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2 08:20:52来源:时光网
《卡萝尔》海报 在昨日刚刚落幕的金球奖中,五项提名领跑的《卡萝尔》竟最终颗粒无收,无疑令人在惊讶的同时惋惜万分。事实上,《卡萝尔》的艺术性毋需置疑,导演托德·海因斯将原著小说《盐的代价》拍摄成了一部接近满分的唯美佳作,两位主演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更是贡献了她们从影以来的绝佳表演。影片去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时好评如潮,场刊评分高达3.5分。
《卡萝尔》将超越时代的女同恋情呈现得委婉而动人,它是好莱坞年度颁奖季中的常客,从英国“视与听”到美国“综艺”的年度十佳,它都榜上有名。有趣的是,十年前,《断背山》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竞争中败给了《撞车》,成为奥斯卡史上最大冤案之一;十年后,如不出意外,《卡萝尔》也将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它将与以群戏取胜的《聚焦》、刚刚获得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的《还魂者》一决高下。
今天,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影片华丽表层的内核,一同来探寻这部关于禁忌之恋的电影背后,到底蕴藏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卡萝尔”之母的忧郁与疯狂』▌破碎的亲情,惊人的才华
1921年,她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沃斯堡市。父亲是德国后裔,他和妻子在派翠西亚出生十天前就协议离婚。三岁的时候,母亲改嫁给摄影师斯坦利·海史密斯,因此海史密斯是继父的姓氏。随后,新组建的一家三口搬到了纽约,派翠西亚在12岁的时候被送往祖母家住了一年。在她的日记中,这是“最悲伤的一年”,她感到自己被母亲遗弃了。据她自己所讲,母亲曾告诉她,自己在怀派翠西亚的时候曾试图通过喝松节油堕胎,就连她的亲生父亲也曾劝说妻子去做掉这个孩子。再加上继父这个“入侵者”的到来,海史密斯与生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爱恨交织的亲情挫败是记忆里抹不掉的伤痛,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从未完全放下,甚至在短篇小说《水龟》中描写了一段男孩将母亲刺死的弑母情节。
幸运的是,海史密斯的祖母很早发掘了她对文字的敏感,有意训练她阅读。1942年,海史密斯从纽约巴纳德学院毕业,在那儿她学会了如何写剧本和小说。毕业后,她申请过《时尚芭莎》、《纽约客》、《好管家》等知名杂志的编辑工作,但都被拒绝录用。此后的六年,她都在为漫画公司写故事。
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作品改编的电影《火车怪客》和《天才雷普利》1947年,在结识了一些写作上的朋友后,海史密斯很快成为纽约文坛的一份子。同年,她开始构思她的第一部小说《列车上的陌生人》。这本小说于1950年面世,展现出海史密斯惊人的才华,同时也为她贴上了“暴力美学”的标签。“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主动同她联系,获得改编权,将其打造成悬疑片的经典之作《火车怪客》。“雷普利”系列小说的出版则使海史密斯获得了更广大读者的认可。它先是在1960年被法国导演雷内·克莱芒改编成由阿兰·德龙、罗密·施耐德共同主演的《怒海沉尸》,后在1999年被安东尼·明格拉再度拍摄成全明星阵容的话题之作《天才雷普利》。另外,维姆·文德斯的《美国朋友》也是根据她的“雷普利”系列犯罪小说改编。
▌冲破禁忌,巨作留芳
据传,小说的情节部分源自于海史密斯的一段亲身经历。她的前女友卡瑟伍德是个来自费城、年纪更长和有社会地位的女人,在离婚官司中同样因酒店监听录音的“不利证据”而失去了子女的监护权。
