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踏实地,却心系高山

2015-11-03 10:10:46来源:时光网

足踏实地,却心系高山 在运动电影中,“登山”类题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登高既是日常远足者的小趣,亦可为极限运动者的挚爱。人们足踏实地,却心系高山。喜马拉雅洛子峰、阿尔卑斯艾格峰、安纳普尔那峰、珠峰...多少年来,这些闻名遐迩却又令人望而生畏的山峰,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攀登者去挑战,去追逐梦想。11月3日(今天),由巴塔萨·科马库执导,杰克·吉伦哈尔、杰森·克拉克、乔什·布洛林等明星主演的讲述挑战珠峰的冒险/传记片《绝命海拔》登陆内地各大院线,真实可及的旖旎风光和真挚动人的高山情怀让人印象深刻。值此上映之际,让我们共同来缅怀一下那些经典的登山电影。

《绝命海拔》 2015 影片改编自1996年真实发生的珠穆朗玛峰山难事件,素材主要来自亲历者乔恩·克拉考尔所著《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原定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主角Rob Hall,但后来改由杰森·克拉克出演,主演戏份也被调低,变成了群戏。在电影中,当临行前夕,众位登山者一起夜话。帐篷外寒风呼啸,有人问出了那个问题:你为什么会登山?众人会心一笑齐声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当话语落地后,大家反思:真的仅仅是“山在那里”吗?在这个几千米高的山地,最贴近天堂的地方,然后有人终于开口了:为了家乡的孩子,他们募款凑足了我来这里的路费,我将告诉他们,既然我能登上世界上最高的地方,那么你们能做任何事情。

《绝命海拔》 2015 纪实般口吻娓娓叙来,在生灵仰望的珠穆朗玛峰,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用脚步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为了梦想,也为了生存;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在暴风雪中匍匐前进,在抵达山巅的那一刻高声疾呼,是苦难,也是不会再遇到的最令人动容的时光。千百年来,珠峰酝酿着安静的、不为人知的静美,也有常人永远不知的凶猛。人类于高山,从未存在征服,只有停留。电影从多位登山者的角度各自阐述了自己之所以登山的梦想,除却那美丽无比的茫芒雪山之外,无论到达的还是遗落的,都停驻在内心许久,不曾忘怀。

《127小时》 2010 艾朗·罗斯顿在2003年峡谷探险时遇到意外,右臂被夹在石缝中无法动弹,他只好借由身体的力量靠在峡谷岩壁上,这样支撑了5天之后,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用小刀割断自己的手臂以自救。2004年,罗斯顿出版了回忆录《在岩石与险境间》,详细叙述了这段经历。《127小时》即以罗斯顿的故事为题材,重新复原了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短短127个小时,却可以拷问整个一生。濒临地狱之时,在绝望中醒来,是在丧尽精力后如梦似幻地迷失,还是重燃斗志行壮士断腕之举?本片获得第83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男主角在内的6个提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真实展现了绝境时人能承受多大的痛,就能绽放多大的勇气。

《险峰》 2007 《险峰》是一部倡导极限运动的纪录片,它展现了高山滑雪运动的冒险、优美、以及滑雪板上的那些优美的瞬间。高山滑雪运动曾被认为是一项嬉皮士的活动,年轻人们以此作为消极避世的方式,况且还能找到兴奋的快感。时光飞逝,高山滑雪已经成为极限爱好者的主流运动,他们锐意征服更高、更远、更危险的山峰,在挑战中释放生命。本片被旖旎的风光所包裹,歌颂了极限运动爱好者们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一种精神。生命生来收到一种远古的呼唤,我们没有羽翼、像鸟儿一样飞得更高,但我们可以用双足、双手丈量山峰,走得更远,直到生命之巅、世界尽头。此外,该纪录片还介绍了历史上那些优秀的高山滑雪运动员们。

《冰峰168小时》 2003 本片根据登山爱好者辛普森1988年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讲述了一对登山搭档——乔·辛普森与西蒙·耶茨,在挑战秘鲁安第斯山峰的途中发生意外。乔不幸落入一个狭窄的冰缝,两人紧靠一根绳索把彼此连系。箭在弦上、千钧一发,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深渊。西蒙手里的刀在绳索上迟迟不决,是该无谓支撑还是抛却伙伴独自求生?西蒙备受煎熬,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该片被《卫报》评选为25年来25部最佳英国电影之一,它是英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改编纪录片,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娴熟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真实故事,并在其中传达出最珍贵的情感。心系高山,当面临背叛、死亡,自己选择的路、爬也要爬完,这才是生命的礼赞。

