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0 12:47:51来源:时光网
1984年3月11日,《风之谷》在日本公映,之前屡次碰壁失败的宫崎骏,打出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次年,闻名全球的“吉卜力工作室”正式成立。宫崎骏由此一步步走向巅峰。
2013年9月6日,宫崎骏在东京召开了隐退发布会,称:“我的动画电影时代已结束”。
且把《起风了》看成是宫崎骏的最后一部作品,从《风之谷》到《起风了》,30年的创作巅峰因风而起,随风而散。就连《起风了》中反复出现的法文诗“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也和《风之谷》漫画中的最后一句:“无论多么痛苦,也要活下去……”如出一辙。
这是宫崎骏创作的初心,是他悟出的人生真谛。
老友高畑勋也说,《风之谷》是宫崎骏的第一部作者电影。宫崎骏其后的所有动画作品中,几乎都能找到《风之谷》所蕴含的人文哲思。
《风之谷》也让他遇到了很多日后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当时还是杂志副主编的铃木敏夫的建议下,宫崎骏开始创作《风之谷》的长篇漫画;为了更好地呈现片中巨神兵登场的镜头,宫崎骏录用了刚从大阪“进京”的新人庵野秀明;《风之谷》还促成了当时都还不是大咖的宫崎骏和久石让的首次合作……
在《风之谷》上映30周年之际,我们整理出一份关于《风之谷》幕前幕后制作的点滴细节,重温这位日本动画大师的“初心之作”。
看着如今现实世界中仿佛弥漫在《风之谷》中“腐海”之上的雾霾,这部三十年前电影依然具有深刻而鲜活的警示意义。
宫崎骏的原点“无论多么痛苦,也要活下去”
漫画《风之谷》以一句“无论多么痛苦,也要活下去”收尾
宫崎骏的原点“无论多么痛苦,也要活下去”1984年3月11日,《风之谷》在日本公映,影片导演宫崎骏在经历了《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1979年)的惨败后,终于靠《风之谷》打响名声。
《风之谷》改编自宫崎骏创作的同名漫画,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幻想世界,一位名叫“娜乌西卡”的少女,背负着保卫家园的使命,站在自然与人类的中间,用纯净的心灵带来了世界和平。在众多粉丝眼中,《风之谷》是宫崎骏的原点。漫画版《风之谷》的结尾,经历了多国战争、寻找森林秘密、世界大净化、自杀未遂等等的娜乌西卡,向风之谷的民众,或者也可以说是全世界,道出一句:“无论多么痛苦,也要好好活下去”。这句话与去年公映的宫崎骏收山作《起风了》的宣传语惊人地相同。
制片人高畑勋评价,《风之谷》是宫崎骏朝着动画电影导演奋斗之路中的第一部作者电影。它所蕴含的思想,从三十年后的今天回顾,几乎能从宫崎骏所有动画作品中找到相似之处。
创作起源来自铃木敏夫的建议
宫崎骏《风之谷》漫画创作起源来自铃木敏夫的建议宫崎骏的电影导演处女作《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以票房惨败告终,甚至被贴上了“策划陈腐”的标签,之后整整三年里,宫崎骏呈现作品空白期。回忆起那段时期,宫崎骏说:“‘让我来拍电影吧!我想做这样的电影!’我抱着强烈的创作信念,却四处碰壁,不仅接不到任何片子,就连我主动提出的策划,也接二连三地被否掉。整整三年,一直如此,着实辛苦”。
转折点出现在当时还是动漫情报志《Animage》副主编的铃木敏夫,铃木因《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相关的一次采访看出了宫崎骏的才能。他提议宫崎骏创作连载漫画,这样一来,既可以为制作动画作品做基础,又能为杂志提供话题性的内容。于是,漫画版《风之谷》成为已从制作《鲁邦三世》的工作室离职的宫崎骏,唯一的工作。
在制作电影版的时候,宫崎骏曾考虑过立即将漫画故事引向结局。不过这一决定并没有成为现实,即便宫崎骏已经确立了动画作家地位,他却依然坚持漫画创作。最终,《风之谷》的漫画历时十二年才走到完结。在《风之谷》漫画连载的十二年间,宫崎骏陆续创作出《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红猪》……无一不是他无法被忽视的代表作。
人文哲思”世界净化“的复杂课题
《风之谷》七卷漫画封面人文哲思“世界净化”的复杂课题漫画版《风之谷》自1982年2月在《Animage》开始连载,中间因制作电影版中断,直至1994年3月完结。全部七卷,共59话,单行本发行数累计1200万本。在粉丝心中,漫画版《风之谷》的意义,远高于电影版。
