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08:12:42来源:时光网
《恐龙当家》海报 如果说电影是一场梦的话,那皮克斯就是世界上最美妙梦境的制造者。从《玩具总动员》到《恐龙当家》,皮克斯在20年来实现了动画技术的飞跃。但是对于工作在这里的充满想象和诚意的艺术家来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故事才是让电影成为美梦的核心。
在探访皮克斯总部的旅程中,《恐龙当家》的故事总监凯尔西·曼恩向我们细致地展示了影片故事创作的每一道程序。在这些展示中,我们也许能够找到皮克斯为何总是能生产好故事这一问题的答案。
Step1.创建全新的故事室打破墙壁 给艺术家能够自由讨论的空间
皮克斯的每个故事都诞生在一个叫做故事室的房间,制片人、导演、故事总监、编剧等等会在这个房间进行头脑风暴,构架起故事的大纲,然后在分派给不同的故事师,来填充丰满这些简单的片段。
故事创作,应该经历导演和编剧们一起参与,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这是华特·迪士尼创立的工作方式,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被取代这个程序早在华特·迪士尼创作动画时就被艺术家们采用了,当时他们没有电脑等辅助工具,只能让所有人围坐在一起,依靠画笔来画出一张张草图、故事板。随着技术发展,一种名为Wacom的数位板解决了编剧们的难题,他们不用守在影印机前,剪切、粘贴每一张草图,而可以直接利用这台机器来作图。
不过技术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交流的隔阂。不同的故事师负责自己被分配的片段,只需要在自己的办公室绘制图片就可以了,不再需要大家聚在故事室里,一起画图、一起讨论、一起修改。“这些年来,艺术家们都觉得他们是在制作片段,而不是做电影。因为我们的这个流程,让人们觉得相互缺乏联系。” 凯尔西·曼恩说道。
编剧们现在会在一起讨论,提供新的有趣的点子但是在制作《恐龙当家》的过程中,导演彼得·索恩打破了阻挡在每位艺术家之间的墙壁,他结合了沃尔特·迪士尼时代和现代创作技术的优点,把数位板搬到了故事室里,人们既能够聚集在房间里一起讨论、头脑风暴,也可以直接用数位板来作画。
这一措施几乎改变了《恐龙当家》故事的走向和剧情的创作,“通过讨论和交流,成员们更能从宏观角度了解影片的计划,了解导演的想法。”对曼恩和其他故事小组的成员来说,这个房间“让人感觉充满能量。我们想要拍一部好电影,但我们也想开心地工作。我相信如果你做得开心,那电影也能体现出你的心情。就像厨师做菜,他们开心的话你可以品尝得到,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Step2.构建故事框架“让观众在乎我们的主角,在乎他们的生死”
导演作为一部电影的核心,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出影片致力呈现的内容全新的故事室打造好之后,制片人、导演、故事总监、编剧会聚在房间内思索故事的主要剧情。“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引出来,我们的电影就应该来自彼得·索恩的内心和灵魂。”曼恩解释说,因此他们必须要捕捉到导演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好的想法会被他们用笔记录到一张张卡片上。这些卡片成为整个故事的索引,每一张卡片代表着一个片段,所有片段组合成故事的大概框架。当然每个片段也许只是一小句话或者一个画面。曼恩举例道:“比如在这个片段里,阿乐走进农庄看见了他的哥哥巴克,然后他们吵了起来。我们还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吵架,这个我们会慢慢想办法,但我们需要他们吵一架、然后打起来。阿乐的眼睛受了伤,自尊心也受到打击。”
导演彼得·索恩和故事小组的成员一起建立起整部电影的大纲,并把它们记在卡片上作为索引当整个场景变得逐渐清晰,编剧会以文字的方式把这一段故事写出来。然后在文字剧本完成后,大家再聚在一起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编剧会收集各种意见进行重写,如此反复。
每一个片段都需要进行反复的打磨,因为在团队所有人看来,影片本身的最大主角是故事本身。曼恩笑言:“如果打造出非常有趣的角色,你必须思考:这个角色会怎样影响阿乐的故事?阿乐会在它身上学到什么?这一切都要服务于故事主线。”而检验故事是否合格的标准则有些感性:“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观众在乎我们的主角,在乎他们的生或死。最重要的是观众能和我们的主角产生联系,一旦这种联系中断,我们就要检查出了什么问题。”
从《玩具总动员》开始,艺术家们就以这样的原则进行创作,这也是皮克斯每一部电影都能拥有满溢的情感的原因。“我们的角色都是玩具、老鼠、汽车、恐龙什么的,但它们仍富有真情实感,是汽车还是恐龙并不重要,它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我们能做到这点真的很神奇,但这也非常非常难。”
Step3.为剧情“加料”10万张分镜图仅来自一句文字
故事师会在故事室里拿到任务,导演彼得·索恩要为他读整部电影的剧本,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告诉他。在以往,这个阶段只会在导演和故事师两个人之间进行,但是《恐龙当家》的故事室就是另一幅场景了。所有故事小组的成员都在房间里,在彼得读剧本的过程中时不时插入一些新的点子。新的创意不断涌现,导演能获得更多丰满情节的信息,而所有小组成员也借此更明白导演的想法。
影片故事小组的成员在进行创作接下来就是将文字再度转化成图片的过程了,故事师往往会画一张大概的草图,再依据自己的想法请分镜画师,画出这段情节的分镜。曼恩称这个过程叫“加分程序”,因为故事师拿到的文字也许只是一句话,但是他必须把一句话扩展成一段有趣的情节,来为剧情“加分”。 “有场戏叫‘Falling in the river’,这场戏讲的就是:阿乐跟着点点穿过树林,然后阿乐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河边。这只是一句话,但是这一小句话能累死你,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昨天的《恐龙当家》特别节目中提到,“云朵之下”的片段中有154061张分镜图,而这些分镜图也就是来自这样的一两句文字。
彼得·索恩和故事师们一同完成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在“加分”的过程中,彼得·索恩希望动画师能将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和感情融入到情节里。在他看来,如果只是把小组成员当做工人来使唤,只需要他们画画,不让他们投入自己的想法和内心,那就是对这群艺术家的“谋杀”。“彼得经常说”我想做到A+,他也知道该怎么做:不只是靠他告诉别人该怎么做,而是让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结合进来,所有人一起把影片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当扩展完情节,绘制好分镜图后,编剧们会回到故事室,向导演和小组成员讲戏。这个过程很像中国的说书,故事师要依靠那些故事板为其他人提供画面,还需要用口述的方式讲解这段故事,有的时候会自己加上一些音效。“我们希望听众能有看电影的感觉,所以我会做各种疯狂的配音,模拟各种音效。”
讲戏的过程当然少不了讨论和修改的环节,在结合了所有人的意见进行修整,完成反复多次的重写重画后,故事才最终完成了在剧本创作方面的历程,投入技术制作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