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届金马奖种子选手大揭秘

2016-11-24 08:38:04来源:时光网

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开奖在即,各大奖项花落谁家,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似乎各自心有所属。从目前形势来看,本届5部入围的最佳影片中,《一路顺风》和《再见瓦城》分别由一直受金马青睐的钟孟宏与逐渐在国际影展发光的赵德胤执导,夺大奖的几率最被看好。

随着台湾媒体“把大奖留在台湾”的愿景,钟孟宏和赵德胤同时也是此次最佳导演的有力竞夺者,尤其是今年被评为“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的赵德胤,虽然是在缅甸出生的华人,但他曾是侯孝贤创办的“金马学员”里第一批学员,如今也入了台湾籍,被公认为侯孝贤的“得意门生”。当然,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无论对于故事内涵,圆形方形的构图挑战,也都为自己在最佳导演的开创性上“拉到了票”。

影帝影后的竞争,本届尤为激烈,影帝方面,香港和大陆的两位喜剧老将许冠文和范伟,一改以往的夸张喜剧形象,分别以较为“收敛”的喜剧表演方式,在《一路顺风》和《不成问题的问题》中,完成了各自电影中悲喜交加层次丰富的生动小人物,实力不相伯仲。不过,后生仔来势汹汹,风波之后的柯震东重新出发,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训练过程,改头换面,让自己在赵德胤执导的《再见瓦城》中,变身为一个底层谋生的缅甸劳工,他试图向大家证明:演戏,是自己目前最想为之付出的事。这样的“浪子回头”,是否会让评委对他的表演有所加分?

影后呼声则以周冬雨和马思纯在《七月与安生》中互为映照互相带动的表演最受好评,她们能够创造此次的影后双黄蛋吗?而改变形象扮演村妇的范冰冰,此次也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完成了大家口中“职业生涯最好的表演”,不过,冯小刚导演就觉得,“冰冰在戏里是线索人物,可能有些吃亏。”

本届提名中最大的黑马非新人导演张大磊执导的《八月》莫属,这部生活流的私人童年回忆故事,与知名导演前辈的作品一起,进入了最佳影片的角逐,获奖可能性并不算高,但张大磊却很有希望像去年《路边野餐》的毕赣一样,在最佳新导演的这片土壤上有所斩获。

至于最终奖项归属如何,也让我们一起期待将于11月26日晚于台北市国父纪念馆隆重举行的第53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将从晚间五时三十分起对星光大道及颁奖典礼进行全程图文直播,也欢迎网友留言评选出你心目中的最佳影片和最佳人选。

《再见瓦城》or《一路顺风》本届金马能否让大奖最终“留在台湾”?

《再见瓦城》:致永远的异乡人 赵德胤的写实与黑暗

《再见瓦城》似乎注定要成为今年台湾电影的焦点。在一整年台湾本土市场低迷的状况下,在没有侯孝贤这样的名导撑场的青黄不接局面下,出生于缅甸的台湾籍导演赵德胤成为了今年的“台湾电影之光”,仅从金马执委会将“台湾年度杰出电影工作者”的殊荣颁发予他,已经足见“把奖留在台湾”的愿望有多强烈。

当然,这一年,赵德胤也没有辜负这份期待,他以新片《再见瓦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再见瓦城》早在剧本前期就已经在欧洲、亚洲等多个影展的创投单元获得基金肯定,前不久也登陆水城,拿下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联盟的最佳影片奖。在今年的金马奖颁奖前,《再见瓦城》也是呼声最高的最佳影片和导演。影片故事来源于赵德胤姐姐讲述的家乡真实事件,被他改编成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偷渡到泰国谋生,相濡以沫日久生情,最终却因价值观的分歧而走向令人心碎结局的爱情故事。

赵德胤执导的《再见瓦城》跟台湾电影市场上甜蜜的小清新电影不同,虽然《再见瓦城》的主演是“坏小子”柯震东和台北都会女孩儿吴可熙,但他们此番却以在谋生路上挣扎的草根小人物,呈现出缅甸年轻人黑暗的生存图景。为了谋生,他们要离开缅甸故乡,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逐渐滑向深渊。

影片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很多拍摄手法非常写实,甚至以“土法炼钢”式的培训,让柯震东与吴可熙来到缅甸乡下生活,种地,学习当地语言,去泰国工厂做工,每日经历工人上下班的暴晒以及车间里逐日积累的油腻感,让他们从演员变成了千千万万追梦劳工中的普通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以一场超现实的蜥蜴戏,来表现女主角出卖肉体和灵魂,以毁灭性的结局,带来全片最有冲击力的爆发,在赵德胤导演看来,这是一个男孩对爱情幻灭的疯狂,也是女孩不愿去面对的噩梦,只有毁灭,才能让男孩心中的爱回到最纯粹的原始点。

