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8 08:11:19来源:时光网
若干年之后,当我们回首好莱坞,2016年上半年的续集电影集体扑街,会成为推动好莱坞电影工业逆转的一块多米诺骨牌吗?
这个夏天,整个好莱坞都体会到暴雨将至前的闷热难耐,暑期档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续集照例是主力,可是当好莱坞巨头们把票房成绩单和去年对比,却充满了无言的忧伤。去年的续集成绩单里,有《侏罗纪世界》这样一片好评的,也有《终结者5》这样票房口碑都令人摇头的。
可是2016年半年过去了,几乎有关续集的一切用两个玄妙的汉字就可以概括——扑街。
好莱坞这届续集,真的不行。
就拿刚刚过去的这几个周末来说:6月的第一个周末,派拉蒙的《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毫无意外“破影而出”夺下票房冠军,不过,3525万美元的首映周末票房,比前年6550万美元的开画票房掉了差不多一半,估计派拉蒙总裁的一口老血也忍不住要“破影而出”了,毕竟《忍者神龟2》的制作费有1.35亿美元,比上一部还多1000万美元。
可比起福克斯,派拉蒙似乎就没那么惨了。当《独立日2》在6月最后一个周末卷土重来,周末三日单馆票房勉强过万,开画票房落脚于4160万美金,远逊于业界预期,外加高达1.6亿美金的拍摄成本,亏损是跑不掉了。面对公映前就轰轰烈烈排下的第三部档期,到底是卷土重来还是不要再来了呢?
《惊天魔盗团2》有了更多明星的加持,依旧无法改变北美票房乏力的事实狮门顶峰的魔术也正在失去它的票房魔力。《惊天魔盗团》第一部的全球大捷令第二部找来了“哈利·波特”和周杰伦,成本的提升却没有换来票房同升,电影北美上映4周票房才6000多万美元,“魔术师”们现在只能期待中国市场施展最后的票房魔法。
又一部扑街续集——这仿佛已经成为好莱坞的口头禅,当整个业界都笼罩在一片续集恐惧症中,比票房失败更可怕的是,整个好莱坞都知道续集电影出了问题,可是没人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从70年代好莱坞进入商业大片时代开始,续集一直都是商业片圈钱不二法门之一,也是从那时开始,关于续集的批评就从未间断过,但影评人的声音再大,也没票房的声音有说服力。可现在的问题是,票房也不给力了。
以今年暑期档的大片身份上映的《独立日2》也难逃危机数据统计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好莱坞制作了大约100部续集,可是从2011年到2016年,好莱坞制作了大约150部续集,而这轮续集潮的顶峰,正是2016年的36部,也就是平均每10天,就会有一部新的续集出现在北美观众面前。可是好莱坞续集最大的危机似乎也出现在了2016年,此前还没有哪一年,有这么多续集同时撞上南墙。
续集病已经成为好莱坞的一部分,如果无法切除,那么好莱坞的电影高层和票房分析师必须赶紧弄清以下问题:好莱坞续集病到底有多严重,市场的哀嚎声一片到底是真的,还是一种假象?续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又是什么让问题现在集中爆发了出来?当然还有那个最重要的问题:接下来怎么办?因为就在这个7月,又有两部大热续集《谍影重重5》和《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又要上映了。
《星际迷航3》和《谍影重重5》能否走出续集电影的票房低谷
好莱坞续集的票房囧途五大电影公司有人开香槟,有人在泪奔
有关好莱坞续集票房寒潮的悖论在于:尽管早就有失败的续集出现,但在《美国队长3》的票房大卖的时候,市场还在热烈讨论的话题是:怎样打造属于自己的漫威宇宙,换个说法,就是把手头上最热的IP拍出一大堆续集。
《爱丽丝梦游仙境2》和《X战警:天启》票房相对于前作也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可是在《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X战警:天启》、《忍者神龟2》接连三部大热续集的开画票房相比前作遭遇大跳水之后,整个好莱坞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是典型的好莱坞思维:只有所有人发现寒潮到来的时候,寒潮才真的到来了。而在此之前,再多的续集失败,也都像大张伟歌中唱的那样——“天空飘来六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当好莱坞的票房分析师们重新摊开今年的续集成绩单,所有人都震惊了,从北美票房到全球票房,续集票房就是一路大写的“懵逼”:环球公司今年1月的《佐州自救兄弟2》,北美票房只有9090万美元,比2014年的第一部下降了33%;派拉蒙2月上映的《超级名模2》,国内票房比2011年的第一部少了53%,全球票房少了32%。
