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马戏之王"

2018-02-07 08:38:43来源:时光网

P.T.巴纳姆是谁?他是“狼叔”

休·杰克曼的新片《马戏之王》里面,那个能唱会跳、帅到让人想舔屏、爱老婆疼孩子、懂营销会运作的“美国马戏团之父”。影片讲述的是他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将欢乐与勇气融入至表演中,将希望散播遍全世界的玩梦大师。作为马戏团老板,巴纳姆还极富远见地创造了马戏团中著名的三场马戏团的模式,从创造之日起至今,为无数的观众带来了惊心动魄,激发无数想象力的表演。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歌舞场景秒杀《爱乐之城》、原声OST听完后绕梁三日(我知道”This Is Me”获了奖,但我更喜欢”The Greatest Show”)、画面绚丽演员颜值逆天的精彩影片,我强烈建议,这个周末要去电影院中感受一下,因为真实生活中的巴纳姆本人,恐怕要对这部由他本人经历改编而来的影片说一句,“我们不一样”了。P.T.巴纳姆其人1810年7月5日,P.T.巴纳姆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伯特利小城里,没有人想到,这一天不仅多了一位巨蟹座,更诞生了一位未来的马戏之王。24岁搬到纽约后,巴纳姆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业推广人。从1841至1868年间,他开了一家“巴纳姆美国博物馆”(Barnum’s American Museum),其中包含了“斐济美人鱼”、“拇指将军汤姆”和其它种种奇怪展品,以“猎奇”为主。1871年,巴纳姆开始了壮观的巡演过程,最终形成了“玲玲兄弟与巴纳姆-贝利马戏团”(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在极其辉煌的职业生涯过后,巴纳姆因中风,于1891年4月7日死于康州的布里奇波特小镇。宣传画中的Heth,抱着不知道是不是刚砍完樱桃树的华盛顿崭露头角的推广人在成为“马戏之王”之前,巴纳姆干过好多行当,12岁时就开始向军人卖零食,是个天生的商人。除了开过小店、拍卖书籍(电影里面有卖《圣经》的镜头)、房地产投资,巴纳姆甚至还经营过乐透彩票的生意。1829年开始,巴纳姆开始发行一家叫做《自由先驱报》的周报,虽然因当地教会的长老不满意报纸言论,因诽谤罪坐过2个月的监狱,不过放出来之后,他就变成了当地的自由主义运动先驱。1834年,康州禁止了彩票业务,巴纳姆变卖了自己的店,搬去纽约,开始了传奇的后半生。1835年,距离林肯签署《解放宣言》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彼时的宾州和纽约州都已经废除了蓄奴制。不过巴纳姆钻了法律的漏洞,借了500美元,一共花了1000美元,租下了一名叫做Joice Heth的80岁黑人女奴,又瞎又瘫。当时,巴纳姆声称她曾经是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总统的保姆,这还不够,还说她当年已经161岁了,给出的长寿理由则是——因为非洲热,所以黑人能活。为了让Heth看上去更老一些,更接近“160岁”这个说法,巴纳姆还利用了她爱喝酒的特点,趁她喝多了,把她牙都拔了——这些都是他自己公开写出来的。尸体切开的示意图就不放了,怕被开除,放一张巴纳姆“怪咖秀”全家福吧这样一个奇观,恐怕是放到现在也会人潮汹涌去参观的,巴纳姆带着Heth在整个美国东北部展出,每周就能挣到1500美元,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波名望与财富。可怜的老太太“巡演”了一年就去世了,巴纳姆开始在人群中分发传单,“尸体解剖了解一下”。1836年2月,巴纳姆在纽约举办了一次Heth的最后一场秀——尸体解剖直播,1500位观众每人交了5毛钱来看Heth被切开的过程,巴纳姆还假装惊讶,“原来她不是160岁,只有80岁啊!”也是吃准了当年的那届观众不行吧。

巴纳姆美国博物馆1841年,巴纳姆买下了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地区的“Scudder美国博物馆”,改造为“巴纳姆美国博物馆”,重新开张。一开始没有很多人来看的时候,巴纳姆雇了个无业游民,说是干点儿“轻活儿”,给了他5块砖,其中1块放在博物馆门口,3块放在博物馆冲着大街的3个街角,一块手里抱着。这位搬砖的大哥就抱着砖,走到下一个街角,把手里的砖换成地上那一块儿,再前往下一个街角,直到走到博物馆门口,出示门票,走进去,再走出来。

“搬砖活动”手绘示意图我写的时候,都忍不住觉得这是在进行什么了不起的魔法仪式。就这么搬了半个多小时的砖吧,就有差不多500个人在马路边上看着了,就这气氛,拍电影都很难拍出来。

