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解码440亿电影圈

2016-04-30 07:16:26来源:时光网

2015票房冠军《捉妖记》导演许诚毅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

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从日前北京国际电影节“下饺子”似的论坛便可窥见一斑,名目繁多的论坛甚至比明星站台的发布会更具话题,它集结起中外电影公司的众位大佬“华山论剑”,其中不乏博纳总裁

于冬“未来中国票房可能达2000亿”这样大胆的论断。

在全国总票房440亿的大背景下,电影圈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频破纪录的国产片让热衷预测天花板的业界人士也屡屡瞠目结舌,但火热的表象背后其实存在大量问题。

华谊CEO叶宁说自己去年拒绝了100多部烂片,事实上,2015年爆款电影仅占整个大盘的4%,所谓现象级的影片只是撑住了一个好看的整体数字,绝大多数电影的票房贡献力非常差。逐利资本的扎堆涌入,也让电影产业迎来躁动期,几乎所有热映电影都有金融资本和互联网企业的身影,资本为电影插上翅膀的同时,背后同样陷阱重重。而因目前电影产业链并不完备,票房仍是投资最主要的回收渠道,也让票房成为某些不当利益的出口,

《叶问3》的票房注水事件亦不是个例,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副主任李东就因一句“目前高票房电影几乎都注水”被推上风口浪尖……更有编剧高呼“资本可以凌驾于一切”,要警惕电影变成资本的游乐场。

种种现象背后其实都说明一个问题,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路上,中国电影人还有不少课要补。在众多论坛上,大咖们的讨论涉及票房、故事、IP、资本等多个领域,就“买票房”、“票补”、“炒IP”、“合拍”、“上市”等话题,不乏惊人之语。

论断1:未来中国票房可达1500—2000亿发言人:博纳总裁于冬活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

于冬、黄建新、詹姆士·沙姆斯等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现场

解读:对于这1500—2000亿票房,于冬的算法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强劲的增势至少还能保持10年,每年6000到8000块屏幕的增长量也会维持5—8年。目前,中国约有3.5万张屏幕,美国(北美,包括加拿大)是3.9万张屏幕,按照这个势头,今年年底中国屏幕总数将超过美国。而如果2017年中国的银幕数量仍保持6000到8000块的增速、且再保持5年的话,中国的银幕数将一倍于美国,到6万张以上,满足中国各城市观影群的需求,尤其是四五线、包括县城一级的中小城市电影院迅速覆盖,届时,中国票房或达到今天美国100亿美元的3倍,达到1500亿到2000亿人民币。

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票房大破33亿

数年前中国电影市场的高增速就让众多业界人士担忧天花板是否要到来,没想到

《捉妖记》24亿票房的之后还有《美人鱼》破33亿让人瞠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不少春节回县城老家过年的影迷感叹,大年初一县城里唯一一家电影院居然排起了长队,而这种盛况上一次出现大概还是80年代初看

《少林寺》时。

华谊CEO叶宁说自己去年拒绝了100多部烂片

但在“人有多大胆,票房多大产”的大环境下,也有人担心——在银幕数高增成为票房增长主力的同时,银幕多了并不能一直为票房做保障,或许会像房地产一样,迟早这泡沫会爆掉?且有资料显示,2010、2011年之后,投资影院的回报周期已经变长,亏损影院也不在少数,是否能一直以每年五六千块银幕这样的速度增长下去还有待观察。

所以,除了银幕数高增、观众已将电影当作重要的文娱消费方式、人均观影频次增加等因素,票房能不能有飞速增长的后劲,归根结底还是有没有好的内容产出,而国产电影质量与票房的背离,多年来一直是被诟病的顽疾。并且国产电影性价比并不高,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只是那不到10%的挣钱的电影,却忽略了90%亏损的电影,比如2015年的爆款电影仅占整个大盘的4%,所谓现象级的影片只是撑住了一个好看的整体数字,而绝大多数电影的票房贡献力非常薄弱,