《猎神》和《分歧者3》在海外市场的成绩也不乐观可这还不是最糟的。到了3月,好莱坞近年最注重的高成本大片续集的海外票房也开始失守:《分歧者3:效忠者》全球总票房就只有1.7亿美元,比上一部《分歧者2:绝地反击》下滑了40%,其中海外票房就只有1.1亿美元;4月上映的《猎神:冬日之战》首周末票房只有1940万美元,比2012年的《白雪公主与猎人》下滑了65%。该片海外只拿到了1.1亿美元的票房,也比第一部的2.4亿下滑了超过50%。
进入暑期档,在“阵亡将士纪念日周末”上映的《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首映票房只有2690万美元,比第一部下降了77%。
当好莱坞把《爱丽丝》票房梦游的账算到蒂姆·波顿退居监制的时候,另一部大片马上让票房分析师再度打脸。同样由布莱恩·辛格执导的《X战警:天启》也遭遇了滑坡,首周末6580万美元的票房,比2014年《X战警:逆转未来》首周末9080万美元下降了超过30%,在烂番茄网站的好评率为48%,也明显下滑了。
如何理解这一场马不停蹄的忧伤?好莱坞票房分析师保尔·德加拉贝迪安说:“一部电影被贴上续集的标签,马上就失去了价值和对观众的吸引力?恐怕我们还不能这么说。”
《美国队长3》和《蝙超》让人们看到续集电影的潜力,但他们并非传统的续集模式为什么不能?因为这场续集游戏中,依然有赢家。并且是大赢家。比如迪士尼。尽管《爱丽丝梦游仙境2》不尽如人意,但他们的《美国队长3:内战》依然大获成功,自5月6日上映,该片全球票房已经突破10亿美元!另一个神话是,比起《美国队长》系列第一部的6934.5万元人民币,该片的中国票房已经增长至11.71亿元。
可这还不是迪士尼今年最大的成功。在《美国队长3:内战》之前,还有全球票房20.664亿美元的《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谁能说这些大制作的票房成功,除了好故事、大格局、大场面之外,不正是得益于续集的金字招牌呢?
《招魂2》是小成本续集胜利的实例当然你可以反驳说,漫威宇宙和星战宇宙太特别了,并不能说明什么。也有不特别的——华纳兄弟的《招魂2》,这部温子仁的新作开画当天在3343家影院卷走1640万美元,周末三天票房共计4035万美元,仅比2013年的《招魂》首周的4190万美元仅下降4%,成为2016年除了《美国队长3》和《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之外开画成绩最好的续集电影。考虑到第一部的现象级,这样的小跌实在无损该片的成功。
那么问题就来了,尽管这场续集病像瘟疫一样蔓延了整个好莱坞,不分电影类型、不分导演,也不分北美还是海外市场,可为什么票房低迷症并没有感染每一部电影?正好相反,在这些成功或者失败的续集电影间,仿佛正在形成一种极差效应:不是很好,就是很糟,基本没有续集票房和上一部持平。
到底什么造成了这种独特的续集现象,如果说《美国队长3:内战》和《招魂2》是好莱坞续集的药,那么药方上到底写着什么?
为什么续集“爱上”扑街品质下降、审美疲劳还是死于一场IP狂热?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续集的接连失败?首先可以排除的是档期、阵容变更和电影类型。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好莱坞这场续集病已经延续了半年,横跨了整个春季档和暑期档,续集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档期票房下降,而是所有续集影片在各个档期都在遭遇失败。
从阵容看,尽管有部分影片更换了制作班底甚至个别主演,但整体上讲,这些票房下滑的作品依然延续了过去的阵容。
至于类型,尽管观众印象深刻的失败似乎都是大制作,但事实却是,各种类型的续集都玩不转了,例如前文提到的环球公司的黑人喜剧《佐州自救兄弟2》和家庭喜剧《邻居大战2:姐妹会崛起》,这些最本土的美国喜剧首周末票房也比第一部下跌了超过50%。
2016年好莱坞上映续集票房口碑一览表
那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是:今年已经上映的20部续集在烂番茄网站上的平均好感度仅为44%。
