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31 16:30:53来源:时光网
从去年底蔓延至今的贺岁档大战中,光线传媒老板王长田应该是最得意的人,光线出品的爆笑喜剧《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一举突破11亿大关,为王长田净赚了四五亿的利润。相比之下,星美老板覃宏恐怕就比较郁闷了,星美重金打造的两部古装大片《王的盛宴》与《血滴子》相继折戟沉沙,票房收入甚至未达投资线,赔本已成定局。
事实上,《王的盛宴》与《血滴子》的票房失利并非偶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古装大片陷入了“大投资-大宣传-票房欠收”的怪圈,从《关云长》到《白蛇传说》、从《铜雀台》到《血滴子》,这些不乏大明星压阵的古装大片,票房野心不可谓不大,但上映后却无一例外地落得个“赔钱赚吆喝”的下场。
十年前,张艺谋以一部极具视觉美感的《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2.5亿的票房收入在当时来说堪称天文数字,占据了当年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的四分之一。但十年后,当内地电影市场的年票房产值狂飙突进到168亿之时,众多古装大片却依旧在为票房过两亿,甚至过亿而苦苦挣扎。可以说,华语古装大片过去十年来只有产量的增加,而缺少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英雄》横空出世十年后,越来越缺乏新意,越来越不受观众待见的华语古装大片早已不复当年风光。作为当年引领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的弄潮儿,古装大片眼下是否进入了死胡同,走向了末路?今后又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
高投资低回报 古装大片:只是看上去很美
2012年末贺岁档大战,《血滴子》成为最大的输家
高投资低回报古装大片:只是看上去很美稍微回顾下近两年的内地电影市场,就会发现,《王的盛宴》与《血滴子》的票房失利对古装大片来说,并非新鲜事。去年国庆档,周润发领衔的《铜雀台》票房虽勉强过亿,但相对于1.3亿元的高额投资,依旧是一笔赔钱的买卖。同样的,2011年上映的几部古装大片如《战国》、《倩女幽魂》、《关云长》、《武侠》,也呈现《铜雀台》这般票房不济,无法收回投资的赔钱状况。过去两年真正意义上赚到钱的古装大片也就《画皮Ⅱ》与《龙门飞甲》两部而已。
近两年华语古装大片票房/投资一览
(注:投资成本来自片方公布数据,实际可能存在偏差)
片名内地票房投资成本《战国》7671万1.5亿《新倩女幽魂》1.4亿1.2亿《关云长》1.58亿1.5亿《武侠》1.72亿1亿《白蛇传说》2.1亿1.8亿《画壁》1.78亿6500万《鸿门宴》1.52亿1亿《龙门飞甲》5.55亿1.8亿《画皮Ⅱ》7.02亿1.2亿《四大名捕》1.91亿8000万《铜雀台》1.03亿1.3亿《太极1、2》2.7亿2亿《王的盛宴》7600万9000万《血滴子》(上映中)6500万9000万
古装大片投资不菲,但票房却不见得有多高,甚至连成本都无法收回,这显然是不正常的现象,尤其是近两年《将爱》、《失恋33天》、《泰囧》等所谓的中小成本电影屡屡创造票房佳绩,华语古装大片的处境越发显得尴尬。实际上,古装大片兴起的最初几年,《英雄》、《无极》的票房就已经达到了两亿上下,而在内地电影市场急速扩容的十年后,大多数的古装大片票房产值依旧在两亿以下,有些甚至无法破亿,可以说过去十年间古装大片只有产量的增加,而缺少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关云长》上映前,片方曾喊出5亿票房
古装大片缘何前仆后继?拍起来容易 宣传上有面子既然明知道赚钱难,那为什么依旧会有古装大片被不断被拍出来呢?这是因为在华语电影目前的创作环境和各种限制之下,古装大片是相对容易操作的大片类型,有众多现成的案例可以复制。这么多年历练下来,对不少国内的电影人来说,制作一部古装大片甚至可用轻车熟路来形容,而如果拍摄科幻、灾难之类的大片,则要困难得多。同时大片意味着大宣传,意味着市场上更多的机会,它可能会砸锅,但它成功的几率也要比一般的中小成本电影大。
另一方面,对于制作者来说,或许只有通过古装大片,才能在业界确立起大片导演/大制片公司的身份,这种身份背后,其实还是商业利益和话语权在作怪,说白了,有时候拍摄古装大片更大程度上是图个名而已。而对于某些投资者来说,他们进入电影行业的盲目性和凑热闹的态度,很多时候也影响到了投资的决策。正是在各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一部接一部的华语大片倒在了市场之中。现在,需要正视古装大片的困境了。
观众流失 古装大片风光不再
古装大片历来多跟风复制,《画皮》的成功就带动了《倩女幽魂》、《画壁》、《白蛇传说》等古装魔幻片的拍摄。
流失观众 古装大片风光不再1. 批量复制导致审美疲劳《英雄》、《十面埋伏》所开创的视觉美学式华语大片,在最开始的几年,由于观众对大片的渴求和大片数量的稀少,的确有过几年的风光,也引得陈凯歌和冯小刚皆步入到古装大片的拍摄行列中去。十年过去了,现如今的华语古装大片依然在不断的张扬一些视觉表象的大片范,而缺少了对大片叙事内里逻辑的进一步探究。这种集中在题材、表现感上的批量复制,已经令古装大片对观众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