对于开篇卡萝尔和特芮斯相遇的场景,海史密斯曾透露她的灵感来自1948年的圣诞节,当时她在纽约商场里做玩具销售员,遇见了一位身穿皮草的金发女人。1951年的圣诞节当晚,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发着高烧只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故事大纲,她逗趣地说“高烧刺激了我的想象力”。
起初,海史密斯并没有使用真名,而是用化名克莱尔·摩根将小说刊登在杂志上,目的是避免让这部禁忌小说所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伤害到她本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是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疯狂年代,美国对外耀武扬威,对内施行极度的高压政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同性恋还不被社会接受认可,同性群体是隐忍的,歧视同性恋的意识渗透到整个国家的文化中。小说中卡萝尔和特瑞斯的爱恋,在压抑的“恐同”的大环境下是没有法律支持的。
海史密斯中年照片与《列车上的陌生人》和“雷普利”系列相比,《盐的代价》撇除了作者以往惊悚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两位主人公对彼此暖暖的爱意,以及为爱付出的勇气。出人意料的是,此书发售后竟跃升为当年的畅销书。
直到1990年,《盐的代价》出版四十年后,它才被冠以海史密斯的真实姓名在英国重新发表,并改名为《卡萝尔》。想必如果海史密斯在世看到现在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状况,也许会倍感欣慰。
海史密斯毕生写过20余部小说与7部短篇小说集,曾荣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和埃德加·爱伦·坡奖,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50位最伟大的犯罪小说作家的榜首。然而,她几乎从不享受名声带来的好处,她极少公开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私下,她的朋友圈狭窄,不爱与人沟通,甚至嗜酒,同龄的人都称她是愤世嫉俗的疯子,写日记成了她宣泄自我的唯一方式。同时,她喜欢动物,尤其爱猫,还在自家的园子里养过超过三百只的蜗牛。
海史密斯名言在恋爱方面,她更偏向喜欢女人,但从未拥有过一段稳定长久的关系。成名前,她的前女友Allela Cornell服用硝酸自杀,给她留下很大阴影。海史密斯还尝试和男生交往,从写给继父的书信中,她表露出对与男人发生性事的厌恶。最为讽刺的是,她还和德国男同性恋摄影师Rolf Tietgens谈过恋爱,正是男友同志的身份吸引了她接近的欲望,显然对方在这段关系中更像是在扮演女性的角色。
她的孤傲很难让人适应,大多数情人都因为性格原因同她分道扬镳。1983年,海史密斯选择定居于瑞士提契诺州,直至去世为止,终身过着隐居的生活。74岁那年,海史密斯因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癌症,在瑞士离世。
从剧本到导演 “卡萝尔”诞生小记
『从剧本到导演 “卡萝尔”诞生小记』
▌剧本的周折,“深柜”十年《卡萝尔》的编剧菲丽丝·奈吉出生在纽约,1992年搬到伦敦,就职于皇家宫廷剧院(Royal Court Theatre)。她的舞台剧作在利物浦、伦敦、丹佛等地都进行过巡演,个人也获得过包括美孚国际戏剧奖和苏珊史密斯布莱克本奖在内的多项业内戏剧大奖。奈吉一直都是海史密斯的粉丝。1980年代末,她在“纽约时报”任职时,就被委任和海史密斯一起为布鲁克林绿荫公墓写游记。奈吉兴奋地见到了她的文学偶像,此后两人通过书信来往,也会偶尔见面,建立起了友谊。海史密斯曾一度建议奈吉将她的小说拍成电影,要知道海史密斯讨厌所有她的作品改编的影片,甚至包括希区柯克的《火车怪客》。
《卡萝尔》编剧菲丽丝·奈吉奈吉改编的海史密斯的《天才雷普利》曾于1998年10月在英国沃特福德皇宫剧院(Watford Palace Theatre )首演。2005年,她自编自导的银幕处女作《哈里斯太太》获得了三项金球奖和十余项艾美奖的提名。
事实上,《盐的代价》的第一版剧本早在1996年就已经写作完成,奈吉对于改编该剧本颇为用心:“我对改编它有莫名的责任感,我不想把它写的很怪,海史密斯可不喜欢别人乱改她的书。”