这也同时呼应了影片的片名《再见瓦城》,“瓦城”是缅甸旧都皇城,在外地的缅甸工人,回家乡时都会经过“瓦城”,除了地理上它是必经之地外,经过瓦城也可买些乡下没有的礼品送给家乡亲友,于是,“瓦城”成了衣锦还乡的工人们必经之路。但其实,没有人能真正回到故乡,当离开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了永远的异乡人。

《一路顺风》:小人物互相取暖 公路黑帮视点混乱

钟孟宏执导的《一路顺风》入围金马奖8项提名,《一路顺风》是本届台湾本土选手中的最热影片,与《再见瓦城》一样,《一路顺风》的故事也有来源于现实的包装:一个计程车司机载了一个客人,绕了台湾二十五小时,最后客人跑了,钱没了,这个荒诞的社会新闻引起了导演钟孟宏的好奇:“在这个密闭空间里,司机与乘客之间发生了什么?”在他看来,这恰好就是一部公路电影。

《一路顺风》讲述了纳豆饰演的不务正业少年仔,他下定决心找份正当的工作,却意外成了运毒小弟,在一次运毒中,他坐上一辆计程车,许冠文饰演的司机老许是个娶了台湾老婆的香港人,经商失败的他唯一的生财工具就是一台老旧没人愿意坐的计程车,两个背景个性迥异的人就这么一路南下,经历了各种乌龙事件,还卷入黑帮的争斗,这些都考验着他们彼此的信任和浅薄的友谊,最终成为小人物互相取暖的难忘回忆。

很可惜的是,这样一个看似温情脉脉的壳,最终呈现效果却并不理想。钟孟宏除了设置了许冠文和纳豆这对小人物之外,也野心颇大地以另一条黑帮故事线来牵引着小人物的命运,两线并行,导致视点来回摇摆,类型模糊对人物的关照也暧昧不明。尤其是对许冠文和纳豆这组底层小人物的无奈心酸,刻画得过于刻意,基本靠念白来托出人物背景,再加上音乐强行煽情,对于资深导演钟孟宏来说,手法并不高明。

影片比较值得一提的反而是摄影,随着计程车的一路向南,观众看到的是台湾南部破败后自有的一种苍凉美感,这也呼应着钟孟宏想通过《一路顺风》所表达的——台湾有很多社会问题,他在电影中以荒诞的故事发出疑问,如果每个人的自我都放大到无限?如果每个人都互相猜忌?那么最终一切都会走向毁灭。他希望用这块土地上小人物的温情,来寄托一种彼此信任、包容和谅解的美好愿景。

《树大招风》:一座城与一个时代的“对号入座”

《树大招风》说《树大招风》是今年最“醒目”的香港电影,似乎一点儿也不为过,影片由港片金字招牌银河映像出品,经历了五年的筹备创作和拍摄,是杜琪峯和游乃海监制,许学文、欧文杰、黄伟杰三位年轻导演共同执导的三段式贼王往事。

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定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前,张子强、季炳雄、叶继欢三大贼王联手作案,隐隐透着人心躁动和失衡,就像电影里所呈现的,即使是风光无限做过无数大案的贼王也要学习潜规则,跑单帮,鞠躬哈腰,这也反映着1997前香港人对自身身份的迷惘,面对大陆权力的迷失,自有其政治隐喻,也因此获得不少拥趸。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段式结构,以出色的剪辑,最终自然交汇于一点,在风格和表达上,没有太多割裂的痕迹,是近年难得一见的有力度的港产片,也呼应着银河映像电影一贯的“宿命”主题,获得金马提名的青睐。

有趣的是,《树大招风》的年轻导演们谈到,他们在描写这三个贼王时,专注的不是一类人的形象,而是贼王个人,但当电影完成后,个人的形象和故事,似乎也间接反映出一类人的形象,是一座城,也是一个时代的“对号入座”。

《我不是潘金莲》:在这里读懂中国官场

《我不是潘金莲》抛开那些纷纷扰扰的花边,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无疑是大陆今年最具话题性的电影。影片虽然改编自冯小刚的老友刘震云的小说,但并非他最为人熟知且擅长的商业喜剧,而是通过范冰冰饰演的村妇李雪莲为了和丈夫假离婚变成真离异的事愤而打官司,又因为想纠正丈夫的一句“你是潘金莲”而一路上访告状的奇妙历程。

电影最有意思之处,在于李雪莲作为线索人物,串起了中国最暗流涌动又暧昧不明的灰色官场,用人情与司法的碰撞,衍生出一幅现实又令人会心一笑的荒诞画卷,所有的黑色幽默表现都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冯小刚更大胆以圆型构图作为全片七成以上的规格,时而搭配正方形的画面,直到最后一段才回归观众所熟悉的全比例画幅,视觉上挑战了观众的习惯,做了新的尝试,他也表示:“我把这部电影当作‘处女作’来拍,就像一名青年导演,是一个重新上路的过程。”

