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3 07:20:05来源:时光网
2000年凭借《共同警备区JSA》正式走入大众视线后,朴赞郁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始终激发着影迷的好奇心。从《我要复仇》(2002)《老男孩》(2003)《亲切的金子》(2005)的复仇三部曲,到炫丽癫狂的《机器人之恋》和《蝙蝠》,再到首部英语作品《斯托克》,直至最新入围戛纳竞赛单元的《小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新作”总让人难以捉摸,因为他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所以影迷们的任何期待都有可能被“辜负”,作为弥补,总能得到一种完全陌生的快感和前所未有的体验。就像他曾经在自己的散文集《朴赞郁的蒙太奇》开篇所写的一句话:第一是个性,第二是个性,只有个性重于一切。 朴赞郁导演深知商业类型片的趋同属性,而追求个性便成为了他的创作底线和不二法则。在韩国影坛上,人们叫他"最黑暗的家伙”,“一意孤行”在“另类”道路上的电影冒险家。就像他在拍摄了《月亮是太阳做的梦》和《三人组》两部失败作品后,仍坚信第三部作品一定会成功一样,他同样有着持续创新的自信。 在刚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上,朴赞郁回归韩国本土的全新作品《小姐》以惊人的尺度和东方的唯美神韵再次博得了世界的关注。有媒体形容它是一部惊人又扭曲的女同惊悚片,但同时又盛赞它”能满足你所有的感官欲望”。该片6月1日在韩国正式上映,截至12日突破300万人次大关,刷新了韩国历年上映19禁电影突破300万人次的最快纪录。这位在影迷心目中“从未失手”的怪咖导演继续保持着他个人的不败战绩。 朴赞郁的cult风格在韩国导演中独树一帜,是韩国分级制度出现后跻身世界影坛重量级导演。他的作品邪魅、暴力又常常蕴藏人性的温情;学哲学的他关注社会,兼具哲学家的博爱;他颠覆传统且又将传统发扬光大...... 观看朴赞郁的电影可能不单是脑力与精力的结合,他会让看电影变成一项体力劳动。他的电影聚焦痛苦和恐惧,痛苦是起因,恐惧是结果,过程则是暴力。现实生活中并存的痛苦与甜蜜是他电影的永恒主题。他曾经说过“看电影并非一定是享受,要享受不如去澡堂泡澡”。
▌27岁执导处女作一部证明过早出道并不好的电影
朴赞郁的导演处女作《月亮是太阳做的梦》海报
幼年到青年时期的朴赞郁,是在浓厚的美术氛围中长大的。建筑专业的父亲很喜欢美术,外公痴迷收集字画。朴赞郁和弟弟朴赞景从小耳濡目染,都很喜欢绘画,也都自然而然的想到要走艺术这条路。但除了美术,他还对文学和人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不难看出这些都在他日后执导的电影当中有所显现。
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朴赞郁曾坦言自己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比看电影要多得多。他从事电影创作所需要的养分和灵感都来自书籍。在朴赞郁的家中,有一个藏书库,按照关键词分类收藏着他和家人的爱书。最多的要算人文社科、文学、历史类书籍,当然还有他最爱的漫画。朴赞郁自称算不上漫画狂人,但因为漫画体积比较大,所以在书库中都分外显眼。他最珍视的漫画书有五十嵐三喜夫的《Bonobono》以及《性感突击队》,当然还有《老男孩》原作漫画。
朴赞郁曾经在一次关于他藏书的采访中透露自己最早花钱买的书叫做《东西推理文库》。那时候他还在上中学,书中翻译了许多科幻小说,还有类似杂志连载的《三中堂文库》,其中收录的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让他印象深刻,这对他的兴趣和性格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谈到自己最喜欢的外国作家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冯内古特。就在他的最新作品《小姐》中,也出现了一座华丽古朴的图书馆,当中还藏有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
总是被怪诞的超现实画作,以及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所吸引的朴赞郁对自己的喜好也慢慢有了认知,并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憧憬电影导演这个职业。但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并没有选择电影专业。"我觉得电影导演不是谁都能当的,要有很强的领导力,要有热情,而我是那种有些消极,也很内向的人,所以好像并不合适"。