华谊兄弟CEO叶宁就在北影节论坛上公开透露自己去年拒绝了100多部烂片

。此外我们的电影从市场上拿回钱的能力还很差,票房占比太高,衍生品开发能力弱,这些都是问题。

论断2:目前热映的高票房电影几乎都注水

发言人: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副主任李东活动:电影金融创新的案例与边界论坛

业内人士称《叶问3》的票房注水事件并非个例解读:

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副主任李东因一句“目前在热映的所有票房比较高的影片几乎无一例外都有票房注水,同时偷漏瞒报现象非常严重”,引发业界一片哗然。王长田等大佬纷纷跑出来“碾压”——称纯属一派胡言。资金办主任姜涛也随即辟谣进行“危机公关”,说“这是一个极不准确的说法,也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言论”,注水只是个别现象,不能无辜殃及所有高票房电影。

但其实通过媒体对《叶问3》、《捉妖记》等票房造假事件的采访,不少业内人士直言像“买票房”等已经成为发行方的一种常规手段,通过买票锁定场次排片,对同期上映的影片的空间进行挤压;在资本层面,为了带动投资方背后的股票、基金等金融行为,成为资本游戏中的一环;并且高票房还能名利双收,或者通过达到某个特定的票房,换取更多的奖金等资源。

基美影业总裁程笳淇称票补是一种营销手段

且据资料显示,去年440亿元电影票房中,业内预估的票补金额约为40亿元,而李东透露,真正的票补数额或许不止40亿。关于各大影视公司自费票补的数额,目前并无完整数据统计,业内有一项较为大胆的估计是,2015年已接近100亿,较为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了50亿元。尽管大盛国际总裁

安晓芬和基美影业总裁程笳淇在某论坛上一直强调票补是一种营销手段,很多片方是把它列入宣传营销费用里的

,不是为了票房目的而进行,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

票补尽管不是偷票房,却是“间接”地在买票房

,最直观的就是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对影片的市场进行不合理的拔苗助长,对其他影片造成了伤害,是一种不平等竞争。

李东透露,虽然目前全国市场票房注水、偷漏瞒报甚至票价异常的情况都可以在专资办的监管系统里面看到,但缺陷是“政策法规没有跟上,无法一一对照着进行处罚”,下一步专资办的工作方向是打造类似淘宝网的中间监管、交易平台,对接所有网络代售商以及6800家经营影院,公开交易数据。

论断3:买票房不能纯粹以道德层面评判发言人: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珞活动:解码华语电影新风向论坛

《捉妖记》被曝票房造假解读:谈到“买票房”、“幽灵场”等现象,合一影业总裁

刘开珞说,从做法上应该谴责,但其实不必太担心。首先“买票房”很难定性:“我投资了一部片子,我自己买了三张票,请我的家人一起去看,算不算买票房?到底买多少算买票房?”

“第二,为什么我说不那么担心?从商业规律里讲,商业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其实会回转过来。如果一般的片子我去买票房,需要被影院扣50%,被发行方扣掉20%,回到我腰包里就剩30%,我为什么要干这种傻事?如果它能从资本层面带来更增倍的一种回收的话,就意味着所有的电影片商都可以去买,资本上面所有的票房都是假的,那些投资者还会投吗?

当我们在谈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很难用简单地一个道德正确或者错误去判断它

,既然出现,就一定有合理性。”

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珞称“买票房可以诚实一点”

刘开珞说,那些出问题的影片,事先都打好一个完美的算盘,但中间自己的链条断了,“如果他那个链条可以形成转嫁的话,一定不止它一家做,就会有新的竞争出来,那个体系又会不成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值得去关注,但不用恐惧,它自然会出现自己的一些转化或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刘开珞宣称“买票房可以更诚实一点”。“我个人从情感上可接受,比如《捉妖记》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但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要成为国产片冠军,去以额外的方式处理,但自己承担成本,至少我从道德角度来讲,不觉得它怎么样,只是如果是我自己的话,会把这件事说得更诚实一点,