《八月》:当80后私人回忆遇见台湾新电影

《八月》与入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其他导演作品比较,张大磊的《八月》无论是叙事技巧还是电影语言,在其中都显得稚嫩,但影片又难得地保有一种朴实和纯真,它更像是一首散文诗,怅然若失地讲述一段私人的童年回忆,作为一部大陆80后年轻导演的作品,却意外地有着承袭自杨德昌、侯孝贤那种台湾新电影的气质,获得金马奖的提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八月》用黑白的影像回顾1990年代,透过小男孩小雷的眼光看到周遭的大人因为国有单位转型,而开始失去铁饭碗,生活产生变化,没有大悲大喜,不做过多干扰和评判。结尾一段颇具冲击力的彩色影像,是离家谋生的父亲和伙伴们来到了自然天地间,投入工作,这是导演张大磊对那一代父辈们的印象,“无论生活如何改变,他们都选择去面对。每个人心是热的,那应该是彩色的。”

电影的英文片名叫The Summer Is Gone,或许就像男孩小雷的一篇暑假作文,看起来他像这场时代洪流的旁观者,但他也不自觉地经历着自己的蜕变,这些成长后来总会成为我们人生中那些“无用”而诗意的浪漫主义,会想到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冬冬的假期》,甚至是杨德昌的《一一》等台湾电影。跟入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其他几部影片气质完全不同,很多人也好奇,《八月》会不会爆冷,成为本届金马奖的最大黑马?

侯孝贤弟子赵德胤能否续写前辈风光?钟孟宏的现实关怀、冯小刚的勇气与杜琪峯的不甘心

赵德胤侯孝贤弟子赵德胤:《再见瓦城》是最成熟的一次创作 赵德胤是谁?可能对很多大陆的观众来说,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即便是他的作品,此前的《翡翠之城》《挖玉石的人》《冰毒》等独立制作,也多在各大国际电影节现身,未走上过院线正式公映。

作为一位缅甸华侨,赵德胤的命运和电影路与台湾紧密相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整个命运是被翻转的”,他从缅甸乡下来到台湾读书,进入金马学院,师承李安、侯孝贤,间接或直接地享受到台湾社会资源,成为电影导演,曾以《冰毒》代表台湾电影冲击奥斯卡外语片,今年更以《再见瓦城》成为台湾年度杰出电影工作者。

《再见瓦城》被看作是赵德胤执导以来,最成熟的一次表现,同时,这部影片也是赵德胤目前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尽管加上营销费也只有3500万新台币(约700万人民币),但比起他曾经那些十几万台币的独立制作,已经是一部“豪华配置”。

当然,不仅是技术和规模上的升级,赵德胤也面对更复杂的场面、职业和素人演员的综合调度。同时也在直线叙事中做出“大胆”的省略,但影片足够的张力和联想,让观众可以去补齐故意省略的部分,这或许也是某种创作上的自信,金马执委会也觉得,赵德胤此次的进步程度令人兴奋。

但也有人认为,赵德胤找来偶像明星柯震东合作,是他的商业诉求,这似乎有些多虑,赵德胤告诉,《再见瓦城》原本就不是一部为了票房而去做的电影,“我准备了五年的剧本,经历了12稿的修正,期间对100多位劳工进行田野调查,这该得到多少票房?柯震东吴可熙付出一年的心血,又该得到多少票房呢?付出跟想要得到的,不会成比例。票房我希望它好,但是理智告诉我,《再见瓦城》不会像商业电影那样大放异彩。”

从独立制片一路走来的赵德胤明白,创作永远面临限制,因为毕竟创作一直在突破的限制下寻找自由,说故事的方法,会因此而改变,但是精神不会改变。他常常会提到两位老师李安和侯孝贤,在他眼里,他们代表着台湾电影的精神力,只要任何人有需要他们站台帮忙,他们会挺身而出,他们也一直在持续坚持做自己认定的电影方向,不会因为市场的不好而断绝了文化,“我有1万,或者1亿,我的电影核心,是不会变的。”

钟孟宏荣誉常客钟孟宏:《一路顺风》痛击现实也细腻关怀

钟孟宏2008年曾执导首部剧情长片《停车》即入围戛纳一种注目单元,2010年以《第四张画》获金马奖最佳导演,2013年《失魂》代表台湾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样颇为惹眼的履历也让他的新作甫一亮相便受到各方关注,很多台湾媒体也看好钟孟宏凭借入围本届金马8项提名的《一路顺风》拿下最佳导演大奖。

从以往作品来看,钟孟宏冷静、疏离、荒诞的笔触关注现实,有生猛的直击痛处的力道,也有细腻的人情关怀,据导演透露,这次《一路顺风》的剧本是他一气呵成5天完成,更挑战了类型混搭。