一直认为自己会成为"做学问的人"的朴赞郁最终选择了哲学专业(1982年入学)。并在大学期间加入了摄影社团,这也成为了他与电影真正结缘的开始。
虽然他就读的西江大学里没有电影专业,但是图书馆里还是有许多电影相关的书籍资料。在那个韩文电影书籍并不多的年代,他通过阅读开始积累电影知识。更有意思的是,他通过书籍背面借阅卡片上登记的借阅人的学科和姓名,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聚在一起看电影,甚至还尝试拍摄了最终没有完成的短片电影,而这个时期看过的希区柯克电影《迷魂记》(Vertigo,1958)让朴赞郁产生了做电影导演的决心。
藏书库作为《小姐》中的重要场景登场
大学期间,朴赞郁已经开始到片场打工,并开始学习制作电影。毕业后的1988年他加入了柳永振导演的电影《甘同》剧组,当上了助理导演兼制片人。还在1990年,以助理导演身份参与拍摄了郭在容导演的电影《雨天的水彩画》。
他开始进剧组工作的上世界八十年代末,忠武路仍被过时的制作方式所支配。对"电影青年"们来说,要想坚持下去十分困难。为了生计,朴赞郁不得不在参与了两三部电影的创作后,转到电影公司的项目部工作。就在那段期间,朴赞郁遇到了作为导演出道的机会。
九十年代初,正是韩国许多大企业纷纷进入电影产业。有人拿出一亿韩币左右的制作费,提议让朴赞郁执导电影。于是朴赞郁在他27岁的时候拍摄了一部在他30岁的时候才得以上映的电影《月亮是太阳做的梦》(1992年)。
《月亮是太阳做的梦》是一部低成本的B级片,描绘了韩国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影片中显现了许多此后朴赞郁作品的气质风格,比如画面的色彩搭配、通篇的复仇概念、人物间的三角关系、镜头中的象征意象等。但因为准备过于仓促和盲目的自信,影片的票房和口碑全部遇冷。
朴赞郁将这部"很业余的在模仿"的电影形容为"证明过早出道并不好的电影"。但事实上影片的质量并不差,当时许多与朴赞郁并不相识的著名导演在看过电影后都纷纷给他送去了鼓励,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
▌从导演变成影评人的稀有案例"只要有机会,我会震惊世界的"
他曾经在某个采访中开玩笑的谈到,他是"从导演变成影评人的稀有案例"。在各种媒体上写影评的他,显现出了对B级片强烈的兴趣。1993年他结识了电影导演李勋(以《Mascara》于1995年出道,同年死于一场火灾事故,终年30岁),后者在美国留学时收集的电影碟片,让朴赞郁有机会看到许多在韩国根本看不到的电影,"虽然我原本就喜欢B级片,但遇到他之后就更加喜欢了,他的鉴赏能力让我震惊。不单是电影,还有音乐,他推荐给我的电影,我后来才知道都是留名电影史的CULT杰作,和他的相识,让我经历了很大的改变。"
朴赞郁导演自嘲是"韩国写字最多的导演",写影评的五年间,他一直在等待执导第二部电影的时机。他在写影评的同时,会将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进行思考,对不欣赏的电影进行批判,欣赏的题材则想象换做自己该如何拍摄。"
但因为等待太漫长,他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那段时间,朴赞郁导演觉得忠武路所有的人好像联合起来在整他。因为提案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他的面前,但最后却都遭遇了流产。朴赞郁导演曾经回忆那段时间,"那是让人胆战心惊的一段日子,回想起来,哪怕有一两个月的空白期的话,我可能就放弃电影或者去留学了,但万幸的是,那段日子始终被不间断的'未完成的项目'填的满满的。"那期间有一个叫做《夜间飞行》的讲述摇滚乐队故事的电影项目让他印象深刻,虽然没有拍成电影,但却让他结实了当时的导演组成员柳承莞。
朴赞郁导演的第二部导演长篇《三人组》
在那段难熬的岁月之后,他的第二部电影《三人组》(1997)得以拍摄。经历过一次失败的朴赞郁导演认为,要拍摄一部"大众"化的电影,这样的想法最终制约了他,这部公路喜剧仍以失败收尾。 "我的判断失误,让电影变得有些四不像,显得很蠢。"朴赞郁导演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第二部作品。
两部电影接连失败,放在现在的韩国影坛,基本不可能再有拍摄第三部电影的机会。当时的朴赞郁也开始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还要不要做导演?而且当时他在影评界已经混的风生水起,影评集《Video-drome: The Discrete Charm of Watching Films》甚至成为了不少影迷的观影圣经。