2000年,Film4公司的制作人取得了《盐的代价》的版权,再度请来奈吉来写剧本。奈吉有了更加独特的看法。她说:“对我来说,卡萝尔非常像《后窗》里的格蕾丝·凯利,冰冷的表面下涌动着欲望。”她在10周内完成了第一稿,剧本对人物做了些改动,比如把特芮斯的职业从舞台设计师改成了摄影师,她所拍摄的照片无疑是对卡萝尔迷恋的最好体现。剧本还简化了卡萝尔前女友艾比的戏份,为了保持主人公的完整,艾比与特芮斯间的对峙被删除。
编剧菲丽丝·奈吉(右一)、导演托德·海因斯和主演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
然而,资金的缺失和导演人选的更替不定,让电影的制作进度一拖再拖。改编权还是失效了,小说版权重新回到海史密斯名下。Number 9 Films的制片人莉兹·卡尔森决定追回版权。
她一路来到苏黎世,亲自安排与发行公司Diogenes的会议,向对方保证会将小说搬上大银幕。卡尔森对此表示:“作为女性制片人,我还有三个女儿,所以能更好地理解伟大的女性角色,被她们所吸引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剧本最终在尘封十余年后得以筹拍,可以说,在对同性爱情电影并没有那么开放的好莱坞,《卡萝尔》在“深柜”中被搁置了十余年。
在艰难的等待中,奈吉写了大概10版修正稿。因祸得福地,剧本在不断润色中将最精华的改编呈现给了观众。奈吉的辛苦没有白费,《卡萝尔》在今年颁奖季各大剧本奖项中有所收获,并在较早前的第68届美国编剧工会奖中入围了最佳改编剧本,得到了好莱坞业界的认可。
▌导演海因斯的1950年代情怀同剧本近乎难产的诞生过程一样,导演的人选确定也是一波三折。起初,很多导演都对执导《卡萝尔》表示感兴趣,包括《雷神》、《灰姑娘》的导演肯尼思·布拉纳以及《情迷画色》的导演约翰·梅布里,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退出。
《卡萝尔》在2012年立项时,导演定为《男孩A》的导演约翰·克劳利,今年他的新片《布鲁克林》也将和《卡萝尔》在颁奖季中同台竞技。2013年,克劳利因为档期原因不得不退出,另一位女制片人Christine Vachon才推荐了托德·海因斯接手。他早在12年就从服装师鲍威尔口中得知电影的存在。
海因斯在《卡萝尔》片场为两位女主角讲戏海因斯这样评价《卡萝尔》:“我最初爱上这部小说的原因,就是作者在那个年代,亲身经历的情感伤痛,让她更真实的记录了这段被当做罪一样的爱恋,在舆论和法律影响下,主人公们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随着海因斯的登场,他的合作伙伴Killer Films公司也加入联合制片的行列。
海因斯先前的作品《天鹅绒金矿》和《远离天堂》都不同程度地影射了同性恋文化,从《安然无恙》、《远离天堂》到《幻世浮生》,他对塑造被陈腐家庭所困的女性也颇有心得。同时,海因斯也对怀旧的时代气息情有独钟。
20世纪五十年代,二战刚刚结束,欧洲和日本正在进行重建,南美陷入经济危机,非洲和亚洲多地在搞民族独立运动,只有美国在没有受到战争威胁的情况下保持了和平和繁荣。奢华的汽车、五颜六色的服装、创新的家电等带有复古气质的物品深深地吸引着现代的艺术家。海因斯也不例外地喜欢那个物质欲望旺盛的年代,《远离天堂》就受到了道格拉斯·塞克1950年代电影的影响,在场面调度、色彩、服装和摄影方面都深得塞克的真传。
《卡萝尔》开拍前,海因斯观摩了大量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电影,包括由莫里斯·恩格尔和鲁思·奥金共同导演的《情人与棒棒糖》。有影评人在观影后称《卡萝尔》是海因斯向大卫·里恩旧作《相见恨晚》的致敬。另外,他是美国写实派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的超级粉丝,深谙复古色彩美学之道。
托德·海因斯与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在伦敦电影节
因此,由已公开出柜的海因斯来导演这部与社会伦理抗争的年代片《卡萝尔》,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经历了各种巧合后,就连编剧奈吉也相信海恩斯是《卡萝尔》导演的绝佳人选:“很开心,我们把最好的留到了最后。”
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 重现年代禁忌之恋