不少台湾导演都谈到,在台湾想要坚持和继续创作有多难,钟孟宏也不例外,他提到台湾本土电影所面临的资金不足,人才出走,以及好莱坞强敌,再加上观众被网络电视速食化,但作为生长的土地,他希望台湾电影人对这块文化土壤不要放弃,而他也是这其中继续台湾电影生命力的有力一员。

冯小刚杜琪峯名导寻求技术突破 曾国祥首度入围获鼓励

与台湾导演的创作难比起来,冯小刚和杜琪峯这两位不缺资本青睐的大导演,面对的更多是如何在创作中寻找到自我突破的出口。冯小刚以《我不是潘金莲》的画幅比例尝试,完成自己任性的夹带私货,同时以这样一个上访、告状、维稳的故事发展,荒诞之中有极强的现实指涉,勇气可嘉。

虽然杜琪峯此前曾获得过三次金马奖,但新片《三人行》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差强人意。对于近些年的杜琪峯来说,不难看出,已在警匪枪战题材里走过数十年的他,还在寻求自己新的可能性,杜琪峯自己也说:“拍了这么多年电影,似乎还没有拍到最满意的作品”。

他以《华丽上班族》挑战空间限制的歌舞片,《三人行》更将故事设定在一家医院的六小时内,警匪电影中常见的枪战戏都发生在这个闭幕空间里,调度之难可想而知,尤其是片中长达5分钟的慢镜枪战戏,更是让杜琪峯过了一把“真戏假做”的瘾,那场戏看似是升格镜头,其实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慢动作,再配合威亚和后期特效,做出类似快银在停滞的空间内快速移动的效果。

而作为新人导演的曾国祥,首度独立执导电影长片《七月与安生》,便获得金马提名,可见对其创作能力的肯定,他对自己并不熟悉的大陆80后青春小说的改编,对两位年轻女演员的精彩调教,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把握,让影片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向肯定。虽获得金马提名,但赢面不大,似乎更多是执委会对新导演的创作鼓励。

两个喜剧老将与一个争议青年许冠文、范伟、柯震东谁能笑到最后?

柯震东柯震东的“新生”:“有戏拍很开心,以前体会不到”

对于大陆媒体来说,呼声甚高的《再见瓦城》又因为它备受争议的男主角柯震东,而被“另眼相看”,因为柯震东凭借这部影片中的突破表现,入围了本届金马奖的影帝候选,在很多人看来,在经历了吸毒事件之后,柯震东有望以这部影片回归电影圈。

更令人惊讶的是,柯震东在片中饰演的缅甸劳工,竟然有吸食安非他命的戏里戏外互相映照的表演。 柯震东是如何坦然接受这样的戏份?风波过后的他经历了怎样的内心起伏,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特别专访柯震东,听听他自己怎么说此次的“新生”。

风波之后的停顿与反思“你未来想要干嘛?就想要这样帅帅的一辈子吗?”赵德胤在一次聊天中这样问柯震东,那时候,柯震东正处于“房东案”之后的演艺消沉期,代言停滞片约寥寥,在微博上更被网民“喊打喊杀”,吸毒的过往就像一个醒目的烙印一样,他隐约感觉到,自己可能很久都要背负着它。

柯震东变身缅甸劳工 《再见瓦城》的出现是一次机会,而这个机会其实在以前,很有可能会与柯震东擦肩而过,那时候的他,年少成名,万千宠爱于一身,嘴角一个笑容弧度都透着被惯坏的玩世不恭。在风波之后遇见《再见瓦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了柯震东的烦恼一个试探性的出口,取决于他有多想要继续走演员这条路。

导演赵德胤告诉,拍摄《再见瓦城》前,他向柯震东提出的要求是,空出一年的时间,不接其他戏,不带经纪人和助理,跟着他去缅甸山里种田去泰国工厂做工,要学缅甸云南话,还要风吹日晒变黑变脏,靠时间而不是技巧,真正变成一个偷渡劳工的模样。

他的演技天分和淳朴内心?

每天暴晒变黑 “我觉得他可以变成一个演员,而不是艺人”,赵德胤告诉,在朋友向他推荐柯震东出演《再见瓦城》后,他看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南方小羊牧场》等柯震东的所有电影。有经验的导演自然懂得分辨:“虽然角色难度属于本色出演,但很多线上演员也不一定做得到,他是有天分的。《小时代》的表演对他来说,不过是一次靠机灵反应的小聪明。”

更笃定他与柯震东此次合作的,是他在与柯震东聊天和相处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柯震东身上有一种跟《再见瓦城》里“阿国”一样淳朴的东西在。那些外界的“吸毒”纷扰,在赵德胤眼里反而没那么重要:“人是会改变的。”