有意思的,即便两度受挫,这位有着巨大看片量的出色影评人仍然坚信自己一定能拍出一部好电影。虽然这时离《共同警备区JSA》出现还有三年的时间。对于这三年的苦苦坚持,朴赞郁导演曾经这样描述道:"我一直在写剧本,虽然没有公司感兴趣。但我有那种如果能拍第三部电影就一定会成功的自信,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现在回头来看,确实有些神奇。那是一种很特别的自信,看别人拍的电影时,我会有那种如果是我拍,会拍的更好的自信。我觉得只要有机会,我会震惊世界的。"
▌朴赞郁的电影骨骼短片《审判》中风格成型
朴赞郁导演短片《审判》剧照封闭的空间叙事在2000年《共同警备区JSA》面世前,朴赞郁执导了一部时长26分钟的短片《审判》(1999),令其暴力、黑色且充满社会批判的电影骨骼初具雏形。影片在逼仄的殡仪馆空间内上演了一出荒诞的人性审判,以冷眼旁观的视角描绘了一出韩国版罗生门,展现了导演对封闭空间叙事出色的驾驭能力。
那之后的《共同警备区JSA》的故事发生在板门店边界,仅仅一桥两屋,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和浓厚南北情谊的故事便在此发生。《老男孩》中,吴大秀一次酒后发现被人囚禁,孤独地生活了15年,复仇的种子就此埋下。此外,还有《机器人之恋》中的精神病院,《斯托克》和《小姐》的深宅大院。小舞台有大乾坤,体现的也正是朴赞郁的大智慧。
冰冷的社会批判朴赞郁善于将黑色风格融入社会批判,写实与虚构结合出一种末日的危机感。地震、海啸、战乱,天灾人祸和信仰缺失,朴赞郁把各种现实元素加入到短片《审判》中。黑白粗粝的画面给人一种冰冷的现实感。故事从密闭的空间辐射到现实社会。夫妻冒领抚恤金、记者炮制大新闻、公证员中饱私囊,朴赞郁的影像化身手术刀,把人性的弱点和邪恶层层剥开,公之于众。
《共同警备区JSA》聚焦南北话题,是韩国公映的首部正面表现处于分裂的南北士兵间友谊的电影。朴赞郁参与创作了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监制的短篇集《六个视线》,拍摄了短片《NEPAL》(Never Ending Peace and Love,即藏头的"NEPAL"尼泊尔)讲述一个尼泊尔人在韩国的种种遭遇。纪录片《苦尽甘来》则记录了首尔人生活的苦与甜,同时表现了导演激进的政治思想。2002年朴赞郁加入了韩国最激进的左翼政党民主工党,该片也可谓是导演的政治愿景,槐根梦觉,苦尽甘来。
多重三角关系《审判》中出现了殡仪馆大叔、冒领尸体的父母和公证员三组人物,每个人都有段黑色历史。这种相互制衡的三角关系也是朴赞郁电影中常常出现的。比如《共同警备区JSA》中的韩方、朝方和中立方、《老男孩》中的吴大秀、李宇珍和女孩、《斯托克》中的母亲、女儿和女儿的叔叔等等。而随着人物的增多和剧情的丰富,还会出现不同的三角关系环环相扣的多重三角关系。 有意思的是这种三角甚至多角关系,一般都会在海报中给予表现。
女性意象
朴赞郁的三角关系中,往往都有一个女性角色,以女儿最为常见。女儿可以是萝莉或者少女的形象,这也满足了朴赞郁萝莉与大叔的惯用伦理模式。《审判》中的殡仪馆大叔和女尸、《老男孩》中的吴大秀和美道、《斯托克》中的英迪亚和查理。如果片中年龄看上去相差并不十分明显,像《蝙蝠》中女主角,朴赞郁也会尽力将女方塑造成任性和被宠溺的形象。
除了女儿,女尸在朴赞郁的女性角色中也很经典。除了《审判》中的女尸,短片《波澜万丈》中夜钓大叔则钓上了"女尸"李贞贤。朴赞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改女性的柔弱,总是被膜拜的对象,她们是追求真相的苏菲,是敢爱敢恨的美道,是亲切的金子,她们是剧情的主导,也是韩影中少见的女性力量。
在《老男孩》之后,朴赞郁导演电影中对女性力量的表现愈加明显。对此他曾经解释道:"可能是女儿慢慢长大了吧?我越发觉得和女性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好。年纪大了以后,有意识的去留心男人之间的对话,会感觉特别幼稚和不像话。但是和女性对话就不同,就很有意思,很细腻。"
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小姐》更是将这种女性意向发挥至极致,这部改编自英国女同小说《指匠情挑》的电影实现了完完全全的女性主导地位,甚至被朴赞郁导演盖上"女权电影"的印章。
哲学意味哲学系毕业的朴赞郁坦言自己的创作风格受到多位作家影响,比如: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左拉、斯汤达、奥斯汀,以及科幻作家中的梵高菲力浦·迪克等,这些人的作品都融汇有深刻的哲学思想。