我今天24亿,我就想买3000万票房,我就想成为国产片票房冠军,希望大家支持我

。”论断4:未来的合拍电影一定是在中国投资人主导下的国际制作发言人:博纳总裁于冬活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

于冬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谈合拍趋势

解读:从最初寻求海外资金支持做合拍,到后来一些海外资金进入到中国来寻求合作,直到现在进入了第三种形态——比如万达收购了北美第二大院线AMC、万达并购传奇影业变成了大股东,华纳兄弟和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联手成立旗舰影业,其中华人文化持股51%,上述均是中国资金进入了北美市场、投资了公司,同时北美大的公司也正在跟中国合资在亚洲建立公司,这种现象远远超过了人们原来所认知的合拍。而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比如从公司的属性、知识产权属性上讲,中国公司对投股或控股的公司就享有了绝大多数知识产权,电影又在全球发行,可以说我们所担心的“走出去”已经变成了事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合拍电影的发展方向和变化更值得关注。

《蝙蝠侠大战超人》北美大卖,中国成绩一般

于冬认为在中国影视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好莱坞电影市场已经逐渐显现颓势。现在好莱坞的各大公司没有“老板”了,而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做法就是越来越多地拍续集,在对题材、故事、对美国文化的表达方面,越来越不敢去冒险。

《蝙蝠侠大战超人》在中国的票房不过6亿,“而一部投资不高的国产片(年轻题材)轻松就能超过它”。

这个增势也将带来电影市场创作团队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纵深内陆市场会越来越依赖本土文化和本土创作。好莱坞一批得不到大公司或者职业经理人支持的年轻导演,包括亚洲的年轻导演,都会投奔中国市场。原因是,中国资本过剩,电影市场背后是大量的金融资本在推高这个产业,当中国制作满足不了资本的需求时,必然会带来资本的溢出,所以这几年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的片单不少都已被中国买下。包括不久前完美投资了环球未来5年的50部电影,去年博纳投资了《X战警》、

《独立日2》、《火星救援》等。

完美投资了环球未来5年的50部电影

于冬说,当这5年的片子都被买光以后,资本还将渗透到独立制片领域,所以带来的独立制片或许是中国出钱的投资人带去的创意或是改良的适合中国市场甚至亚洲市场放映的电影,

未来的合拍电影一定是在中国投资人主导下的国际制作

。因此,对于合拍片,要有清晰的目标观众定位——如果以中国观众为主,就要使用中国的表达方式;如果以全球观众为目标,就要以进入“六大”发行管道的标准拍摄,并不是植入一个中国演员就叫合拍。

论断5:《美人鱼》不是IP,周星驰才是IP 刘慈欣不是IP,《三体》才是IP发言人:大盛国际总裁安晓芬活动:解码华语电影新风向论坛 巅峰—解码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新热点论坛

安晓芬称刘慈欣不是IP,《三体》才是IP

解读:放眼电影圈,IP几乎成了最火的概念,它的原意是知识产权,电影咖们把它理解为能够大热的项目,在“巅峰—解码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新热点”的论坛上,包括万达影视副总经理韦翔东在内的几位老总都表示“不太明白什么是IP”,这种叫法概念性居多。

大盛国际总裁安晓芬在“解码华语电影新风向”论坛上也谈到对IP的看法,她思考后总结:“IP应该是一个被人们广泛认知的、或在它身上赋予了一定情感诉求和表达的一个人物或形象,比如《美人鱼》不是IP,但周星驰是IP;我做过的

《小时代》不是IP,郭敬明是IP;作家刘慈欣不是IP,但

《三体》是IP。一个项目原创的时候不是IP,原创了,被广泛认知了,才是IP。现在年轻人‘偶像化’,他把所有情感诉求都集中到一个偶像身上,这个偶像可能是体育明星、娱乐明星、或者一个作家、导演,这些人引领了一个群体来追随他,那么他做出的东西就是文化符号。”

安晓芬打造了《小时代》,但她说郭敬明才是IP

不过赛富亚洲基金合伙人蔡翔直言:“

炒IP这件事特别像泡沫,像炒房,中国人和中国商界都在炒,房子有价值,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远远低于市场价值,中国电影的IP也是这么回事。中国长期以来把有群众基础的网络小说就称之为IP了,好莱坞很多电影也是拿流行小说改编的,人家也不会称之为IP。”

完美影视总裁谌荣透露,完美宣布和美国环球影业合作后,“跟他们聊这么多年做电影下来,也没用过IP电影这个词,韩国人也没用过”。谌荣说IP更大的作用其实还是“在营销方面帮你省力”,“是不是可以帮你省1000万,达到同样的宣传效果”?