之后的一切印证了他的判断,赵德胤记得,他带柯震东去自己的缅甸乡下居住两个半月体验生活,家里的小狗乱撞乱叫,孩子们嫌它吵闹常常踢它,柯震东耐心地给孩子们解释,狗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身上有虫,他还不忘从台湾带药到缅甸给小狗擦拭。甚至在种田体验中,柯震东会去挑选独居老人的家来帮忙种地,“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这个人是善良的,内心的状态是淳朴的。”

柯震东在《再见瓦城》里饰演的缅甸偷渡青年阿国正是这样一个淳朴的人,这点尤其体现在他的爱情观上,他纯真和神圣的爱情倾塌,他以一种激烈的玉石俱焚方式定格了自己的执念。

柯震东变身缅甸劳工在一年的过程中,柯震东为了成为“阿国”,跟着赵德胤回家乡居住,学习挖田翻土种地,讲缅甸云南话,去曼谷工厂做工,早上4点半起床,5点下班,连续两个月在工厂做劳工,半年多没有讲过普通话,每天上班路坐着皮卡车在曼谷38度的日头下暴晒,身上沾染的车间里的油的脏和油腻一直保持,现在回想起来,柯震东把它称之为一段苦闷乏味的生活,他告诉,“戏里面其实没有挖地种田的情节,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要拍,也看不到成就感”,但他很快发现,当你有了这种感觉,就更接近于角色里面的工人——麻木,无聊是他们每天都会发生的事。而那些看似无用的劳动,实际上磨掉了原本的城市感,综合起来就达到一个人物的状态。

柯震东真的要在戏里演“吸毒”?柯震东在《再见瓦城》里饰演的劳工阿国,有一场吸食安非他命的戏,很难想象,在经历了“房东案”的阴霾之后,柯震东会愿意去演出这场戏。赵德胤告诉,影片原剧本里就有这场戏,源于曼谷地下阶层的劳工为了赚钱,常会吸食药物,这些药物很便宜,却能让他们支持最长15天不用睡觉。当他把剧本投递给演员方面时,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情节符合环境与人物,一切合理。

柯震东能否凭借《再见瓦城》拿金马奖影帝呢? 把这个问题抛给柯震东本人,问他是否担心这场戏会被外界放大?他反倒自嘲:“我现在无论做什么,应该都会被联想到那件事情吧?”在他的理解里,“剧本不是刻意安排这场戏,一个演员应该把它做好”。

话题不可避免地,要落到那段风波前后的变化上,柯震东也坦言,在“风波”之后曾有过放弃电影或者再等等的打算,但因为还是很爱电影,所以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去改变自我,走进角色,“他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我就把这个机会做到最好,其他的事不是我一个演员可以改变的。”

如今看起来事情似乎有些翻篇了,网络上甚至出现了“柯震东即使吸毒,演技也甩那些小鲜肉18条街”,他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遭遇封杀,一切隐约在向积极的一面转化,不过,柯震东自己似乎还心有余悸,他告诉:“现在会觉得有工作,有戏来是很开心的事情,以前不会体会到这个东西。以前演戏对我来说除了热情之外,就是工作。现在会觉得这个东西是我的一种热爱,是想要为之付出的东西。”

他也承认,以前那种花花绿绿的生活,比较少思考以及像这样跟自己对话,在这些日子里,他常常问自己——接下来要怎么走?要坚持的事情是什么?现在比较多一点时间跟自己聊聊。“所以你问自己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我问他,“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我很愿意努力的。我现在能明白,很多时候运气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努力的话运气会像一道光一样”。

范伟范伟:“对影帝有了期待,我也灭不了这燃烧的小火焰”

入围了金马奖,别人一茬接着一茬的宣传,可想约上范伟,却没那么容易,即便他以梅峰导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精湛的表演,让老舍小说中丁务源这个段位很高的小人物立体起来,但要他出来接受采访,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有太多谨慎和顾虑。范伟对坦言,在此前的东京电影节上,受到大家的鼓励,他对奖项似乎有了期待,这次自然也不例外,但经历了东京的“铩羽而归”,他也看得开了:“得了是意外惊喜,不得吧,那是情理之中。有了期待,我也灭不了这燃烧的小火焰”,一个大写的耿直Boy!

戏里可风趣可圆滑 戏外宁可“藏起来”

范伟很客气。某些时候,他跟自己新片《不成问题的问题》中,那位八面玲珑让人如沐春风的丁务源很相似,微笑友善,夹杂着言语中已经形成一种独特节奏的幽默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叫以客气换客气”,换句话说,是“跟人有距离感,用审慎的态度来跟人相处。”

但真正的他却又不是这样,《不成问题的问题》中有个跟丁务源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叫尤大兴,执拗、天真,甚至有些死脑筋过头了,把身边的人得罪了个遍,范伟觉着,自己跟这个人才叫像。他打了个比方,“大家喜欢聊些有趣的,八卦的,我一张嘴全是正事儿,聊的都是戏和表演,吸引眼球的现在哪有正事儿?”比起宣传和解剖自己,范伟比较享受躲在角色后边儿的乐趣,那让他有安全感,同时这种距离感也固化着观众印象中的范伟:憨厚,有趣。太近了,他说:怵得慌。