朴赞郁在《审判》中融入了卡夫卡的荒诞与超现实。片中的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拒绝沟通正是后者早期短篇小说《判决》中所描写的。卡夫卡正是朴赞郁钟爱超现实主义与荒诞的原因所在。此外,朴赞郁还将宿命论的《俄狄浦斯王》用在了《老男孩》和《斯托克》的创作中,将人性的黑暗面无限放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也被移植到了朴赞郁的骨髓中,他的复仇三部曲始终都在讨论罪与罚的命题。还有《蝙蝠》根据左拉的《娜娜》改编,而在此之前的《亲切的金子》就已经有了《娜娜》的影子。
▌寻找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共同警备区JSA》一鸣惊人
执导《共同警备区JSA》是朴赞郁导演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评论别人创作的电影,让朴赞郁生出了一定要拍一部好电影的决心和自信。《共同警备区JSA》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忍不住拍摄的电影。而前两部作品的失败让制片方无法再认可朴赞郁的"一意孤行",转而要求他拍摄一部主流商业性质的电影。所幸这部东山再起之作,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该片在2000年上映之时成为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共同警备区JSA》如果不卖座的话,我应该就没有机会了。我觉得我能拍第三部电影已经是奇迹了。幸运的是,它成功了,不然我真的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说《共同警备区JSA》真的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警备区JSA》改编自南北分裂题材的同名小说。朴赞郁当然没有老老实实地去拍一部商业片,而是摆脱了一般韩国电影的老套路,以不同寻常的思维模式进行创作。不仅在国内获赞,外海也是一片叫好,甚至入围第51届柏林电影节,正式开通了朴赞郁的欧洲电影节专线。
《共同警备区JSA》采用了好莱坞Super 35mm格式拍摄,这种格式加宽了银幕的能见度,增加了景深,加上接近全银幕式的播放,使视觉影像更为逼真,此举也是在技术方面进行了韩国电影史上的首次尝试。
这次逆袭让朴赞郁找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他的成功还离不开韩国当时刚刚实行不久的电影分级制度,这让许多兼具艺术思想和商业头脑的导演们有了更多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复仇三部曲确立创作风格《老男孩》获国际认可 虽然"复仇三部曲"并非是最初就有的构想,但它确实帮助朴赞郁导演确立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老男孩》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令朴赞郁成为了国际化的艺术家。
《我要复仇》的永恒怨念
前几部的锤炼打开了朴赞郁的任督二脉,《我要复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异常成熟冷静的朴赞郁。导演的成熟是影片在一个特别具有朴式风格的故事中却用了不同以往的朴式风格,全片处在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克制之中。朴赞郁常见的经典配乐也大量削减,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声。比起华丽的视觉语言,《我要复仇》更多地是精心的叙事,步步为营把一场冷酷的社会绞杀展现出来。
《我要复仇》的剧本是20小时不间断作业写成的,影片也确实给人一种筋疲力尽的疯狂之感。电影中朴赞郁虽然没有炫技,但还是为我们展现了三种特别的视角。上帝视角下对命运的冷眼旁观,让宿命的苍凉之感油然而生;固定视角中平静记录,只留背景声的做法也让镜头外的暴力更加醒目;还有《共同警备区JSA》那样的静止镜头,让故事戛然而止,让观众意犹未尽。
《老男孩》的波澜万丈
漫画基调加上MTV式的摄影让这部《老男孩》展现出不老的活力。朴导玩得大胆,玩得炫技。鸟瞰、固定和静止镜头无所不用其极,还加入了吴大秀单挑百人的"斧头战"长镜头。这段场景拍摄用了三天,完全是一镜到底。烧脑的剧情更是让观看朴赞郁的电影变成了一项体力运动。
