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1 08:00:55来源:时光网
这么巧,你也在拍它? 好莱坞电影题材撞车的尴尬场面总是层出不穷,一个灵魂换体的点子拍出了《幻体》和《超脑》两种意境,一段白雪公主的故事推出了《魔镜魔镜》和《白雪公主与猎人》两种画风,一本《丛林之书》也被迪士尼与华纳先后锁定搬上银幕......仿佛是制片方心有灵犀,这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故事往往在同时期相继登场。用同样原料烹制出的两道大餐,其中滋味却相去甚远。老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让我们翻开好莱坞电影“撞车案”的老底。狭路相逢,孰优孰劣已见分晓。
奇幻森林 vs 丛林之书:起源 这两部从拉迪亚德·吉卜林原著改编而来的“真人电影”代表了好莱坞目前技术方面的最高成就。前者已经上映,CG动画的制作令人叹为观止。后者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之中,在《奇幻森林》出色市场表现的影响之下,由动作捕捉之王的安迪•瑟金斯执导的《丛林之书》也会感到压力。作为特效大片,无论是《奇幻森林》还是《丛林之书》,都是以娱乐化导向为己任的。提供奇观化的观影效果,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是这些电影的目的。所以,不要希冀在《奇幻森林》或者是《丛林之书》找到多么高深的思想性或者是哲学性,因为类似的影片,只是为了愉悦眼球而制造的。
幻体 vs 超脑48小时 通过某种技术手段,让一个人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是好莱坞常用的故事框架。本周《幻体》和《超脑》以前后脚的方式在中国上映,让这样的故事以两种姿态出现在了国人的面前。《幻体》来自著名的塔西姆•辛。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种得到一种生命,就必然要失去一种生命的怪圈之中。而《超脑》则来自阿里尔•弗罗门,全明星班底的阵容,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失控的犯罪故事。两部影片虽然在艺术欣赏欠奉,但是观赏性十足。只是,这样一个老框架,很明显是有“借鉴”的。还记得1966年的《脱胎换骨》么?约翰•弗兰克海默的这部老片,是《幻体》的祖宗。
白宫陷落 vs 惊天危机 这两部以白宫遭恐怖分子围剿为题材的影片算是2013年的娱乐大事件。两部影片都主打孤胆英雄带着有些无能的美国总统逃出生天的剧情,在结构、摄制,动作场面乃至是人物性格、笑料安排方面,都有雷同之处。不过,这却是两部不折不扣的独立影片——从构思环节开始,就是独立的。到最后如此大规模的撞车,只能说明“恐怖主义攻陷白宫”,已经是这种阴谋论假想影片的共识。从影片质量上来说,两部影片不分伯仲,但杰米•福克斯和查宁•塔图姆在笑料上更足,罗兰•艾默里奇对于爆炸镜头的掌握也更加老练。《白宫陷落》虽然像B级片,但却被打造成系列片,续集《伦敦陷落》已在今年上映,生命力显然更强。
乔布斯 vs 史蒂夫•乔布斯 仓促上马的《乔布斯》和拍摄一波三折的《史蒂夫•乔布斯》,并不能算是一个档次的影片。前者讲述了乔布斯的创业过程,但却浮于表面,很多情节蜻蜓点水,只能说是PPT式回顾展;而后者则攫取了乔布斯三个重量级产品发布前的片段,讲述了乔布斯其人其貌其性格以及其与家人的关系。艾伦•索尔金的剧本精雕细琢,在对白的字里行间展现了乔布斯的真实性格。而艾什顿•库彻版本的《乔布斯》,则缺乏了逻辑性,剧本并没有什么深远的含义。艾什顿•库彻是IT圈的著名投资人,他主演的这一部“缺斤短两”的《乔布斯》,有些暴殄天物。
大力神 vs 宙斯之子 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为主角的影片只有一个看点,就是看他是作天作地,是如何搞的整个人间和天界鸡犬不宁的。在这两部2014年的电影中,饰演大力神的分别是凯南•鲁兹和道恩•强森。在票房号召力上前者尚不及后者一个零头。在影片的摄制之上,雷尼•哈林的掌控力也明显不如布莱特•拉特纳。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虽然有一大群小鲜肉和一个还算有看点的爱情戏,但是《大力神》却在暴力、暴虐的《宙斯之子》面前败下了阵来——而这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观众对于赫拉克勒斯题材的影片,只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不求剧情、人物和深度,只求打的彻底、打的精彩,打到天荒地老,打到“天翻地覆慨而慷”。
