠:侠影之谜》中的4个三分之一比例的模型蝙蝠车,在《黑暗骑士》中团队继续沿用了这4个模型。蝙蝠车是个精密的玩具:使用无线电操作,内部是有各种可控制的灯,灵活机动,可以急转弯180度。

蝙蝠车的模型是5.5英尺长,垃圾车大约是9.5英尺长。不仅如此,New Deal Studio还制作了整个电影中使用的场景。

因为要拍摄两车相撞,所以垃圾车是用比较轻的材料做的。不过蝙蝠车可就贵得多了。

接下来蝙蝠车要变成蝙蝠摩托车了,Chirs Corbould还想继续使用机械设计来完成:蝙蝠车爆炸,蝙蝠摩托弹射出,然后变出降落伞。不过如果要使用实体爆炸的话,蝙蝠摩托的损毁是不可避免的,另外这组镜头的实际拍摄也会变得非常难,所以,这个部分最终还是向CG妥协了。

蝙蝠摩托车和大斗车在追逐的时候,这个镜头的拍摄方式是摄制组在前面拉着蝙蝠车拍摄。蝙蝠摩托车共有四辆实体模型,其中有一辆是真的改装自摩托车,是真的可以驾驶的,时速可达70公里/小时。不过这辆车从工业设计角度说还是有问题的——为了保持漂亮的造型,摩托车几乎不能转弯。所以这辆危险的摩托驾驶员是经验丰富的特技驾驶员Jean Pierre Goy来驾驶的。

接下来那个镜头就是电影中最刺激的那个翻车,蝙蝠侠摩托中射出钢丝,把整个大卡车拉翻了。这个镜头就算是使用模型做的,也够精彩的啊!怎么做的呢?CG车+数字绘景?蓝幕前的模型拍摄+实拍背景合成?都不对!团队包了芝加哥的一条街,全部是实拍的……

为了表达出那种难以描述的重量感,团队使用了一辆无人大卡车,Chirs Corbould找来了空气力学专家做顾问,制作了一个他职业生涯中有史以来最大的氮气炮——可以最高打出高达120吨的力量,整辆车就被掀翻了。整个过程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NO.7 《魔戒》:身材矮小的霍比特人

出品年份:2001年

拍案惊奇指数:《魔戒》三部曲中拍了无数个霍比特人,都是一群小矮子,给你的印象肯定这样的对不对?没错,伊利亚伍德的确不高,只有168cm,但也比电影中的三英尺要高呀。

怎么拍呢?很简单,来点CG。把人缩小个三分之一不就OK了么。嗯,照这个思路,我们拍《金刚》也只要将一只正常大小的猩猩放大20倍就好了嘛。

是的,你的确可以这样拍,如果你不介意你的东西看起来色温不对,边缘粗糙,看起来就像垃圾。

《魔戒》的特效团队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发明了很多方法。上图就是一个测试镜头(右边那位正是导演彼得·杰克逊)。他们把这一系列拍摄方法取名为“霍比特视角”。其实简单说就是广泛利用了近大远小的视觉差。方法可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拍一些不露脸的镜头,就找一个小孩子戴上假发就好了。

如果露脸的镜头也不要紧。只要做好角色之间的对比,在道具上下功夫就可以了。比如这个佛罗多和甘道夫两个人坐一辆马车的镜头。看起来他们是坐在一起,佛罗多显得很小。但是换个角度看你就会发现其实这辆马车被动过了手脚,两个人离摄像机的距离根本就不一样。佛罗多比甘道夫远多了。

但是有些镜头有更多的互动。比如这个镜头,佛罗多倒茶给甘道夫。看起来就是一个正常人和一个霍比特人的大小。

但是其实他们根本就不在一张桌子上……那些果盘和茶具挡住了两张道具桌子之间的缝隙。不过这样拍摄的时候要精确地算出事先镜头的轨迹,否则非常容易穿帮。

NO.6 《终结者2》:液态机器人和施瓦辛格的大脑

出品年份:1991年

拍案惊奇指数:虽然卡梅隆在这部伟大的电影中使用了精湛绝伦的CG,但实际上在1991年那个时代,CG技术远远没有达到今天这样随心所欲的程度,很多看起来像是CG的画面,其实都是仰仗精致的模型和精妙的想法完成的。

比如这个镜头,莎拉和约翰正在对着镜子给阿诺做手术,州长大人一边说话,一边就被打开脑袋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是州长大人的头部,所以怎么做的呢?使用两遍重拍将角色放到镜子中吗?或者是使用CG将打开大脑的镜头贴到州长大人的头部?不不不,比这个简单。

其实那不是镜子,是个窗口。用了两组演员。莎拉和约翰和一个道具头部在一边表演开颅,对面的是州长大人和另外一组演员对着镜头说话。当然,演员的角度和道具的遮挡要安排好,否则就会穿帮。

不过,有时候两个演员都露脸了怎么办?比如这个T-1000变成了莎拉的镜头。

很简单,饰演莎拉的琳达·汉密尔顿有一个双胞胎姐妹叫做雷思丽·汉密尔顿……好了,不解释了……这不就是《致命魔术》吗?!