一个关于鸿门宴的故事,连续两年都贡献出了所谓的古装大片,创造力的匮乏可见一斑,即便在历史资源中寻找宝藏,也只是懒洋洋的捡起那几个最浮在表面的珠宝,而懒得去深挖其他一些更有新鲜感和发掘度的题材。如果说最开始几年,观众一窝蜂的看《英雄》、看《十面埋伏》、看《无极》,还是图个新鲜的话,那此后经过一部部题材重复、风格雷同、故事欠新意的古装大片的历练,观众最初的观影热情已被消耗得所剩无几。古装大片如果还是一味重复生产,毫无特色可言,显然已无法再如之前般叱咤风云。
2011年的《战国》遭各界口诛笔伐,被批“烂得没有节操”
2. 烂片频出伤害观众感情除了题材的重复,古装大片这么多年来的创作质量也实在叫人难以恭维,佳作寥寥,烂片倒是一堆。即便《画皮Ⅱ》卷走了7亿票房,可照样招致一片质疑之声。古装大片,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烂片的代名词,观众的信任度急剧降低,观影热情自然也越来越低。像去年贺岁档遭遇滑铁卢的《王的盛宴》、《血滴子》就很不受观众待见,口碑不济,票房表现也十分惨淡。尤其是《血滴子》还体现着眼下古装大片一个不好的趋势:2D转制3D,试图以高票价来多挣点票房,但“清汤寡水”的3D效果却让观众有种上当被坑的感觉,进一步加剧了观众对古装大片的不信任。
古装大片之出路:《画皮Ⅱ》与《龙门飞甲》的启示
《龙门飞甲》与《画皮Ⅱ》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证明古装大片依旧能有所为
强化类型特色:古装大片之出路《画皮Ⅱ》与《龙门飞甲》的启示
需要看到的是,尽管华语古装大片在最近两年普遍欲振乏力,但市场上依旧有两部取得了较大商业成功的古装大片脱颖而出,2011年是《龙门飞甲》,2012年则是《画皮Ⅱ》。两部影片的成功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在这里只谈一点,那就是它们的类型定位。相比其他同类产品,《龙门飞甲》与《画皮Ⅱ》最大的特色是类型定位明确,一个是东方魔幻,一个是3D武侠,并将自身的类型特色做到了最强,简言之,就是更为纯粹。
《画皮Ⅱ》主打东方魔幻式的视觉效果,启用视觉系导演乌尔善也体现了这一制作意识。因此,《画皮Ⅱ》尽管在剧情上遭不少诟病,但颇具东方美学感的精致画面,以及丰富到位的魔幻体验,还是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观众予以捧场。《龙门飞甲》主打3D武侠,也就是给传统的武侠电影披上3D外衣,由于有了武侠片宗师和技术流大导徐克掌舵,影片的武侠风味和3D视效均极具水准,理所当然获得了观众认可。
虽然故事上并不完善,但《龙门飞甲》纯正的武侠风骨和出色的3D视效,受到一致认可。
反观同样是东方魔幻,《白蛇传说》《画壁》却因制作上的不到位而被斥山寨,有人甚至讽刺《画壁》中的仙境奇观是“天上人间夜总会”。同样是武侠电影,《武侠》、《四大名捕》的混搭尝试则被批不伦不类四不像,尤其是后者,试图在传统的武侠片中融进奇幻元素,结果却被批为山寨版《X战警》抑或《神奇四侠》。而至于《铜雀台》这种炒《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剩饭,毫无特色又新奇欠奉的作品,就自然更加不被观众待见。
不难看出,对于华语古装大片来说,首先要保证的是类型定位明确,强化类型特色。目前国内主流观众的观影习惯是被好莱坞电影培养起来的,对类型电影的期待和要求很高。而很多古装大片不仅故事讲不清楚,在类型上亦是摇摆不定,企图杂糅多种类型特色,往往是得不偿失。又或者,导演将商业大片当作艺术理念的实践场,忽视了大片的商业属性,在影片中填入过多的内容和自我表达,必然会导致影片不被普通观众接受,《王的盛宴》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反观近期的“怪兽级”热片《泰囧》,正是明确的“囧”喜剧定位加上自身的高品质,赢得了观众追捧。
未来展望:大片减产 中国电影生态趋向健康?
近两年《将爱》《失恋33天》《泰囧》等中小成本电影屡屡创造票房佳绩,中国电影的生态格局正在慢慢改变
未来展望:大片减产 中国电影生态趋向健康?
近年来的内地电影市场,大投资的古装大片不断赔钱,中小成本电影则屡有黑马出现,一方面是华语大片盈利的风险性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则是中小成本电影赚钱的可能性在逐步提高。《失恋33天》、《泰囧》这样的超级黑马暂且不论,单看去年国庆档,作为一部中等投资规模的文艺电影,《二次曝光》票房过亿,取得的效益远比同档期的两部古装大片《铜雀台》和《太极1从零开始》高很多。
资本永远逐利,中小成本电影的投资回报率日渐走高,会导致今后更多的投资流向中小影片的制作。华语古装大片,或者说是华语大片,还会继续拍下去,但年产量可能减少,中等成本电影可能获得更多的制作资源,或许业界一直以来都颇为期待的“大片中片小片”的纺锤形生态分布正在逐渐成型,这似乎可视为古装大片式微对中国电影市场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而言,应当是以题材、类型丰富的中等成本电影为主体,而处在金字塔尖的高成本高概念大片,产量不应过大。
更进一步的说,华语大片也不应仅仅局限在古装这一个品种上,国内电影人也应当积极的去拓展其他类型,如国产电影一直缺少的科幻、灾难题材等,但前提还是要明确类型,定位准确,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只有这种尊重成为了华语大片的运作常态,华语大片或许才能产出能与好莱坞那些高概念大片相媲美的产品,而所谓华语电影对外输出的愿景也才会有那么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