基美影业总裁程笳淇则提醒业界,对待IP一定要慎重。“IP只有它曾经的这种展现形式所带来的粉丝愿意为他所支持的IP掏钱的时候,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如果不能够做到这样,并不是所有IP都需要去保持一个高度的、火热的程度去追捧。”

论断6:资本和技术像两条疯狗,追得电影没尊严发言人: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活动:互联网影响下的中国电影新机遇论坛

互联网大举入局电影市场,《摆渡人》是阿里的重头项目

解读:在互联网与电影产业融合日益加深的同时,携裹着大量资金的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电影市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对于电影产业来说,互联网的加入优缺皆具,互联网在带给电影市场更大用户规模、更多IP资源及更多资金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电影的内容创造,电影产业需要在热钱面前保持冷静。

尹鸿更直言,现在中国电影被资本和技术这“两条疯狗”追得手足无措,满世界乱跑。而“当两条狗在后面追的时候,不想狗跟你抢,你就赶紧吃,所以变得非常没有尊严。资本和技术提高电影的竞争能力,但是如果狗追得太疯了,电影就不像电影了”。

尹鸿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内电影公司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各自为战。大家都忙着吃那点果子,挣热钱,而不是先完善电影工业体系和规则,把公司打造成一个能立得住,少受资本、技术、人才、明星等各方面牵制的“帝国”。

王中磊说,当电影制作人都想成金融高手时就危险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近一两年很热门的明星持股现象。“一个好演员做好了,不仅要拿片酬,还要占股份,还要在里面做一个不是老板的老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电影企业的规模非常小,控制不了,自己没有一代一代的培养能力,所以每红一个就讨价,而且都是天价。”

华谊总裁王中磊早前也谈到过,当电影制作人都想成金融高手的时候,中国电影就危险了。

金融应该用它的方式,融到懂得这部电影的钱,而并不是说每一个电影项目都要成为一个上市企业。

论断7:喜剧片小品化叙事倾向严重,包括冯小刚的电影发言人: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活动: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喜剧电影的魅力

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第一部40亿的电影是喜剧

解读:去年票房前十名的电影中有四部是喜剧电影,并且像《捉妖记》这样的非喜剧片也有很强的喜剧元素,在“解码华语电影新风向”论坛上,包括基美影业总裁程笳淇在内的几位老总均预测,下一部40亿票房的电影应该还是喜剧,或者是披上了爱情、冒险、悬疑、科幻等外衣的喜剧。喜剧片在当前市场可谓风光无限,但笑过之后你想过它有什么问题?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从

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到赵本山的喜剧,包括《煎饼侠》、《夏洛特烦恼》都有小品化叙事倾向,包括冯小刚的电影,存在大量流行语段子,或者拿残障人士开玩笑,这些都成为中国喜剧电影很明显的特点。小品化容易将整部电影的叙事割裂,人物塑造也是短板。不过这种小品化叙事在当前市场上却非常有效,这跟春晚和碎片化消费有一定关系。尤其是互联网思维、网生代带来的碎片化消费,使得年轻观众群体天然地对非线性叙事、小品化的条约、网络热点语言集合式的运用,都看得津津有味。

饶曙光认为《澳门风云》是“配方式生产”

饶曙光分析称,喜剧要警惕重蹈青春片的覆辙。当下只要贴上“青春片”的标签就能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公司急着上马青春片,希冀能分一杯羹。于是“车祸”、“堕胎”等老三样情节不断上演,导致观众审美疲劳甚至反感。如果喜剧创作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而是简单按照娱乐需求进行“配方式生产”——只要有明星、桥段加上一些语言段子,把它像中药配方那样简单化处理(如