T-1000是电影中帅爆了的人物,液态机器人今天看起来也一点不过时,但是在电影中很多T-1000被州长大人劈开的镜头、头部被子弹打穿的镜头、包括最后被爆裂弹打开的镜头,这些都是使用传统模型完成的,不是CG。

而且早在艾默里奇拍世界末日之前,卡梅隆早就这么干过了。这个核爆的镜头看起来逼真无比!但这也只是模型而已。团队使用了易碎的材料制作了这个城市的模型,然后用强力吹风机+高速镜头,就造出了城市被毁灭的效果。不过,这个镜头需要后期调色啦。

看看这个世界末日的镜头,莎拉被核爆吹成一具骷髅!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总是CG了吧?

也不是……这个是用模型做的。表面皮肤使用了容易剥下和分离的轻质地材料,骷髅则是用强化塑料做的。强风机这么一吹……当然,这个镜头也要后期调色的,不能算是100%非CG镜头。

NO.5 《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所有镜头

出品年份:1992年

拍案惊奇指数:这部出自大师弗兰西斯·科波拉的吸血鬼名片拍摄时间是1992年,比卡梅隆的《终结者2》还要晚一年,这总得有很多CG了吧?那时候做CG特效公司没有今天这么多,但是也不难找了。

但是,真的没有CG,一个都没有,一个镜头都没有!那些幽灵,那些吸血鬼,那些超现实的镜头全部都是通过传统手法拍摄的。起初,因为这片子是个大预算,所以团队拉着科波拉到了CG特效工作室给他看了诸多的电影特效效果,希望可以获得这部电影的合作机会。结果是:科波拉把这些人全部解雇了,包括自己29岁的儿子罗马·科波拉!科波拉要拍的是完全依赖光学的画面。

好吧,看这个镜头。火车上,你可以看到一双加里·奥德曼的眼睛在车窗上徘徊。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效镜头啊!这个是CG吧?

不是,那只是一个蓝色的投影而已。

OK,再看这个镜头,一本书和一列火车。这个镜头很好拍嘛!先拍火车再拍书,在电脑里一合成就是了!

不不不,人家不用电脑。为了达到镜头中统一的光效和色温,科波拉使用的是一个模型火车和一本特制的巨大的书……

NO.4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两个金·凯瑞

出品年份:2004年

拍案惊奇指数:这部电影对精神治疗的刻画非常赞。有一个镜头,金·凯瑞对这医生探讨抹除记忆的事。镜头一换到医生那边,再回到金·凯瑞身上,金·凯瑞的衣服就全变了。再回到医生那边,再回来,衣服就又不一样了。在镜头中,金·凯瑞不停地在两个角色之间交替角色:现实中的他,和回忆中的他。

怎么拍摄呢?很简单,分开来拍摄,再用CG组合嘛。抹掉一些中间帧就好了。或者就用一个CG角色替换吧。

不不不,我们犯不上用CG。基于金·凯瑞同学是戏院出身,所以做法是用戏院的手法:快速的穿衣服、脱衣服。戏院出身的孩子们都会这手,你懂的。

事实上,导演米歇尔·冈瑞在这片子里还用了很多非CG特效,再比如,有一个镜头需要金·凯瑞置身雾蒙蒙的环境之中,你知道他们怎么拍的吗?在金·凯瑞和镜头之间架一块毛玻璃跟着拍就好了!

如此多的土方法不胜枚举,有兴趣可以再看看下面这支视频,你会了解到更多(当然里面还是有不少CG镜头):

NO.3 《纽约大逃亡》:3D城市

出品年份:1981年

拍案惊奇指数:《纽约大逃亡》中的3D城市不是CG?没有天理啊!告诉我这不是CG是什么?约翰·卡朋特不是拍特效电影的高手吗?他不是拍过效果奇绝的《怪形》吗?这种镜头有什么难的!