《亲切的金子》的温柔收尾
金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神性,这样三部曲的过程也从世俗走向了神话。散放着神圣光芒的金子经过痛苦的磨难才能为复仇这个漫长的历程寻找到形而上的超脱途径,只有神性的救赎才能洗涤肮脏的心灵。最后一场戏,金子和女儿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相拥,誓言要雪白的活着,这是一个童话般光明的结尾,也为这残酷的三部曲温柔收尾。
另外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歌剧式的配乐为影片赋予了一种古典气质。主体的巴洛克风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凄婉的小提琴带出宗教音乐的感觉,而最后的摇篮曲,也暗示着复仇者心灵最后归于平静。
▌多元化的cult尝试
▌钟情"模糊"的电影多面手故事大王&制片人
朴赞郁曾经在某个采访中为自己写了一段”墓志铭”:他执导了69部长篇电影和35部短片电影,为48部电影撰写了剧本。作为电影导演,相对来说他是个无私的人,他睡在了这里。但事实上,朴赞郁并非一个高产的导演,从1992年执导处女作《月亮是太阳做的梦》开始,出道24年间他一共执导了10部电影。"至少要拍50部,但好像很难,一年都拍不了一部......”为了拍摄更多的电影,朴赞郁觉得一方面要“活的久一点”,而另一方面则开始做制片人。朴赞郁的制作公司名为”模糊电影”。因为在朴赞郁导演看来,拥有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多面性的作品才称得上艺术作品。
2008年,朴赞郁为《亲切的金子》导演组出身的李京美的导演处女作《胡萝卜小姐》担任制片。对于首次担纲制片的感受,他这样形容道,“不执导,只制作还是第一次。好像当了父亲和母亲的感觉?”同时他还执笔了该片的剧本,虽然略带《机器人之恋》的怪鸡风格,但朴赞郁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把故事写得饱满温情。此外,他甚至还友情客串了角色,足见朴制片扶持后辈的不遗余力。此外最著名的一次制片还要算奉俊昊的雪国列车,在好莱坞先行一步的朴赞郁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好友奉俊昊打开了世界影坛的大门。
除了做电影导演、制片人,写字起家的朴赞郁还是位十分出色的编剧,可谓忠武路的故事大王。2000年尚未成名的他就和李濬益等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来到中国,拍摄了自己编剧的《天地男儿之激进党员》,该片可以称的上影史上第一部中韩合作电影。《灭绝人性三人组》、《跆拳道女孩》、《少年去天国》等等,这些影片都是出自朴赞郁编剧,有趣的是,以黑暗风格著称的朴导为他人编剧的作品通常都是温情的喜剧路线。他坦言写喜剧会让他感觉轻松开心。
朴赞郁为某意大利奢侈男装品牌拍摄广告
朴导还进军时尚圈接拍过大品牌的广告。为某国产品牌40周年纪念拍摄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青出于蓝》,转景的壮阔云图和结尾的山水画让人不仅感叹广告也能有如此艺术价值;全国际范的《孵花》则是来自意大利奢侈男装的邀请,抛弃了以往的广告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非常优雅同时具有哲学色彩的短片。在吴彦祖和杰克·休斯顿互换西裤的段落我们还见到了朴式的黑色幽默。
同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一样,朴赞郁也拍摄过MV,他曾经将电音女王李贞贤打扮成僵尸新娘的造型放在她的重出江湖的单曲《V》中。而如今重返影坛后的李贞贤更是获得了朴赞郁的不少提携,她先是在《波澜万丈》中自毁形象的出演了一个神婆,这也是她继出道作之后,时隔十一年再度出演电影。而2015年,李贞贤还在朴赞郁的推荐下出演了独立电影《诚实国度的爱丽丝》,并一举捧得第36届韩国青龙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而除了做一位电影导演,朴赞郁在早前看过崔岷植主演的话剧后,就一直梦想着能执导一部话剧作品,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期望拍摄制作更多电影的他,似乎很难有时间转战话剧领域,但总想着为他的观众带去惊喜的他,谁又说得准他的下一步行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