『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 重现年代禁忌之恋』影片中,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卡萝尔是一个有钱的阔太太,拥有良好家教和修养,懂得如何在社会上运筹帷幄;鲁尼·玛拉饰演的特芮斯是个上进的摄影师,像白纸一样纯粹,处于感情被动的一方。精明老道的贵妇在圣诞节商场中偶然相遇涉世未深的少女,从此展开了一段忘年迷恋。可事实上,两位女主人公的选角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鲁妮·玛拉“能和凯特合作是我的梦想”在导演约翰·克劳利安排整个电影项目时,他就试着“诱惑”鲁妮·玛拉来演特芮斯。鲁妮·玛拉在演完《龙纹身的女孩》后,由于决定休假婉拒了邀约。“当时我不觉得我可以胜任这个角色。现在想起来我简直是疯了,因为能和凯特合作是我的梦想啊。”鲁妮·玛拉在影片中饰演女孩特芮斯于是,剧组找到米娅·华希科沃斯卡,但她已经决定去拍《猩红山峰》。海因斯接手后,他首先脑中浮现的特芮斯是凯瑞·穆丽根,当她邀请凯瑞试镜时,觉得她缺少了少女的味道。编剧奈吉再度推荐了玛拉,海因斯看中了玛拉面容中良好的家庭修养,这次玛拉痛快地答应了。海因斯这样评价玛拉:“我第一次注意她是《龙纹身的女孩》,然后又看了她的《副作用》,鲁尼的角色选择很有趣,我想她能够表现出那一代年轻人从青涩到成熟的情感变化。”鲁尼·玛拉为了听起来像1950年代的人,特意去学习模仿当时人的口音。玛拉在本片中的表演堪称惊艳,经历了感情变故后,特芮斯从纯真的售货员女孩转变成内敛的熟女,角色仿佛为她私人定制一般。玛拉凭借此角摘得戛纳影后头衔,同时在奥斯卡的女配角竞逐中也是大热门。▌凯特·布兰切特为演好角色读女同香艳小说不同于特芮斯人选混乱的更迭,卡萝尔的选角似乎更加顺利。稍早,凯特·温丝莱特曾被剧组看中,结果却无疾而终。制片人卡尔森一早就联系过布兰切特,邀请她出演卡萝尔的角色。2013年,当布兰切特接到托德·海因斯的电话时,她立刻高兴地答应了。海因斯和她曾合作过关于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那儿》,布兰切特凭借反串的表演获得威尼斯影后头衔,并提名奥斯卡。凯特对能和海因斯重聚而感到十分开心,同时对饰演富有魅力的纽约贵妇卡萝尔很感兴趣。16年前,她也有参演《天才雷普利》,在其中饰演一位被雷普利欺骗的富家千金,那是她第一次接触海史密斯的作品。《卡萝尔》预告片宣传中,凯特表示自己当时甚至不信《卡萝尔》会被拍成电影。“这太难了,以女性为中心的小众电影是很难筹到资金的。很多人都有那种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观众不愿意看这种电影,这是完全错误的。”对于在生活中自己是否体验过同性恋爱情,布兰切特则讳莫如深。谈到这个特殊的角色时,她说:“我从来没想过性取向这一点。我觉得卡萝尔自己也没想过。”为了研究那个年代的同性之爱,布兰切特甚至特意读了描写女女之爱的、被列为禁书的香艳小说。在她眼里,卡萝尔是“不可知的”。2014年8月,海因斯就为布兰切特展示了《卡萝尔》的初剪版本。“视觉效果连我都觉得惊叹。”她说,“我以为会是一些更熟悉常见的东西。”如果卡萝尔活在今天的话,布兰切特不觉得她会去参加同志游行那样的活动:“她的性取向并没有政治化,我认为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这样,并不感觉自己有为之摇旗呐喊的必要。”作为演员,布兰切特用强大的演技和低调的作风,证明了自己巨星的地位。▌两位女主角的“戏外缘”拍床戏有奇怪的化学反应电影之外,鲁妮·玛拉可是布兰切特的真爱粉儿,她表示自己13岁那年第一次去电影院看《伊丽莎白》,就被银幕上那个拥有锐利蓝色眼睛和光滑白皙肌肤的女人所吸引。从那时开始,玛拉就明确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演员的志向。作为粉丝,她疯狂地观看布兰切特主演的不同类型影片,从中学习如何表演,凯特是她眼中当代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她还特意跑去看了布兰切特的奥斯卡封后之作《蓝色茉莉》:“Jasmine是一个脆弱而绝望的女人,要演好这个复杂的角色,凯特需要深厚的表演功底,需要准确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点去释放。”