宫崎骏在少年时代曾被《麦克白》中一句台词“森林在移动”,引发了极为深远的想象,诞生了“操控植物”的想法。后来,演变成《风之谷》中的“腐海”。他想在《风之谷》中阐述:“如果不把人类世界与自然物的关系讲清楚,就去探讨生产与分配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风之谷》故事开篇就提出了自然与科技对立的构想,后半部分转变为世界净化这一复杂的课题。这种转变来自南斯拉夫内战对宫崎骏的影响:“因为一直以为不会再发生了。本想,发生过那么多惨事的地方,差不多也该打腻了,可还是不腻。于是明白,人类本身是不会对一件事感到‘腻味’的,认识到了自己是多么的天真……所谓战争,看似是正义的行为,可一旦开始了,无论怎样的战争都会变得糜烂”。这也是在《风之谷》故事结尾所反映的内容。
灵感启发娜乌西卡来自《奥德赛》“风之谷”在中亚
"腐海"的原型锡瓦什海的日落灵感启发娜乌西卡来自《奥德赛》“风之谷”在中亚
美国漫画家Richard Corben 发表于1971年的作品《拉乌夫》(Rowlf)中,“背负着小国命运的公主”成为《风之谷》的创作启示。娜乌西卡的形象来源,则是日本古典文学《堤中纳言物语》中的“爱虫姬君”。名字则取自希腊叙事诗《奥德赛》中的公主“Ναυσικ?”。
法国漫画泰斗墨比斯发表于1975年的作品《ARZAK》,对《风之谷》的影响十分强烈,宫崎骏在某次与墨比斯的对谈中亦承认这一点。腐海与人类的关系,则是受植物学家中尾佐助的《照叶树林文化论》(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到日本本州南部地区的农耕文化学说著作)影响。
“风之谷”在现实世界,宫崎骏认为是“中亚干燥地带”。“腐海”的现实原型是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锡瓦什海(又称腐臭之海,腐海,懒海)。虽然,澳大利亚的奥尔加山存在“风之谷”(Valley of the Winds)这一现实场所,但与《风之谷》毫无关联。
改编的困境没有剧本就已“开机”
由于电影只改了漫画的前两卷,多鲁美奇亚国的库夏娜变成反派登场
改编的困境没有剧本就已“开机”在《风之谷》漫画获得一定人气后,《Animage》隶属的德间书店将电影版提上日程。由于宫崎骏的弟弟宫崎至朗在博报堂任职等原因,德间书店与博报堂找到了一同发行《风之谷》的方法。
宫崎骏在如何下手进行电影剧本改编上显得相当苦恼:“如果是别人的原作,改编起来会无所顾忌。但是,《风之谷》是自己的漫画作品,就无法客观地去改编。哪怕是加入漫画里没有的东西,也相当苦恼。”当时,漫画版已经连载至第三卷开头,但是内容复杂庞大,很难塞进一部两小时的电影里。宫崎骏曾邀请伊藤和典(代表作《福星小子》、《机动警察》)协助改编剧本,但是对方看过漫画后,“觉得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在110分钟内全部交代清楚”,无奈作罢。
由于时间紧迫,宫崎骏只好决定先行进入作画阶段。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故事板(或分镜头)完成影片构建,后来这种制作方法也成为宫崎骏作品的一个特征。
电影版《风之谷》的故事取自漫画版的第一卷及第二卷前半本。漫画中重要角色“土鬼”因篇幅限制,没有出现在电影版中。电影中的反面角色因此由多鲁美奇亚国的库夏娜替代,漫画中的库夏娜却非反派,娜乌西卡所在的风之谷,与多鲁美奇亚是古老的同盟国。
永远的遗憾/巨神兵与庵野秀明临时搭班底导致画风混乱/干干脆脆收了个徒弟
1984年《风之谷》上映时的高畑勋与宫崎骏
永远的遗憾临时搭班底导致画风混乱电影版《风之谷》在1983年初启动制作,宫崎骏指名制品人非高畑勋不可。高畑勋起初因没经验,以“不太适合做制片人”为由回绝,铃木敏夫经过一个多月的劝说,终于将高畑勋说服。
同年8月,《风之谷》进入作画阶段。当时高畑勋选择的制作团队核心,是“东映动画”时代的同事原彻创建的“Top Craft”。但是,“Top Craft”人手不够制作电影,宫崎骏和高畑勋只好去找曾经的伙伴及同事帮忙,同时《Animage》编辑部也在采访过的动画师中搜索合适的人才。