当整个好莱坞都在从各个方面分析续集的失败时,或许所有人恰恰忽略了观众抛弃这些续集一个最简单也最根本的原因:他们觉得续集不好看了。
《天启》的口碑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上一部《逆转未来》烂番茄好评达91%,Metacritic评分达74,而这一部烂番茄好评率跌破48%,媒体评分也仅有52当我们谈论这些续集票房失利的时候,会发现与票房低迷如影相随的是影评和社交媒体上的同一片声音:差评。从一月的《佐州自救兄弟2》,到最近的《独立日2》、《X战警:天启》、《爱丽丝漫游仙境2》,这些影片口碑比起上一部都出现了雪崩。
比起国内社交媒体主宰影片口碑,北美的影评体系包括影评人和社交媒体上的普通吃瓜群众。就外国影评网站来说,烂番茄和Metacritic更多体现的是影评人口味,Imbd口味则更大众。《独立日》上映时,Metacritic媒体评分和烂番茄评分也不高,可是影迷口碑大爆。然而这一次,《独立日2》媒体综评32分,烂番茄方面新鲜度34%, IMBD5.6,这才是全方位的口碑扑街。
《星球大战7》口碑上的成功加上粉丝的怀旧情绪,让影片成为去年北美的票房冠军当好莱坞为续集票房扑街感到不可思议,影片口碑却显示出巨大的公平。与这些失败的续集相比,《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美国队长3》和《招魂2》的口碑数据都比前作实现了或多或少的提升,尤其是《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的口碑,仿佛直接穿越回了《星球大战》首部曲。
在观众口碑体系成熟的北美电影市场,影片口碑从首映开始就持续构成了票房增长最有力的后盾——也就是,口碑成就了票房。反之,看看那些失败续集的口碑,当所有人都不待见这些电影时,凭什么指望它们票房大卖?
另一个靠谱的扑街原因是观众普遍的续集审美疲劳:今年的续集实在是太多,而令观众失望的续集也太多。
每当好莱坞出现续集失败,影评人总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它们就不该被拍出来。这么说当然没错,可这种事后诸葛亮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偏偏是今年,观众突然什么续集都不想看了。
一个简单的对比是:2015年全年公映的好莱坞续集影片才28部,而今年进入放映计划的续集却达到了36部,更糟糕的是,许多被观众期待的续集接连遭遇了口碑大跳水,这令观众对所有的续集都打上了个问号。
为什么2016年突然冒出这么多续集?现在整个好莱坞都在流传一个说法:“大家的想法就是做迪士尼以及漫威公司在做的事。”
什么是“迪士尼公司以及漫威公司在做的事”?创造一个IP宇宙。自《复仇者联盟》于2012年上映后,“漫威电影宇宙”中的7部相关电影的首映周末票房平均达到1.25亿美元。《星球大战7》大获成功后,第八部和第九部已经同步开始拍摄,甄子丹、姜文加盟的星战外传《侠盗一号》尽管遇上了重拍风波,但也会如期和观众见面。
《复联》后漫威电影票房一览表(单位:亿美元)
对于好莱坞的各大制片商而言,每一部续集都意味着把手中最值钱的IP变现,而漫威宇宙和星战重启的成功无疑为各大公司的续集开发热情再添了一把柴。在斥资 40 亿美元收购漫威后,《美国队长 3》已经是漫威系列连续第 13 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了,但除了《银河护卫队》《蚁人》之外,漫威系列的大多数成功还是来自续集。北美票房分析师们一致认为,正因为漫威花了很长时间让这些英雄人物与观众培养感情,并根据观众反应调整影片策略,才让续集成功机会越来越高,比如《美国队长》系列,就一部比一部成功。HT、乐高等公司出品也趁着《星球大战7》的热度推出手办和玩具而重启《星球大战》系列无疑已经成为好莱坞的经典案例。仅仅2013、2014两年间,老《星战》三部曲就已经带来了约46亿美元的周边产品收入。据估计,《星战7》上映的第一年,周边产品销售额就将在30亿到50亿美元之间。那么《星战8》《星战9》又能带来多少钱?在消息灵通的好莱坞,迪士尼的大动作早就被各大公司看在眼里,在制作自己的新片计划时,不可能不受到这些榜样的启发。
这种IP狂热最终导致了前文提到的两个后果:一是加速赶拍导致的续集品质下降,二是当大家都这么想,整个好莱坞的片单上就全是续集的名字,它们最终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好莱坞续集病还有救吗?
续集的救世主“中国同期票房超北美”是好莱坞续集救命稻草吗?
