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6 21:30:48来源:时光网
《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会现场
5月16日下午,中国电影家协会《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与会嘉宾从各自领域出发,回顾了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重点剖析当前出现的问题与症状,为国片把脉。新影联院线原副总经理高军在发言中称国产片眼下正遭遇盈利能力下降的困境,今年截至目前国产电影票房收入仅占总票房的38%左右,制片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症状一:国片盈利能力下降票房普遍欠收 制片业生存压力大进入2012年,国产电影的票房产能普遍下降,截至目前仅有5部国片票房过亿,其中票房最高的《大魔术师》也只是1.7亿多,未能突破2亿关口。“从年初到现在国内共上映了约115部电影,其中国产片81部,数量占绝对优势,但票房收入仅占总票房的38%到39%左右。国产电影的盈利能力下降很明显,制片业生存形势日益严峻”,新影联原副总经理、盛世华锐总经理高军不无忧虑的说道,“过去一个月,在《泰坦尼克号》、《超级战舰》、《复仇者联盟》等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国片表现均不理想,《匹夫》、《杀生》赔得很惨,《黄金大劫案》虽过亿,但也没赚到多少钱。”
未来随着中美电影新政的推行,进口大片数量的增加无疑会让进一步挤压国片的盈利空间,高军呼吁日后能建立一个规范合理的档期协调机制,为国产片开辟更多的生存空间,“制片业是电影产业的龙头和源头,如果国产电影长期赚不到钱,必然会让很多投资商从制片业撤离,也会让很多实力不强的小制片公司倒闭,这样下去显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
宣传阵势十足的《匹夫》市场表现欠佳,票房不足3000万
症状二:影院建设投资过热银幕增速远超票房增速 定价机制混乱致票价虚高
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万张银幕”时代,银幕数量在过去一年将近翻了一番,但票房收入的增速却在放缓,2011年总票房相较2010年仅增长28.9%,远低于2010年63.9%的增幅。“票房增幅之所以赶不上银幕增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影院建设投资过热,盲目投资偏多,银幕数量增加不仅没把票房这块蛋糕做大,反而稀释了蛋糕,单块银幕的产值下降明显”,北京华星影院总经理陆遥这样说道。
对于这几年一直备受各界质疑的票价过高问题,陆遥称问题的本质不是票价高低,而是价格机制混乱,导致票价虚高,“影院的挂牌价是很高,但问题是没有多少观众是按挂牌价买票,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以低于挂牌价的价格买到票,比如会员卡、团购券、兑换券等,不夸张的说,看同一场次的100名观众中可能会出现100种票面价。这种混乱的价格机制,当然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影院与片方结账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少麻烦。”
《金陵十三钗》上映之前曾引发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分账”风波,凸显了中国电影产业体系的不成熟不完善
症状三:产业基础不牢催生市场泡沫
产业链条不完善 国产电影“走出去”难
过去近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收入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幅,2010年突破百亿大关,2011年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131.15亿,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电影产业在制片、发行、放映、周边衍产品等各个环节依旧不成熟不完善,乱象丛生。“中国电影缺乏一个沟通上下产业链条的平台,否则就不会出现去年底八大院线与《金陵十三钗》闹出的“分账”风波,产业基础不成熟,而产业规模却一直在快速增长,就容易产生大家常说的市场泡沫”,国内电影票房专家、《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撰稿人之一刘嘉这样说道。
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进入国内投资,但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却依旧有限,国产电影的“走出去”之路举步维艰。对此,刘嘉坦言“外国人都想进入中国市场,但我们把自己的电影发行到国外却很难,中国电影的对外影响力还是很小”。著名电影学者黄会林也透露:“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去年曾做过一次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数据调研,结果显示,海外观众对我们中国电影的认识很弱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