临时组建的班底,在进入原画创作阶段不久,就显现出了缺陷——画风混乱。《风之谷》的核心原画师就有19人,加上相关人员,总共超过了30人。几乎所有画师都是首次与宫崎骏合作,再加上宫崎骏的严要求,统一画风的修正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与宫崎骏导演后期作品相比,《风之谷》中角色造型缺乏统一感,比如娜乌西卡头发的质感,宠物迪多的体型,阿斯贝鲁的表情等等,每个角色的细节要素都显得粗糙不堪。
宫崎骏与庵野秀明一直维持着不错的师徒关系
巨神兵与庵野秀明干干脆脆收了个徒弟
《风之谷》电影版结尾巨神兵的登场镜头,因为太难呈现,一直无人肯接手,令宫崎骏相当头疼。碰巧遇上刚从大阪来到东京的新人动画师庵野秀明(代表作《新世纪福音战士》),前来面试。一听说庵野是机械专业出身的动画师,宫崎骏二话不说,立即聘为《风之谷》的原画师。庵野秀明形容当年被录用的感受,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
谁料,庵野秀明精通机械作画,但完全没有角色作画的经验。宫崎骏起先不知,将机械出现的镜头全部交给庵野,理所当然地也将同一镜头中的角色作画也拜托给他。结果,这些分镜头中的机械部分完成得很好,角色却一塌糊涂,打回去改怎么都改不好。以至于宫崎骏大怒:“得了!我自己来!”于是,巨神兵、战舰等由庵野先行作画,宫崎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作画,加上角色。
庵野秀明后来与宫崎骏发展出非常要好的师徒关系,结婚时请宫崎骏担任证婚人,宫崎骏的收山作《起风了》邀请庵野为主角配音。
收尾成难题/黄金组合诞生方案ABC,选一个吧!/宫崎骏与久石让的初遇
少女娜乌西卡是《风之谷》的主角收尾成难题方案ABC,选一个吧!
作画进入到尾声,《风之谷》电影版故事该如何收尾,成了一个大难题。当时的漫画版并没有结束,连宫崎骏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收尾。最初的设想是:“王虫发动总进攻,娜乌西卡从空而降,就在这里收尾”。但是,看过分镜头后,铃木敏夫和高畑勋都陷入了沉默。铃木敏夫觉得好像没多大意思,高畑勋觉得作为商业电影,没有高潮就结束了,太对不起观众。于是,二人跑到一个咖啡厅里,待了八个小时,设计出了三个方案:
方案A:王虫进攻,娜乌西卡降落在队伍前面,影片结束。方案B:王虫进攻,娜乌西卡被王虫队伍淹没,风之谷毁灭。方案C:王虫进攻,娜乌西卡被王虫淹没,然后重生。
铃木敏夫和高畑勋都选定了方案C,当他们向宫崎骏提出方案C的时候,宫崎骏想都没想,回答:“好的,我明白了,就这么做吧”。如此爽快的应许,令铃木敏夫反倒略感失望,但不管怎样,《风之谷》的结局就这么确定了。
久石让的武道馆演奏会,宫崎骏前去献花
黄金组合诞生宫崎骏与久石让的初遇担任《风之谷》配乐的久石让,是首次与宫崎骏合作。这之前,两人并不认识。久石让在德间集团旗下的唱片公司的推荐下,为影片制作了一张印象专辑。而《风之谷》的电影原声已经预定由细野晴臣负责,细野已经写好了主题曲,由安田成美演唱。谁料,宫崎骏与高畑勋都非常中意印象专辑,并直接用到了电影正片中,只保留了细野晴臣的主题曲。片中《遥远的日子》(遠い日々)出现的女声,来自久石让的女儿麻衣,她当时只有四岁。
久石让也因《风之谷》的成功而一夜成名,之后的三十年里,不仅一直负责宫崎骏所有作品的配乐,也为数十部海内外电影创作原声,成为世界知名的音乐家。
加班赶映期时间来不及,开始“偷工减料”
《风之谷》里的王虫,电影中王虫与巨神兵的对决删减了很多
加班赶映期时间来不及,开始“偷工减料”
时至1983年关,《Animage》突然刊登急招动画师的广告。因为《风之谷》制作进程缓慢,眼看要赶不上公映日了。宫崎骏的连日加班终于抵达精神极限,“这样下去的话,肯定赶不上公映日”,他这么跟高畑勋诉苦。高畑勋召开紧急会议,宫崎骏以为高田君一定是想出了解决方案,谁料,高畑勋当着大家道歉:“赶不上的话也是没办法的事啊”。令宫崎骏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如同五雷轰顶,铃木也茫然失声。对高畑勋来说,比“赶上日期公映”更重要的是“不能降低电影质量”。
宫崎骏却是完全相反的人,无论如何都要赶上截止日期。听完高畑勋的发言后,他沉默了一会,说:“制片人都这么说了,我也没什么好讲的了”。之后,宫崎骏继续开夜车赶工,将复杂的镜头全部删除,减少群像戏镜头等等,开始各种“偷工减料”的行为。只要是“加入这场就赶不上公映日”的戏,一概删掉。于是,片中尾声的“巨神兵与王虫对战”变成只有几个镜头而已。虽然,这样的行为很令人心酸和不甘,但之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也奇迹般地赶上了工期。