段位高的角色不能外化式演 热爱文艺含蓄的电影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小说,以1940年代的重庆一间物产丰富却总是赔钱的农场为背景,上演了一场中国式人情关系和生态体系,极具现实意义和讽刺性。范伟在片中饰演一位八面玲珑的丁主任,在范伟的理解里,这个人物是油滑的,但绝对不能去演油滑,油滑是他的生存之道,而且他段位比较高,段位一高就比较复杂,就不会走那种低端浅薄的外化式表演,在他看来,把丁主任这个人物定位成这样,更容易让观众把人物往深了想,往复杂了想,塑造空间会更大。

范伟在片中饰演段位很高的丁主任虽说范伟喜剧演得多,但他自己却更喜欢文艺含蓄的电影,解读空间更丰富,比如,《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农场,在范伟的理解里,就是个小社会,在这个生态体系里,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逻辑来行事,看起来都没错,但是似乎又都有问题,这样的环境和人,有点像鸡生蛋和蛋生鸡,是人造就了农场这样的生态?还是生态造就了这些人?在他眼里,这就是这部戏的人物最微妙之处,也是能吸引到他参演的重要原因。

找民国氛围依靠纪录片 舞台化表演更连贯自由

演民国人物,导演梅峰给年轻演员们都布置了功课,唯独范伟,梅峰心里有数,他用不着。接《不成问题》的时候,范伟刚结束《大轰炸》的拍摄,对时代环境了然于胸,再加上看了一些影像资料纪录片,对年代感已经毫不陌生。但进入梅峰的民国世界又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带来一种舞台式的效果,范伟感觉,这种表演连贯性更强,发挥更自由,他还时常会灵机一动,用一些细微的肢体动作,来给丁主任这个人物增加一些丰富的可能性,也给观众留出想象空间,让人物更微妙,内心纵深感更强。

幽默的力道和分寸感 肢体语言很重要

范伟有个特别的本事儿,一句平淡无奇的话,搁别人嘴里就是寻常,搁他嘴里说出来,总有着特别的幽默感。他曾经也有过顾虑,观众这“一见你就乐”的条件反射,会不会造成他们一看到范伟就出戏?尤其是当年演文艺片《芳香之旅》时,这个顾虑最为强烈,后来事实证明,包括《看车人的七月》《南京南京》的唐先生,范伟一旦进入情境,观众是能接收到他的力道和分寸的。

范伟跟梅峰导演探讨角色这次演《不成问题》前,他也跟导演梅峰探讨过喜剧的分寸感,他原本以为梅峰会以特写镜头拍摄人物的情绪转变,后来发现整部戏全是长镜头固定机位的中景,他觉得,这样的镜位是看不到表情的,要丰富人物只能靠肢体,尤其是一场听说农场要换主任的消息,他通过一动一静的反差,精妙地呈现了这个人物当时内心的起伏,“没有夸张的表演,但观众会心一笑,这就是我想要的这部戏里的幽默感。”

喜剧脏了没法演 不爱上综艺节目因为“不知要说啥”

最近,范伟接了不少戏,刚刚上映完的《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以及未来将映的《不成问题的问题》还算在情理之中,但《绝世高手》的预告片中,看到他以艺妓造型亮相,跟仓田保昭搞笑对戏时,着实让人有些意外。他透露,在家时儿子老跟他说,“爸,您也偶尔拍些戏,服务一下我们这个年龄的观众呗”,他一琢磨,是这么个理。虽然《绝世高手》表现夸张,但范伟却并不反感,他的看法是:这个人物不管怎么疯,他有他的逻辑在,有依据有前史有根,否则不好意思演。他最忌讳的是:喜剧不能脏,风格夸张含蓄都行,但脏了,我就没法演。

生活中的范伟喜欢把自己“藏起来”

这几年,喜剧综艺节目也很红火,常有人请范伟去当评委,他却直截了当地答复人家——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也给自己总结:“我这个人啊,就是想的太多,性格打不开。”再者,他也习惯了一直以来角色所带来的安全感,一提起范伟,憨厚、幽默的形象跃然脑海,但他自认生活中的自己并没有那么有趣,甚至也坦言观众对自己的想象和期待,有时候也是一种心理负担,“看我演戏,观众能乐,觉得生动可爱,而生活中永远是直播,生活中的我是个很平常拘束的人,还是希望把自己生动精彩的一面给大家。”