当“中国市场同期票房超北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媒体报道中,好莱坞不可能没有意识到, 年增长30%的中国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况且从2012年开始,中国就是好莱坞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票仓。
《终结者:创世纪》凭借内地票房完成逆袭但是这片神奇的票房沃土真正引发好莱坞续集的注意,也许是在2015年暑期档派拉蒙《终结者:创世纪》上映后。
这部1.5亿美元制作成本的影片全球总票房累计4.4亿美元,其中中国地区票房粗略估算达到1.12亿美元,已经远超北美本土票房。尽管《终结者》的故事仿佛就此“终结”了,但整个好莱坞续集制作的主管却因此虎躯一震,当北美电影市场增长乏力,全球其他市场接近饱和,正在加速增长且喜爱为情怀买单的中国市场,显然成为好莱坞续集的下一个黄金地。
当然了,到现在《终结者:创世纪》的续集还是没有确定上马,可能中国观众还是不够“给力”吧。
为了打入中国市场,好莱坞更多地选择了和中国资本的合作,而比起风险难测的原创电影,续集显然是让中国资本更放心的选择。
《独立日2》是TSG公司和20世纪福斯联合出品,博纳影业参与投资;而《惊天魔盗团2》的狮门和湖南电广存在资本联系;而《忍者神龟2》更是由万达联合派拉蒙投资的。这些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带有中国制造的属性,无论是Angelababy、周杰伦还是蒙牛的出现,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可是当大多数中国元素的硬植入引发了中国观众凶狠吐槽的同时,好莱坞续集并没有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优势:今年上映的续集电影中,超过 10 亿的只有《美国队长 3:内战》。
不少大片在中国内地依旧水土不服:《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在北美大热而在中国遇冷,《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口碑两极分化,票房平平,《卧虎藏龙2》更是收获了票房口碑的双重扑街。
Angelababy加盟《独立日2》,影片中还有不少中国元素的植入,但是这些并没有让影片在内地取得非常惊艳的票房总体来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正逐渐丧失过去的压倒性优势。在特效轰炸、中国面孔加盟甚或小鲜肉站台等招数不再奏效背后,是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续集提出的更高的品质要求。
当“人傻钱多速来”的中国市场变得更加成熟,在北美市场遭遇扑街的影片同样难以在中国市场蒙混过关。中国市场不是好莱坞续集的救世主,好莱坞要治好续集病,还得靠自己。
续集的自我救赎:2017好莱坞依然续集当道,创造力才是续集病解药
整个好莱坞都明白:续集电影陷入了一个艰难期,这种过去最靠得住的模式,现在已经不再是票房的保险。许多大公司开始质疑这种模式,并且试图做出应对。
续集电影票房成绩的不理想,直接导致了《完美音调3》调整档期,而导演伊丽莎白·班克斯也不再执导第三部首先求变的,是今年续集输的最惨的环球。去年夏天上映的《完美音调2》在全球获得了2.875亿美元的票房,这是2012年第一部《完美音调》票房的两倍多,因此环球公司马上迫不及待的公布了《完美音调3》的计划。
然而在今年的5月31日,环球公司却突然将《完美音调3》的上映日期从2017年7月推迟到2017年12月,据说是看到《邻居大战2》首周末糟糕的表现之后,环球最终决定将《完美音调3》上映日期推迟5个月,静观其变。
《完美音调3》原定导演伊丽莎白·班克斯干脆辞去导演职位,她坦承:“我们都有义务拍出好电影,但绞尽脑汁后,我们都没想好第三集的故事该讲点啥。”班克斯确实讲了大实话,上述提到的几个失败的续集里,多数都是勉强上马。《猎神:冬日之战》甚至不应该被拍出来,2012年《白雪公主与猎人》1.7亿投资只换回全球3.96票房,就没赚到什么钱,而且口碑也非常一般。续集讲述前传故事,白雪公主这个角色都没了,新导演经验也不足,失败并不让人意外。
《异形:契约》等续集大片依旧会成为2017年市场的主力但并不是所有续集都像《完美音调3》这样被撤下火线,正好相反,在经历了一个2016年上半年的续集坍塌后,2017年撑起好莱坞票房大盘的依然是那些续集影片。它们至少包括:《金钢狼3》、《银翼杀手2》、《五十度黑》、《异形:契约》,当然,还有那部注定在中国市场大卖的《变形金刚5》。
避过寒潮总不是办法,因为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续集寒潮什么时候结束。况且每个好莱坞的大公司都至少还有四五部续集在筹备中,况且像《夺宝奇兵5》、《星球大战8》这样的续集再怎么也要继续开发下去。
在电影制作者看来,续集的风险和成本可能小于原创电影,近几年来,原创也越来越成为独立制片厂和小成本电影的代名词了。去年成本1.9亿美元的原创故事《明日世界》在全球拿下两亿出头的票房,美国本土票房甚至没有过亿好莱坞会因此加大对原创电影投入吗?从现在看来,不会。尽管早就有华尔街分析师指出:好莱坞续集片一般前两部都会保持相当水平,之后便会收益下滑,而预算只会越来越亏损,因为片方通常会在第二部续集和最后一部续集上投入更多的预算。可是即使续集再难赚,也比开发一个原创项目——尤其是那些大制作的原创电影要好,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恰好是前文提到过的迪士尼。
2015年,迪士尼搞砸了制作预算约为1.8亿美元、宣发预算1.5亿美元的原创作品《明日世界》。这部由乔治克鲁尼领衔的科幻大片北美票房仅为9102万,海外票房也不怎样,业界认为这部电影至少亏了迪士尼1.2亿美元。有趣的是,当时业界认为观众之所以不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原创电影很难成功。
这部电影的后果是:乔治·克鲁尼到现在也没再接到新的大制作片约,而雄心勃勃的导演布拉·伯德则退回到了自己擅长的动画片领域,可这并非意味着布拉德·伯德不擅长真人电影,他的《碟中谍4》大获成功,当然,那也是续集。
《明日世界》后,迪士尼开始在开发续集电影和真人改编电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谁能说它的非原创策略是错误的?