当时是1981年。CG很贵的。而且《怪形》中也没有CG。

好吧,这个镜头真的不是CG。之前卡朋特有想过用CG,但是高昂的价格把他吓住了。但是这个镜头又要必须显示主人公Snake使用电脑,浏览当时1997年的纽约城的情况。1997年!到那时,CG的泰坦尼克号都能做出来了,我们的主人公可不能落伍啊!那怎么办呢?卡朋特这穷鬼被逼出了一个办法——用模型。

卡朋特的办法是使用黑色的模型,在面上贴上一些绿色的磁带条,这些磁带条会反光。就这么拍吧。

嗯,那一些近的3D建筑模型的镜头怎么办?那就贴得认真一点就好了。

是的,耗资5美元巨款,制作了出了这高科技的科幻镜头。谁说穷人拍不起科幻?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NO.2 《珍爱源泉》:绚丽宇宙

出品年份:2006年拍案惊奇指数:

这部电影本来是打算用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的,但是俩人都不演了之后,公司就只能拿出3500万美元来拍摄这部电影了。3500万美元在美国做特效真的是……只够拍文艺片,于是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决定用当年库布里克的老路子:使用传统特效。

电影中只有2%用了CG,其中包括一些绿幕镜头,绝大部分的拍摄都是使用模型和机械,包括那些花朵从休·杰克曼胸口长出来,伤口愈合的镜头。拍摄的方法很简单:道具花朵+机械模型即可。

不过这点预算并没有让电影的视觉效果缩水!电影中表现宏大的宇宙镜头的拍摄方法竟然是微缩拍摄。Peter Parks,这部电影的特效师拉上了他的一个化学专家朋友,在一个器皿中拍摄了几种菌类酿造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漂浮的液体,反应时发生的光效,就像是来自外太空的力学效果。

这个镜头花费了8个星期,拍摄了20000英尺的胶卷。准确地说这个镜头不算是100%非CG,但是CG只是在后期做了一点的调色和点缀。花了多少钱呢?140000美元。如果全用CG做,当时的报价是200万美元。我们不妨欣赏一下成品的效果:

NO.1 《2001太空漫游》:穿越星门

出品年份:1968年

拍案惊奇指数:这片子要说的就多了!宇宙飞船啦,太空石碑啦,反重力行走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是1968年的电影。但这次,我们决定就说其中一个镜头。

这个镜头就是著名的“穿越星门”的镜头(看下面的视频)。绚丽无比,这个总是CG了吧!虽然当时是1968年,但是已经有了一些CG技术,也许能做出来吧?

如果在今天,这个镜头就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当时可不容易。库布里克想出来的办法是“动态扫描成像”的技术,利用长时间曝光+镜头移动,将现实的物体拍出超现实的感觉。

这些胶片并不是空白胶片。它们已经拍摄了大量的镜头:建筑绘图纸、星空、电路板、工业部件、晶体分子结构、花朵、珊瑚等等,其中还包括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的奇怪景色,以及苏格兰的纪念碑谷。

拍下这些镜头之后,再将这些镜头经过暗室的光谱处理和上色处理之后,将这些底片置于特制的摄像机下。发明家Douglas Trumbull制作了一个伟大的摄影台:这个台子的摄像机是可以上下移动的,图片也可以向前后左右移动。

拍摄的时候,先从远处拍摄起,

然后胶片不动镜头向下移动,进行长时间曝光;

这样你就可以看到画面变成了这样: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一秒钟24帧,意味着每秒镜头就要这台机器重复24次。你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是何等繁琐,更不要说电影中还有复杂剪辑和其他的镜头了。事实上,这个镜头Douglas Trumbull和摄影团队在开发了高效的扫描设备之后,依然耗费整整3个月时间才完成。

这就是那台扫描设备,是基于Oxberry动画工作台改装的。关于这种动画工作站,可以看看之前我们的“动作捕捉专题”的第一部分“Rotoscroap”(点此阅读)。至今这个镜头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那个没有CG的时代,电影并没有显得简陋。人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强大的。

特别附送 BONUS

BONUS 《星球大战》:伟大的开场

用这个镜头来作结束是最好不过的了。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星系……”

啊,这伟大的梯形字幕!这伟大的标志性镜头!这个总是CG制作了吧!而且这个制作起来似乎也很简单啊!

很遗憾,依然不是。用CG制作的确很简单,但是他们的做法更加简单:将文字写在一块黑色的板上,然后把板斜着放置,直接用有轨摄像机推着拍摄就可以了……

@___@ !!!好吧,你还相信自己的眼睛吗?!不如,相信自己的双手吧!热爱电影的童鞋们,最后想告诉你们的是,开动你的大脑和双手吧!小作坊也能搞出大片,谁知道你会不会是下一个卢卡斯呢?!祝君好运,注意安全!本文根据Cracked.com相关专题策划文中部分图片来自Cracked.com特别鸣谢:CGworld杂志、乌有更多电影特效技术揭秘,请关注:《CGWorld》杂志 点击前往官方网店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