魔镜魔镜 vs 白雪公主与猎人 作为“黑童话”的代表作,这两部从《白雪公主》改编而来的影片,算是在噱头上做足了功课。《魔镜魔镜》改写了童话中的爱情线索;而《白雪公主与猎人》干脆另起炉灶,将原著改编成了一个苦大仇深的复仇故事,白雪公主变身铁血女战士,英俊王子完全沦为配角。在好莱坞的改写之下,传统的童话变成了古装和魔幻的类型片。这是好莱坞的某种魔力,也是现代电影的障眼法和造梦机器的表现。两部电影分别在2014年春季和夏季上映,尽管口碑平平,但后者依靠小K、锤哥与塞隆的高颜值组合在人气和票房方面完爆前者。
勇士 vs 斗士 《勇士》和《斗士》在表面上是搏击题材,但是在内里上却更加趋于一致:家庭戏。这说明了家庭戏在好莱坞秋冬档期的战略性地位——能以不多的投资拿回不俗的口碑和回报,这就是精明的好莱坞的生意经。虽然在题材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加文•欧康诺的《勇士》却明显棋高一着,因为借由着“打过了才能回家”这个梗,他详尽地剖析了美国军人的战争创伤。换而言之,搏斗也不仅仅只是重新找回信心、找回家庭的途径,更加成为了一种寻找心灵庇护所、寻找慰藉和救赎的方式。而《斗士》的格局则要小一些,因为在拳击之余,导演并没有展示太多的社会学相关的内容,这两部电影在社会意义上,还是有差距的。
朋友也上床 vs 不求回报 性喜剧这个巨大的类型,只有好莱坞能玩得转。而这其中最能撩动心弦的,就是所谓的“炮友喜剧”。在2011年,两部炮友喜剧在春季档和暑期档上映,评论尚可、票房及格。不消说,类似的影片,表现的总是“炮友下床成情侣”的俗套。不过,俗套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如何把俗套拍得清新脱俗,让人流连忘返。笑料的加入固然是一个招数,但是最关键的,在于故事本身中所蕴含的情感线索本身是不是合情合理。如果爱情故事是可以站得住脚的,那么炮友变情侣,也就没有那么不合时宜。其实,人们都需要上床和爱情,谁先谁后和谁上谁下一样是没有意义的。爽了就要叫,爱了就要在一起。
致命魔术 vs 魔术师 虽然两部影片都是魔术题材,但是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上,却截然不同。诺兰的《致命魔术》是一部带有邪典风格的悬疑片,虽然最终的谜底难以令人满意,但是诺兰在影片风格和质感的塑造上还是可圈可点的;而尼尔•博格的《魔术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魔术”的范畴,转而进入了“魔法的世界”。虽然两部影片有着这样的差异,但同样使用了“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方式制造了悬疑。魔术和魔法只是这两位导演的途径,诺兰要揭示的是心魔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伯格所表达的则是爱情超越世俗的生活。更加重要的是,在诺顿、贝尔、杰克曼这样的明星的加持之下,两部电影的观赏性十足。
世贸中心 vs 颤栗航班 911题材的难以拍摄在整个电影圈是公认的事实。无论站在什么角度阐述这一事件,只要和事实相比,都会让影片本身黯然失色。911时间发生五年之后,两部以此为题材的电影相继在美国上映。《世贸中心》以纽约消防员的视角为主,讲述他们工作的危险和艰苦。《颤栗航班》则以多线索的伪纪录片方式切入911事件本身,用混乱表述了事件的复杂性、突发性和偶然性。在保罗•格林格拉斯逼仄的镜头里,美国各阶层人民交叉出现,更加凸显故事的真实性。虽然两部影片都有着某种“政治正确”的嫌疑,但是在表述灾难的过程中,好莱坞的导演还是令人明白,政治正确、艺术正确和商业性这三者,是完全可以三位一体的。
火星任务 vs 红色星球 移居火星是人类最大梦想,也有有可能实现的科幻情节。在2000年,安东尼•霍夫曼和布莱恩•德•帕尔玛分别拿出了《红色星球》和《火星任务》这两部讲述人类登陆火星之后发生意外和灾难的影片。前者实际上是一部机器人异化主题的影片,后者其实就是德•帕尔玛对于人类历史的“跳跃性想象”。其实,火星只是这两部科幻片的外壳,在类型片上,这两部电影都是所谓的“营救电影”。影片遵循着该类型电影的一切流程和俗套——唯一的亮点,就是安东尼•霍夫曼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拍摄了一部观赏性不俗的影片——到目前为止,这部《红色星球》还是他履历表上唯一一部长片作品。