许冠文发挥有限 梁家辉张学友不被看好

在很多台湾媒体的预判里,许冠文最有赢面拿下今年金马奖的影帝奖座,如果影片本身不拖后腿的话,以许冠文的表演实力来说,出彩自然是不在话下,但很遗憾,《一路顺风》却令他发挥空间有限,由于影片双线并行,刚对他所饰演的小人物有了更多认识,焦点就又跑偏去了其他地方。不过许冠文的表演跟他的竞争者《不成问题的问题》里范伟倒是有相似处,两个人都是喜剧好手,但这次都选择了以收的方式表现得克制,若论表演难度和完成度来说,范伟更胜一筹。

若在以往,梁家辉入围影帝,实力自然不容小觑,毕竟他有一座金马四座金像的战绩在手,不过,由于是以《寒战2》中饰演的警务处长李文彬一角入围,这与他上一次入围金马的《寒战》第一部是同一个角色,无论是表演难度的顺延,还是角色本身的丰富性,都难免会让评委有“审美疲劳”。

歌手中演技最好的歌神张学友,近些年已经把工作重心更偏向于自己的歌唱事业,甚至由于金马奖撞上了自己的巡回演唱会时间,而全程没有参与金马组委会的入围者采访拍摄,据称,金马奖颁奖典礼当晚,张学友也并不会出席。而他此次入围影帝候选的《暗色天堂》早前曾在香港和台湾公映,张学友在片中饰演被控性骚扰的牧师,与影后林嘉欣大飙演技,但被评价用力过猛,表演痕迹太重,此外,由于影片本身口碑欠佳,也相应地拖了“影帝”后腿,赢面显然不大。

周冬雨马思纯能否影后“双黄蛋”《七月与安生》由曾国祥执导,改编自安妮宝贝同名小说,探讨女生心境,把从小情同姐妹,长大后历经波折与辛酸,彼此间情谊有不同变化的两个女孩,拍得细腻抒情。马思纯所饰演的七月与周冬雨饰演的安生,两位女主角也是继《红玫瑰与白玫瑰》、《风声》后再度入围的金马双准影后。

即便是在周冬雨和马思纯两人之间,也引发了不小的“站队”之争,有台湾媒体觉得,周冬雨的表演畅快淋漓,对比得马思纯相形失色,但也有很多台湾媒体觉得,周冬雨的角色讨巧,表演是在剧本的支撑下完成的,演得好是情理之中。而马思纯在剧本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既爱又恨的隐忍的七月,内心戏了得。

就连导演曾国祥也加入了这次选择游戏,虽然他表示周冬雨和马思纯表现各有千秋,尤其是周冬雨在医院那场戏是精华所在,然而马思纯从前面的温火慢煮,到后面沸腾爆发也十分有力道。但他随后补充说,感觉还是周冬雨角色更抢戏,得奖希望浓厚。当然,关于影后“双黄蛋”的呼声也较为热烈,毕竟七月与安生本身就是一对互相映照互相拉扯互相需要的人物,是依靠一个好对手,才打出了一场好球,那么评委会不会买账呢?

范冰冰和吴可熙方言和造型双突破范冰冰一直被公认为“花瓶”,即便9年前,她就曾凭借《心中有鬼》斩获过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也曾是东京电影节影后,但在很多人眼里,范冰冰最好的作品,始终是她自己。也因此,《我不是潘金莲》中捍卫名节不惜一路打官司的村妇李雪莲才对范冰冰意义重大,毕竟,这是她在造型和语言方面的一次双向突破,细节到神态和动作上,范冰冰也提到过,毕竟生活方式不同,在诠释角色时,她也做了不少功课。范冰冰还自曝,曾以李雪莲的造型,涂着很厚的黑色粉底,在菜市场卖了一天的菜,却没人认出她来。

吴可熙作为赵德胤导演的“御用女主角”,一连在他的几部影片中饰演缅甸贫困地区的年轻女性,除了造型穿着土气十足,还讲一口云南腔,几乎感觉不到她是个从小到大都在都市生活,又会跳热舞的台北女生。此次主演《再见瓦城》也不例外,吴可熙被赵德胤带到缅甸乡间生活,洗去都市的繁华尘嚣,最开始连上厕所,面对臭气熏天的茅坑都不适应,到后来别说要扮土,晒黑与油腻也是每日的常态。

模特出身的许玮宁一直被当花瓶,此次挑战惊悚片《红衣小女孩》,一改大家印象展现演技,她在片中诠释现代都会男女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执念,歉疚,悔恨,电影透过红衣小女孩将外在的伪装层层拨开,让人们直视深埋内心的恐惧。许玮宁靠明显跃进的演技突破鬼片新格局,她也提到,在演出这部片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无法安心睡眠的紧张状态,进而在恐怖中展现出了不同的层次与技艺。