《垂直极限》 2000 山是孤高的山,也是最无情的深渊;它雄伟挺拔,它可以转眼将你吞噬。当你以为,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去,等着你去攀登,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山都是承载着梦想的所在,即便千难万阻,依然有挑战者前赴后继。马丁·坎贝尔导演的这部歌颂高山与人类生存关系的灾难片,在2000年取得超过2亿美元的海外票房,相当卖座。影片故事聚焦喜马拉雅山脉的K2峰,讲述了一个弟弟带领救援队对被困山脉的姐姐施救的故事。其中最后彼得·盖瑞特为拯救姐姐安妮的生命而选择牺牲自己,更是令人感动。在这里,高山所代表的纯粹恐惧,亦然成为人心的量尺,山有多高,人的勇气就有多大,能承受的牺牲就有多大。

《八千米死亡线》 1991 本片再次聚焦K2峰,泰勒和哈洛,一位是事业有成的检察官,另一位则是教授物理学的大学教授,尽管职业与性格秉性都各异,但这并不能阻止二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K2峰,它是许多登山爱好者走到最后必须要经历的一座山。归功于参与制作的五位摄影师,影片被拍得惊险逼真、扣人心弦,高山雪景美轮美奂,情感细腻饱满。其中“知道我为什么爱登山吗?因为只有登山的时候,我才感觉自己真正活着!”这句台词,因表达出无限的呐喊,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涉足山脉的人。这部1991年的电影当之无愧地成为登山电影的经典,并继续影响着相似的电影们。

《我们要活着回去》 1993 一架飞机意外坠毁于安地斯山脉中,二十多位避于碰撞的幸存者苟延残喘,而围绕着他们的只有散布的飞机残骸与罹难者尸体。环境极端恶劣,冰天雪地伴有雪崩,饥寒交迫的他们为了生存,只得采取迫不得已的办法——分食死尸。“人吃人”这种事情,于俗世看来是最欠道德的肮脏之举,但在这种文明无用的小空间里却成了活命终极手段。因为有的时候,所有关乎道德的东西,都是无用的。主动挑战高山,多少被诟病一点“自己作死”的吐槽,但在意外囿于困境时,除了努力求生别无他法,因为内心有更重要的羁绊——生活与生命。这个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展现了人类如何化作困兽的挣扎,毕竟我们曾从荒原中走来。

《最狂野的梦》 2010 曾经有人采访挑战珠穆朗玛峰的伟大先驱——乔治·马洛里,“你为什么要攀登Everest山?”。马洛里回答到,“因为山在那里。”1924年,马洛里攀登珠峰失败,下落不明,直到1999年,一支队伍在珠峰北面发现了他的遗体,竟然保存完好。事实是,零下极寒冻得住肉体,但冻不住精神。在他逝去的这一百年时间里,“山在那里”成为珠峰挑战者的至理名言,许多人为此丧命,但永不停歇。《最狂野的梦》是2010年推出的由拉尔夫·费因斯和连姆·尼森主演的致敬乔治·马洛里的传记片,最极冷的冰雪包裹着最炽热、狂野的梦,而梦想是不会死的。

《残酷冰雪》 2008 艾格峰北壁是阿尔卑斯山脉的终极天险,尽管海拔仅3975公尺,但其中有一部分垂直落差高达1830公尺。1936年,纳粹德国举办柏林奥运会在即,加上媒体鼓吹“德意志优秀人种”,于是纳粹发起了青少年挑战这堵“死亡之墙”的登山活动。重新复原了这段历史的影片将故事表现得令人动容。运动本无国界,登山应是一种爱好与信仰,在这里却沦为政治的手段。没有哪部电影能够比该片将悲剧刻画得更无力,哀莫无声。忽略事实、彼此攀比...种种不利的因素导致年轻的挑战者一一死去,与激动不已的围观人群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在雪山中发现了其中一人的尸体,他手中还紧攥着一小页血书,写着:给我一套装备,我能爬到中国..

《绝岭雄风》 1993 “银幕硬汉”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演了一位叫加贝的高山抢险队员,由于某次自己的操作失误导致一位好友在登山途中死去,内心愧疚不堪,放弃职业。另一边,一群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飞机,因故障不得已停靠在一座山上并挟持人质,加贝收到消息,不得不再次勇闯高山。这是一部在剧情上引人入胜的动作格斗类登山电影,但并不因“反恐故事”而让“攀登元素”毫厘尽失,本片在第63届奥斯卡上还获得了最佳音响、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三个提名。许多人在评论自己心目中的登山经典时,会把《绝岭雄风》当作一个具有别样风情的标杆。老派搏击+风光赏鉴,这样的电影在影史已成为唯一且未来不再有。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