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片的续集都去哪了?

2016-03-22 07:22:33来源:时光网

2016年第一季度即将过去,在票房表现上,内地电影市场几乎打破了去年同期保持的所有纪录,国产电影承担起了票房主力军的角色。有趣的一点是,在今年第一季度票房表现优异的国产电影中,“续集”成了亮眼的身份。

截至目前,2016年内地上映并取得过亿票房的电影共有14部过亿,其中国产电影8部,续集电影独占5部(《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熊出没之熊心归来》、《卧虎藏龙:青冥宝剑》、《叶问3》)。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5部电影贡献了36.5亿的票房,单片平均票房7.3亿,能量不容小觑。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还有《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寒战2》等多部国产续集电影即将面世,很多卖相都不错。

续集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中流砥柱了吗?事实可能未必如此。

香港黄金年代各种续集、仿作、跟风作品不断,本文叙述的国产片,主要针对近5年来内地市场为主导的国产片/合拍片,这五年刚好是国内电影市场发展最快的五年。

经过统计发现,过去几年内,国产续集电影(限商业片领域)的市场份额并不算很高,这样一个在好莱坞已经相当成熟的玩法在国内电影公司玩得并不娴熟。限制续集发展的关键并非观众不爱看,而是没得看。

续集仍然不是内地影市的主角回到2015年,内地共有81部电影票房破亿,国产电影48部,其中续集电影8部;2014年,内地共有66部电影票房破亿,国产电影36部,其中续集电影4部;2013年,内地共有60部电影票房破亿,国产电影32部,其中续集电影5部。

也就是说,在2013至2015内地票房从200亿向400亿迈进的三年中,取得1亿以上票房的国产续集电影仅有17部,显然它们还不是市场的主角。

近3年内地上映的票房破亿的续集电影数量

与国产续集电影仍不成气候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续集”是目前进口片抢占市场最有力的武器。2015年内地有33部进口片票房过亿,其中续集17部;2014年内地有30部进口片票房过亿,其中续集14部;2013年内地有28部进口片票房过亿,其中续集15部。三年时间里46部进口片续集票房超过1亿,这一数字是国产电影的2.7倍,但每年进口片的总量仅为国产片数量的十分之一。

中美影片票房TOP20排行榜(标红为续集或续集性质) 在北美电影市场票房最高的20部电影中,续集多达12部,涉及9个电影系列;而在内地,仅有5部续集挤进票房(国产电影)前20,涉及4个电影系列。 国产商业电影一直在学习好莱坞,但如何利用续集挣钱这项技能,中国电影人还没学到精髓。

国产商业大片续集稀缺单纯从票房方面考虑,显然是高票房商业片更适宜推出续集,但内地电影市场目前却不能验证这一推论。

随着近年电影市场的发展,内地票房5亿以上的国产电影已经有了43部,其中几部有续集面世呢?答案是4部:《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澳门风云》和《爸爸去哪儿》(这部能否算电影还另说)。

很多时候,卖座续集少并不是因为观众不爱看,而是没得看。近年来,能数的出来的前作票房过亿,续集没过亿的电影可能也就《太平轮》系列(《太平轮(上)》1.95亿;《太平轮:彼岸》5100万》)和“消失”(《消失的子弹》1.59亿;《消失的凶手》7700万)系列。

国产片续集数量非常有限,也暂无能力在市场上掀起大风大浪,国产商业大片的续集都去哪了?

☆续集还在奔向观众的路上电影是高风险行业,连很多为观众量身定做的影片都难免沦为哑炮,拍摄续集似乎是电影公司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在好莱坞,一部商业片大卖之后,除非一些技术上的原因(版权、片酬等),一般都会争取拍摄续集。精明的中国电影投资人不可能看不到其中的商机,好多卖座国产片没有续集,可能是因为续集还在奔向观众的路上。

《西游伏妖篇》片场照浏览一下票房5亿以上的那43部国产电影,不难发现它们大多数都在近3到5年内面世,过去不久的2015年更是集中爆发,留给片方制作续集的时间并不多。其实很多国产卖座影片都有制作续集的计划,比如曾经的国产片票房冠军《捉妖记》,江志强和许诚毅早在该片制作之初就定下了续集计划;比如《煎饼侠》,在该片票房破9亿的庆功会上,大鹏曾亲口表示《煎饼侠2》的故事已经有了。