到了1984年2月中旬,作画工作全部完成,但还有大量上色的工作。于是,包括原画师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与上色师一共奋战,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给原画上色。铃木敏夫也四处寻找手上没活儿的朋友,结果《Animage》的编辑、高畑勋的夫人等,倾巢出动,全力以赴,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其他动画片需要三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终于赶上了3月11日公映日。
影片公映后,甚至有不少专业动画师评价道:“偷工减料也能做出如此上乘的作品,宫崎骏果然是天才”。
吉卜力诞生先有《风之谷》,后有吉卜力
吉卜力的三员大将:宫崎骏、铃木敏夫、高畑勋
吉卜力诞生先有《风之谷》,后有吉卜力
虽然早已汇聚了高畑勋、铃木敏夫、久石让等吉卜力的主力大将,但《风之谷》其实并非吉卜力的作品。《风之谷》的制作团队是1972年创立的“Top Craft”。在《风之谷》取得成功后,“Top Craft”经过解散改组,并获得了德间书店的资助,在1985年成为后来的“吉卜力工作室”。
《风之谷》当年的票房为7.4亿日元,动员观众人数为91万4767人次,并不算票房大卖的作品,多数观众是通过电视台放送、影碟发行等途径,才成为粉丝的。日本电视台“星期五LOADSHOW!”节目,每隔一年都会放送一次《风之谷》,至今已放过十五次,成为该档节目播出次数最高的作品。
虽然公映后的《风之谷》成为不少观众心中永恒的经典,但是宫崎骏对本片的完成度并不满意,自评“65分”。理由是“完全打乱了电影制作的正确进程,也没有明确地展现主题,如果能多获得半年时间,至少可以做到68分以上”。
《风之谷》虽然在宫崎骏心中留在种种遗憾,但十多年后,当漫画版走到完结,宫崎骏以《风之谷》的思想为基础,制作了吉卜力创立以来最大投资的《幽灵公主》。影片公映时,宫崎骏第一次宣布隐退(之后每推出新作品时都会宣布隐退,到2013年《起风了》公映时已是第五次宣布隐退),《幽灵公主》不仅创下难以逾越的票房高峰(193亿日元),令更多观众尤其是西方世界认识了宫崎骏。
北美阉割版/外传与续集宫崎骏勃然大怒/死亡迫近 突然改变的决定
《风之谷》美版海报与日版海报的对比,文化差异立现
北美阉割版宫崎骏勃然大怒《风之谷》在北美公映时的英文片名为《Warriors of the Wind》(风的战士们),发行公司是New World Pictures,片中“腐海”的净化作用以及娜乌西卡的过往描写,在北美公映时被删除了,北美版片长也因此从日本原版的116分钟,变成只有95分钟,甚至“娜乌西卡”被叫成了“桑多拉公主”等等。直到朝日新闻1985年9月17日刊登的“当今动画时代”一文提及此事,宫崎骏才得知此情,并对种种擅自改动勃然大怒。
同年,《Warriors of the Wind》发售VHS录像带,使用修改后的版本,直接输向南美、欧洲各国。直到迪士尼旗下的“迪士尼工作室”获得国际影像发行权后,未经修改的原版《风之谷》才得以出现在海外市场。
在《风之谷》中登场的巨神兵外传与续集死亡迫近 突然改变的决定参与过原画制作的庵野秀明,曾提出为《风之谷》中“库夏娜”一角制作外传的想法,但宫崎骏觉得庵野秀明只是想做战争故事而已,又无聊又低级,驳回了提议。转眼到了2011年,宫崎骏在《起风了》制作过程中,一次因身体异常,赴医院检查的时候,做好了接受死亡的觉悟,突然变心。宫崎骏觉得庵野秀明想自己做《风之谷》也可以,哪怕完全与原作相悖,按照庵野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也可以。
2012年5月,庵野秀明在东京举办发布会,宣布将制作一部名为《巨神兵现身东京》的短片动画,故事中的“巨神兵”正是源自《风之谷》。这一短片由庵野秀明与铃木敏夫共同担任制片人,庵野秀明负责剧本,樋口真嗣担任导演,在两个月后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的展览会上公映。同年底,影片跟随庵野秀明的新片《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登陆院线。
《巨神兵现身东京》虽为真人短片电影,除了有“巨神兵”登场,还有《风之谷》中的“火之七日”的概念。坊间流传,如果《风之谷》能有续集作品,导演一定会是庵野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