《澳门风云》系列),就可能重蹈青春片的覆辙。

其实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有一部影片绕不过去,那就是

《疯狂的石头》,此后中小成本喜剧片大幅上涨,与爱情片、动作片形成了国产电影的3/4。而从近两年来看,喜剧片甚至超越了爱情片、动作片独占鳌头。但喜剧电影创作中存在着创意、想象力严重不足,山寨较多,同质化比较严重。另外,包括饶曙光、赛富亚洲基金合伙人蔡翔都谈到

喜剧的“谄媚屌丝倾向”、“纯搞笑”, 甚至为避免政治问题去和一些粗俗挂钩,引起观众简单的反应,这可能是一条弯路

。论断8:“我是某某,我还没有上市,我要去上市”发言人:剧版《手机》编剧宋方金活动:品牌编剧之路论坛

编剧调侃“鬼吹灯”等IP泛滥解读:编剧宋方金认为现在中国影视行业最核心的问题是“投资人以为用投资或是概念就可以操纵编剧或操纵故事工作者”,他对编剧呼吁,故事是人类记忆最后的堡垒,是人类想象最前沿的阵地,“绝不能失守”,故事应该大于编剧,大于演员,大于导演,大于投资人。

品牌编剧之路论坛上,编剧们痛陈资本凌驾于故事之上

资本热潮正在席卷影视圈,宋方金以好友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举例,里面有一个意大利传教士叫老詹,在河南黄河边上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在黄河边上用这三个问题启发对方,想使对方信主。但他发现在西方这三个困惑人类的终极问题,在中国根本不是问题。有一次他遇到黄河边上曾家庄的老曾,问他这三个问题,老曾特别生气,说我是老曾,从曾家庄来到王家庄杀猪没有问题。老詹在黄河边上拔剑四顾心茫然,说得也对。他在中国传教40年收了8个徒弟,而且都是找他找工作的,不是信主的。

宋方金说:“如果老詹今天来中国继续拿这三个问题传教,依然没有会相信他的人,依然不会有答案。因为我们有统一答案——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从没有钱的地方来,到有钱的地方去;或者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从有钱的地方来,到更有钱的地方去。如果老詹用这三个问题问中国影视界的朋友就更简单了,我是某某人,我还没有上市,我要去上市。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宋方金最近发表了一篇演讲,称

创作跟着资本走,去的必然是屠宰场,而资本跟着创作走,才有可能摆脱眼前的苟且,抵达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篇微博被姚晨转发。据宋方金称陈道明的朋友圈只发过两条消息,都是支持编剧的。

对于业内热炒的IP,作为原创故事一方的编剧也有自己的意见。电影

《铜雀台》编剧汪海林认为IP热剥夺了编剧的创意权,这几乎等同于“优待俘虏”。“现在我们都知道搞大IP,一个IP转换成影视作品,就需要编剧来加工,说待遇优待,这是什么?这是优待俘虏。因为剥夺了你的创意权,有IP,你改就可以了。只给你加工的费用,但费用再高,版权也不是编剧的,所以我们有些编剧糊涂,做了俘虏,以为自己受优待,还觉得挺不错。”

爱情片里“满朝文武爱上我”的戏码屡见不鲜

汪海林调侃,编剧圈几个朋友总结:“其实一千万个IP,总结下来就是四个:《霸道总裁爱上我》、《满朝文武爱上我》、《花魁大长腿之贴身龟奴》、《鬼吹牛、鬼吹蜡、鬼吹灯》。”汪海林透露,最近他的朋友圈也在讨论“机器人写剧本”这件奇事,并抨击“机器人没有下过乡,没插过队,写得了伤痕文学吗?写得出跨掉的一代吗?”汪海林接着说:“我听说阿里在研究机器人写剧本,今天我也可以宣布一下,我们也一直在秘密研究制片人机器人,以形成一种对接。”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