还有像改编自系列小说的《寻龙诀》和《九层妖塔》,八本书的版权在手,非行和陆川两位导演都已开始筹备续集;比如《唐人街探案》,陈思诚表示下一部作品准备把案子办到美国唐人街;比如《西游降魔篇》的续集《西游伏妖篇》正在制作中……

所以很多国产商业大片不是没有续集,只是短时间内观众还看不到。

☆产能不足注定常常脱销即使在好莱坞,等待续集也常常是个熬人的过程,比如去年横扫全球票房的《侏罗纪世界》与前作《侏罗纪公园3》就相隔了15年。但得益于电影工业的成熟,好莱坞储备了大量的续集电影资源。

“侏罗纪”系列的开发速度可能略慢,但还有“复仇者联盟”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星战”系列、“超人系列”、“蝙蝠侠系列”、“饥饿游戏”系列、“变形金刚”系列、“星际迷航”系列等数也数不清的系列填满每年的档期,续集市场可谓“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漫威影业更是开发出续集新玩法:纵横交错的电影宇宙,今年3月25日上映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也是DC朝电影宇宙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

国产商业大片的发展是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同步的,也就是几年间的事情,可供开发续集的资源还相当有限,常常“接不上茬”也在所难免。

☆计划外的续集可能比原创更费时

当然,如果规划得好,续集与原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可以很短,比如《小时代》和《小时代2:青木时代》就分别在2013年6月和8月上映,因为两部影片是套拍的,不但节约了制作成本,也在市场上达到了“趁热打铁”的效果。

这种操作方式不仅需要片方有极强的项目把控能力和先见之明,也和影片改编自系列小说有一定关系。

很多片方都是等电影火了之后才想到要拍续集,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可就多了:版权归属可能会有争议,有时甚至需要诉诸法律;前作剧本可能没给后续故事留下空间,需要“生掰硬扯”式的重新创作;导演、演员等主创班底可能接了新戏,档期需要调整;前作火了,主创们的片酬水涨船高,需要反复谈判……林林总总算下来,计划外的续集未必比原创少花时间。

当然,续集的生产速度并非越快越好,所谓“慢工出细活”,某些注重品质的影片还是需要主创们沉淀一下才能持续推出好作品的。

☆续集并非国内电影公司的王牌制作卖座电影的续集确实是一笔很不错的买卖,但国内很多电影公司却并不急于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因为他们手上暂时握着更好的项目。

国内几家主要电影公司运作中的重要电影项目(不完全统计)

从上面这份片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未来一两年里,制作续集仍不是许多大型影视公司的核心工作。在言必谈IP的中国电影界,业内大佬们目前可能更热衷于开发网络小说、神话故事、热门剧集等众多电影圈以外的资源,开发续集并非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中国电影市场正处在高速成长期,新想法、新题材、新风潮层出不穷,各大影视公司也都处在开疆拓土的阶段,把尽可能多的资源揽入怀中才是当务之急。在整个市场逐渐成熟后,这些资源很可能成为开发续集的资本。

电影市场专家蒋勇分析,即使影视公司决定开发手头既有电影资源,他们可能也并不急着用续集将其纵向做“长”,而是将其横向做“大”,比如将电影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等。电影《风声》、《十月围城》、《失恋33天》、《厨子戏子痞子》等都有相应的电视剧版。其中《厨子戏子痞子》由于项目启动时就有电视剧方面的规划,不但推出速度很快,其电视剧作品《火线三兄弟》与原片主演阵容都几乎一致。

前不久有消息称,电视剧《如懿传》还未开机就开出天价,卫视单集收购价格300万,网络独播权价格高达单集900万,可见电视剧市场对于影视公司来说有着巨大的盈利空间。另外,相较于电影市场的波诡云谲,电视剧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旱涝保收”,毕竟为电视剧直接买单的是电视台和网站,不像电影观众群体那么“喜怒无常”。而且电视剧(付费剧除外)属于免费产品,只要播出平台够强势,收视/点击率通常不会太差。