天地大冲撞 vs 绝世天劫 彗星撞地球这件事,在电影里算是一个万年老梗。只要好莱坞一旦出现题材荒,就会被拿出来用一次。在1998年,两部该题材的影片前后上映,在电脑特效、故事情感的催化之下,把该题材影片推向了顶峰。作为女性导演,咪咪•莱德的《天地大冲撞》硬桥硬马,绝无拖泥带水优柔寡断的女性质感。而卖拷贝的《绝世天劫》也算得上是这位钟爱爆炸的导演对爆炸使用最为“吝啬”的一部影片。而对于父女情深的描绘,对于人物情感和人性的表达,也在他的作品序列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位置。总体来说,《绝世天劫》是爆米花电影中的经典之作,而《天地大冲撞》则能在女性导演的作品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崩地裂 vs 活火熔城 1997年,灾难片已经在《泰坦尼克号》的加持之下,走到了尽头。这一年所出现的《山崩地裂》和《活火熔城》,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的灾难片。两部影片分别聚焦在地震和火山之上,用特效编织出了影片猎奇化视觉呈现。虽然两部影片在剧情上并没有多少为人称道的内容,但它们却的确使用自身的“平庸”确定了类似影片的拍摄方法:接连不断的灾害本身营造紧张感;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角可以置身度外;政府最终拨乱反正。这种工业阵容匹配上美式价值观,成就的是影片的某种“价值输出”的功用。站在另一种意义之上,这其实就是好莱坞拍摄的“主旋律”电影。只不过由于工业强大,影片独具观赏性,并不令人反感。
拯救大兵瑞恩 vs 细细的红线 这两部在1998年上映的战争片都以失踪士兵为线索拷问战争与人性,可在电影史上占据着截然不同的地位。斯皮尔伯格在自己的作品序列中加入了一部看点十足的影片;而泰伦斯•马力克用自己诗意的镜头语言,为人们增添了一个看战争的崭新的视角。《拯救大兵雷恩》是好莱坞这个工业体系内的一部战争片,但《细细的红线》却是这是时代里,少见的对战争进行严肃剖析的影片。虽然说两者的量级不同,但是在对于“反思战争”这件事情的态度上,却是一致的。而在奖项的获取上,也能看出这种端倪。《拯救大兵》,拿到了一大堆奥斯卡;而《细细的红线》则为马力克拿到了他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金熊奖。
小蚁雄兵 vs 虫虫特工队 与真人电影一样,动画电影同样难以避免题材撞车的事故。以昆虫为主角的动画片并不算多,然而在1998年,两部同样以蚂蚁为关键性角色的动画却一起在秋季档登陆北美院线。两部动画分别从外在和内在剖析了蚂蚁这个物种的特性——勤劳、隐忍以及分工。从动画技术的角度上说,两部影片在当时都算是超一流的作品,电脑技术的熟稔使用,让这两部影片在《玩具总动员》的三年之后,成为了技术性的又一代表作。而在剧情上,《虫虫特工队》则显得更为宏大和主流,无论是对抗外族的齐心协力还是飞力的完满结局,都展示了皮克斯公司那杰出的想象力、优秀的编剧能力和真正的“情怀”。
海底总动员 vs 鲨鱼故事 《海底总动员》和《鲨鱼故事》虽然都发生在海底,但是这两部电影在题材上却是截然不同的,《海底总动员》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在路上”的家庭戏,而《鲨鱼故事》却是一部略带有黑色风格的黑帮片。题材上的差距,造成了两部影片在叙事风格上的不同。皮克斯的《海底总动员》以想象力和各种细节获胜,而梦工厂的《鲨鱼故事》却稳扎稳打,使用了传统的角色驱动的方式,用角色和配音演员的个人魅力来为影片添砖加瓦。这样的风格,让影片成为了非合家欢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奇怪的角色形象,甚至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感。
快乐的大脚 vs 冲浪季节 跳舞也好,冲浪也好,把这种运动项目安排在笨拙了企鹅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反差喜感的事情。如果在加上一点励志元素、让企鹅明白自己的“鸟生”的意义,让它们放下胜负的争夺,拥抱那些拥有不同天赋的年轻人……《快乐的大脚》载歌载舞,美不胜收;而《冲浪季节》则聚焦在竞技体育之上,用企鹅演绎了“运动的真谛”。两部影片在同年上映,各有特色,技术层面上属于同一水准。值得一提的是,《快乐的大脚》的导演乔治•米勒,是一个钟爱动物的人,他此前曾经拍摄过以“牧羊猪”为题材的《猪宝贝》——当然,更加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个“无公害”导演,还是《疯狂的麦克斯》的缔造者。
马达加斯加 vs 野蛮任务 虽然两部电影前后间隔了一年上映,但是在故事上的大撞车,还是让人不由自主地要将两者做一番比较。《马达加斯加》和《野蛮任务》,讲述的都是人工豢养的动物初来乍到野外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惹出了大量的麻烦——当然,在电影叙事的表述中,不适应变成了笑料,笑料反过来又组成了电影本身的质感。在电影的量级和制作水准上,《野蛮任务》无法同《马达加斯加》相比。如果说《马达加斯加》是层次丰富、主次分明、配菜一流的一道大餐的话,那么《野蛮任务》只是一锅杂碎汤。作为玩偶的超长广告,《野蛮任务》是合格的,但是作为电影,它太过于低幼,剧本缺少必要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