凯特·布兰切特与鲁妮·玛拉在影片中有大尺度床戏在得知要和布兰切特合作时,玛拉起初是非常害怕的。但跟心中的“女王”开始工作后,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了。最大的惊喜是一见面她就发现凯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在排练场地里,我真正体验了一把澳大利亚式的幽默。”同时,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都曾认同,她们在拍摄亲密的性爱镜头时彼此有着微妙的化学反应。二人对海因斯都十分信任,这让她们在片中的表现自然不尴尬。
油画般的复古质感,潸然泪下的爱情故事离不开他们的功劳
『油画般的复古质感,潸然泪下的爱情故事
离不开他们的功劳』
海因斯和拉奇曼在开拍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观看了大量1950年代的摄影作品,从中学习如何用精准的画面语言,营造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质感。拉奇曼使用带有颗粒感的Super-16胶片来重现当年美国的气氛,尽量避免将影像数字化处理,将压迫的情绪融入在画面中,情感张力从开头蔓延到结尾。
摄影师爱德华·拉奇曼与两位女主角在片场
为了看起来更像那个年代的纽约,电影在被丘吉尔称作“内陆最美的城市”——辛辛那提的一栋老建筑物和伊甸公园里拍摄了大部分场景,拍摄周期为34天。布兰切特对此有着这样的评价:“我们在这些像墓穴一样的老房子里拍摄,这座城市的氛围真的使这个电影更有那种感觉。”
薇薇安·迈尔摄影作品《卡萝尔》的摄影风格还参考了美国著名摄影师Saul Leiter的照片,也有意向薇薇安·迈尔致敬。她是一位生前默默无名,死后才被重新发掘的女摄影师,生前拍过十万多张芝加哥的街景,一部名为《寻找薇薇安·迈尔》的纪录片将她重新带入大众的视野,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
《卡萝尔》的色调时而偏冷,淡蓝色和暗棕色体现了喧闹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时而偏暖,昏黄色配合着灰绿色和洋红色让观众感受到两个女人坦诚爱意的流动。片中,无论是在卡萝尔和丈夫的争吵时,还是在特芮斯对卡萝尔的偷窥时,前面都会出现半开的门进行遮蔽。这样做不仅拓展了电影空间的层次感,还为戏份增添了神秘色彩。另外,拉奇曼挑选了一些人物在车上的场景,透过车窗利用中景和特写拍摄主人公的状态,大光圈下卡萝尔优雅的面庞和特芮斯的期盼神情若隐若现,将观众带入朦胧之境。拉奇曼凭借出色的摄影技艺获得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年度最佳摄影的提名。
▌“断背山”艺术指导“远离天堂”服装设计师朱迪·贝克十年前是《断背山》的艺术指导,十年后她再度为同性电影和奥斯卡热门片的《卡萝尔》担当艺术指导。
桑迪·鲍威尔是英国最好的服装设计师之一桑迪·鲍威尔是英国最好的服装设计师之一,十度入围奥斯卡,三次夺奖,曾与马丁·斯科塞斯合作过《无间行者》、《禁闭岛》和《华尔街之狼》。早在《远离天堂》中,她就有同海因斯合作过设计五十年代的服装,朱丽安·摩尔在拍戏期间正在怀孕,鲍威尔及时为她修改了衣服的尺寸大小。
为了配合《卡萝尔》,艺术指导朱迪·贝克和服装设计师辛迪·鲍威尔找来了当年的服装杂志进行参考。经济复苏的1950年代,是女性服装史上最经典和奢华的年代。卡萝尔高端华贵的宽松风衣和塔夫绸符合她刚柔并济的性格,特芮斯的喇叭裤和细腰袋凸显她的俏皮可爱。小礼帽、长风衣、皮草、红色帽子和纱巾和手套将两位人物的特点在观众面前展露得一览无余,经典的服饰对演员的表演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金牌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对此赞不绝口:“桑迪·鲍威尔有能力把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特色同时融合进服装中,她的尝试既忠实于过往的年代,也很时尚。”
▌科恩兄弟御用配乐大师
《卡萝尔》所获奖项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