综艺咖纳豆受肯定 曾志伟呼声最高

纳豆再度合作导演钟孟宏,在《一路顺风》中一改过去综艺咖的搞笑形象,饰演一位底层浑噩小人物,其实纳豆早前在钟孟宏的《第四张画》那部探讨隔代教育与新住民议题的电影中,对于演出为生活挣扎,被现实压抑的草根人物已经相当纯熟,在台湾媒体看来,此次在《一路顺风》中更是大放异彩,能入围最佳男配角毫不意外。但他的表演与许冠文存在同样的现实障碍,被多线叙事削弱了焦点,导致空间有限,力度不足。

曾志伟卸下搞笑黑道大哥的既定形象,在《一念无明》中不拿酬劳接戏,展现作为父亲的煎熬与两难,一次意外,妻子身亡,儿子被视为弑母的精神疾病患者,独居多年的丈夫只有把儿子接过去住,重新挑起应负的责任。他的演技光芒四射,夺奖呼声极高。而继获得过第23届金马奖男配角奖之后,今年秦沛也凭借《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再度入围男配提名,不过并没有太多被看好。

其他入围最佳男配角的还有《六弄咖啡馆》的林柏宏和《老笠》林雪。林柏宏在《六弄》中不再演出拿手的文青好学生角色,而是重义气,开朗,调皮的大男孩,相较于男主角董子健的压抑,内敛,显得相当抢眼,也把片子的气氛活络起来。林雪饰演的尖酸刻薄的便利商店经理,戏份虽非最重,但始终有强大的存在感,林雪2000年凭借《枪火》入围金马男配,此次是他相隔16年后再度入围男配。

金燕玲回忆杀很有戏陆奕静有望“终结悲情”

在香港电影《一念无明》中金燕玲曾志伟分居多年的妻子,片中完全无对手戏,只有分别和儿子余文乐的互动场面,妻子怨恨嫁错人断送幸福,变得行动不便后,更对在美国成家、工作的小儿子年年不忘,反而对守在身旁照料的大儿子充满怨怼。金燕玲虽然都只在回忆片段出现,却令人印象极深,充满戏剧张力,她也曾获得过一次金马奖女配角奖,今年有机会再度得奖。

女配角入围的还有《楼下的房客》李杏,《一句顶一万句》刘蓓和《德布西森林》陆奕静。刘蓓演男主角的姐姐,虽曾有过往的阴影还是想要找到一个终身伴侣,有追爱的勇气又怕受伤,虽不外放却吸引观众目光。陆奕静和扮演女儿的桂纶镁前往各处深山拍摄,要克服天然的环境,情节透过母女间的对话,慢慢揭露女儿面临丧失丧子之痛的真相,陆奕静只能用眼神与表情传达内心的情感波动,有相当的难度。她之前曾5度入围金马皆空手而归,今年第6度参赛,各方都期待能终结悲情。

在大银幕上尚算新秀的李杏,挑战的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困难,《楼下的房客》中的陈小姐,有好几场激情床戏,无论裸露尺度或是动作大胆程度,皆非多数华人女星可以轻松胜任。李杏不但勇于牺牲,床戏之外也看得出诠释角色的用心。

《八月》导演张大磊会成为“今年的毕赣”?

张大磊导演的新人新作《八月》以舒缓的笔触,回顾1990年代的童年往事,以孩童的视角看待时代变迁,致敬父辈。影片不仅入围了最佳新导演还入围了最佳影片,这对于新人来说,是极大的鼓励,从某个层面来说,或许也算是某种双保险,即使失手最佳影片,张大磊还是极有希望凭借《八月》,像去年《路边野餐》的毕赣那样,拿下最佳新导演的殊荣,有趣的是,这两位新人导演虽然都来自中国大陆,但在电影美学呈现上都不约而同地有着台湾新电影的气质。

《树大招风》的三位新导演欧文杰、黄伟杰、许学文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关注,他们通过香港3大贼王各自在香港即将回归时如何规划新的作案方向,发展出每个人自己的一条主线,再由江湖传说3人将携手犯大案,把3条主线逐渐合而为一,娱乐性丰富,同时又维持港式警匪片一贯生猛有劲的优点。

程伟豪去年以《保全员之死》获得最佳创作短片,《红衣小女孩》改编1998年轰动全台灵异事件,以在山上迷惑人心智的“魔神仔”为主,融合惊悚,奇幻等元素打造台式恐怖片。

朱贤哲擅长拍纪录片,15年前以《养生主》夺得第38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白蚁》是他的首部剧情长片,以演员吴慷仁饰演的恋物癖男子偷窥女性内衣事件为导火线,关注恋物癖患者心理状态,并带领大众重新省思社会正义。

《一念无明》则是黄进获香港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资助开拍,电影由尖锐议题出发,毫不避讳凝视家庭黑暗面,揭露香港社会问题,香港演员曾志伟和余文乐饰演一对关系疏远的父子,探讨躁郁症患者及家属在社会中可能面对的种种问题。新人新作题材大胆,直面黑暗面,也有着独特的美学思考,无论获奖与否,都为断层的港台电影储备了人才。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