对于好莱坞来说,续集为王根本没有过时,也不可能过时,好莱坞恐惧续集病,但却只能依靠它。那么,怎么破解续集病?
《超级名模2》的失利也表明本·斯蒂勒之前吃香的喜剧模式和烂梗有些过时了笔者认为,首先当然是提升续集品质。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同样是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剑,《星球大战》和《侏罗纪公园》的续集成功了,可是本·斯蒂勒花了十五年构思的《超级名模》,艾默里奇花了20年酝酿的《独立日2》却失败了。
续集成功真正的法门,也许正如一位媒体分析师说的:“一部续集电影成功与否取决于它自己的优缺点”,“如果一部电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那么它就不能在观众中创造与之前相似的热度和兴趣”。简单来说,续集必须保持住让观众“哇哇”直叫的东西,它可以是《美国队长3》充满巧思的创新,也可以是《星球大战7》哈里森·福特归来的怀旧,总之,要让观众觉得好看而不是乏味。
另一个办法,是将续集和IP分开,在观众厌倦之前,从前作中孵化新的IP。在这方面大刀阔斧尝试的,是福斯公司,他们在宣布《X战警》前传三部曲全部终结,《金刚狼》系列三部曲也即将完结的同时,却悄悄启动了《死侍》《牌皇》的“金刚狼宇宙”计划,随着《死侍》的大获成功,一个新的《X战警》宇宙也许正在搭建中。
比起续集 “炒冷饭”,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一个大IP切分,逐个培育小IP,当小IP大获成功,再重新组建一个广阔的IP体系。虽然还是续集,但却给了观众不同的感受,对于好莱坞来说,这也许是一条摆脱续集恐惧症的捷径。
无论如何,当整个好莱坞都在闹“剧本荒”,难以开启新IP,续集依然是最保险的选择。况且比起续集恐惧,更大的恐惧是整个产业链的危机。
对于涉足全产业链的企业来说,电影是其他衍生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图片为迪士尼公园《星球大战》园区的概念图
根据2015年迪士尼公布的财报,去年迪士尼的总收入超过500亿美元,股价同期上涨30%,其中电影业务的营收仅占73亿美元,遍布影视、游戏、玩具衍生品,以及主题乐园几乎是整个产业链才是营收关键。 而这些不断上演的续集电影无疑巩固着每一个形象所创造出的价值,一旦续集销声匿迹,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就成了无源之水。
总结:好莱坞有一句格言叫 “Money Talks, Money Walks”(金钱至上,有钱走起)。笔者认为,续集其实不是病,而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一部分,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的IP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即使遭遇续集寒潮,好莱坞也不可能就此放弃续集生产。
但中国也有一句成语——物极必反。笔者认为,尽管现在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候,但好莱坞续集连连扑街背后,至少标志着原有续集模式的衰退和过分续集狂热带来的观众审美疲劳,也许比起拥抱中国市场,好莱坞更需要从东方智慧中思考应变之道——穷则变,变则通。续集不会消失,问题是当续集变“穷”了,如何“变”出能让观众买单的续集,将续集游戏继续下去。观众永远喜欢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和新的看头,如果续集都像《独立日2》一样把20年前的葫芦再画一遍,观众当然不会买单,可如果每一部续集都能像《美国队长3》一样在老树上开出新花,那观众为什么要拒绝这样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