☆票房高也不一定值得拍续集电影公司们不那么瞧得上续集的另一个原因是:好多片子确实不适合拍续集,即使它们的票房不错。

市场不成熟的另一标志是很多国产电影的票房高得莫名其妙,连片方自己都觉得能卷一笔钱走是天降横财,再来一次可能就没那么好运了。

续集电影卖的是概念、粉丝粘合度,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前作建立起有号召力的品牌形象、固化影迷群体。如果一部影片口碑不佳,或没给观众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故事模式,也不像《小时代》等片那样身后有一批忠实粉丝的支持,即便前作由于一些偶然原因票房不错,开发续集的价值也不大。片方也明白,如果仅仅是因为主演人气高等人为因素成就了某部影片,拍摄续集就太过鸡肋,还不如用这些人另起炉灶弄个新片子出来。

电影质量不高,缺乏品牌号召力是国内商业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妄图引入IP的概念解决这个问题,趁着电影市场不成熟“赚快钱”,并没有远见制作续集。

☆内地导演缺少“熟练工”分析一下今年内地票房过亿的5部国产续集电影(《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熊出没之熊心归来》、《卧虎藏龙:青冥宝剑》、《叶问3》)的导演,不难发现,除了《熊出没之熊心归来》的导演,其他几位都来自香港(王晶、郑宝瑞、袁和平、叶伟信)。

事实上,目前在内地堪称卖座的续集电影有相当大一部分都出自香港导演之手。比如保持每年推出一部续集的《澳门风云》系列, 虽然口碑一直垫底,但成功助王晶的导演事业“咸鱼翻身”。再比如郑宝瑞的《西游记》系列和《杀破狼》系列、叶伟信的《叶问》系列、徐克的《狄仁杰》系列、麦兆辉的《窃听风云》系列、梁乐民的《寒战》系列……在开发商业片续集方面,香港导演走在了内地导演的前面。

对于内地电影行业来说,香港电影是前辈,1980年代到1990年代,《英雄本色》《黄飞鸿》《无间道》等电影就有过很多续集,它培养了一大批手法娴熟、市场嗅觉敏锐的商业片导演,拍摄续集是他们中很多人的拿手好戏,“短平快”的拍摄方式虽然未必总能收获经典,但市场反响往往不错。

电影市场在内地的真正大发展也就五六年时间,续集在内地则还未形成传统,很多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并不善于拍摄续集,年轻一辈的导演中很多手艺还不够熟练、市场敏锐度也较差,想在开发续集这块追上香港导演还需要些时日。

小片续集大行其道&大片续集渐成趋势

国产电影续集在顶级商业片领域稀缺,在恐怖片、动画片等“小片”领域却遍地开花。

比如《床下有人1,2,3》;比如《孤岛惊魂1,2》;比如《笔仙1,2,3》;比如《碟仙诡谭1,2》;比如《洛克王国1,2,3,4》;比如《潜艇总动员1,2,3,4》;比如《赛尔号大电影1,2,3,4,5》……然而在这两个类型中,续集取得高票房的,目前只有熊出没系列和喜羊羊系列,但后者的续集票房每况愈下,已从大银幕市场消失。

恐怖、动画等类型的小片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续集,一方面是这类小片鱼龙混杂,许多片方抱着捞一把的心态进入市场,但由于制作水平有限,常常遭遇“影院一日游”的尴尬。好不容易拍出一部有些市场热度的,便竭尽所能榨干其所有“剩余价值”(还有一些片商希望一直把某些耸人听闻的电影名攥在手里)。

另一方面,某些片子体量虽小,但确实在一些狭小的分众市场建立起了品牌形象和粉丝粘合度,这种现象在动画片统治的低龄观众市场最为明显,虽然每部续集的票房也都不算高,但小赚也是赚。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话题,2016第一季度国产电影续集的表现确实亮眼,虽然综合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续集还远未像进口片那样抢占主流商业片市场,但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续集电影的上升势头在今年已展露无遗,成功的商业大片拍摄续集必将成为趋势。

生产续集不光是一个纯粹的关于钱的问题,续集相对更保险的盈利方式能反哺电影行业,让电影公司有更多地资金投资原创作品。同时,电影市场专家蒋勇也强调,续集电影虽然有着巨大的票房号召力,但并不是市场的全部,续集太多也会影响到原创作品的发展,“在市场上,两种类型的电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