后来博物馆火到什么程度呢?每天有4000人次来参观!门票2毛5一张。除了一听名字就让人十分想看的“斐济美人鱼”(其实就是猴子脑袋缝到了鱼尾巴上,我说什么来着,观众真的不行)等诡异展品,巴纳姆旗下还有众多真伪性存疑的其它稀奇古怪玩意儿,包括从海外进口的各式珍稀动物,最终展品数量达到了让人咋舌的85万件。

不过影片中的一些展品,还是跟真实历史有所不同。比如说,片中的“大高个儿”是白人,巴纳姆还特意说他是爱尔兰人,然而历史上,这个巴纳姆最具吸引力的展品之一,可是不折不扣的黑人,而且是个女人——被称为“非洲女巨人”的Abomah女士,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身高2.36。

说到黑人,巴纳姆的展品中确实还不少。巴纳姆的种族歧视牌打得风生水起,连体黑人女双胞胎米莉和克里斯汀,患了白化病的黑人兄弟乔治和威利(他们在马戏团中被称为Eko和Iko)都是展品的一部分,他们都是在小时候被绑架的,多年以来,一直以“野人”的形象出展,头上还留着脏辫(片中作为没有台词的舞者出现)。

斐济“美人鱼”,来看这个的不就是自己晚上找噩梦做呢么

19世纪上半叶,巴纳姆的马戏团在不同的州之间巡演时,那些即使理论上来说已经自由了的黑人,也依然作为展品继续在为他所奴役。电影中,我们还看到了两个亚洲男孩——来自暹罗(泰国)的双胞胎兄弟,Chang和Eng。

1842年,巴纳姆遇到了时年4岁的查尔斯·舍伍德·斯特拉顿,身高63厘米,仅重6.8公斤,其实是巴纳姆他们家的远亲,并不是像电影中所演的那个22岁大男孩。巴纳姆灵敏地感觉到,这个点子以后可以变成大卖的意外之财,于是开始训练查尔斯唱歌跳舞,并以“拇指将军汤姆”的名号,把他介绍给公众。“拇指将军”太成功太受欢迎,巴纳姆开始带着他在欧洲巡演,他们甚至见到了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这一点倒是与电影中一致。

“拇指将军”汤姆与巴纳姆巴纳姆还挺爱写书的,1855年他写了自传《P.T.巴纳姆的一生,由本人所写》(The Life of P.T. Barnum, Written by Himself),书中提到,“我只要能办公共展览,我就能成功,我梦想这一天很久了。”

1865年,巴纳姆又写了一本名为《世上的骗术》(Humbugs of the World)的书,也许每个骗子心中都有个作家的梦吧。“大家都能理解的是”,书中写到。“所谓骗术,就是覆盖上闪闪发光的外套,可以突然抓住公众注意力的权宜之计,才能俘获他们的耳朵和眼睛。”巴纳姆也告诉观众,这样的做法完全是合乎情理的,“有些交易和职业,是只有臭名昭著的时候才有可能成功,”他声称只要顾客们觉得手中的门票物有所值,对谁造成了怎样的欺骗和伤害,都不是很重要。

来自暹罗(泰国)的连体婴可别看他自己爱骗人,巴纳姆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骗人,特别是“灵媒”这一块儿业务。在《世上的骗术》一书中,他还开了500美元的价码,谁要是能证明自己真的能和死后的“灵魂”沟通,这钱就归他了。

在一场1865年7月的大火中,巴纳姆美国博物馆被夷为平地(就是狼叔把扎克·埃夫隆公主抱救出的那场戏),他迅速在附近又开了一家博物馆,可不幸的是,这家博物馆也在1868年3月的大火中,又葬身于火海之中,用巴纳姆自己的思路套一下,可能是因为水象星座和火犯冲吧。由于许多人认为巴纳姆的展品是罪恶的,还是有很多人喜大普奔的,所以电影中的“抗议者”情节很有可能是真的。

现实中与影片里的巴纳姆美国博物馆

“地球最强秀”火灾过后,巴纳姆又开始写书了,分别是1869年的《挣扎与胜利》(Struggles and Triumphs)和1880年的《赚钱的艺术》(The Art of Money-Getting),标题就言简意赅,简单粗暴。巴纳姆自我营销特别会玩儿的一点就是写自传,甚至还允许其它出版商私印,卖更便宜的版本,就为了能让更多人读到。19世纪末,巴纳姆自传的印刷册数,在北美仅次于《旧约》。

终于从博物馆生意中退休(和灰心)后的1870年,巴纳姆60岁了,根本没有狼叔这么帅。他与2位马戏团所有人,丹·卡斯特罗和威廉.C.库珀一起抱团,创立了“P.T.巴纳姆的宏大移动博物馆、兽群、大篷车与赛马场”(P.T. Barnum's Grand Traveling Museum, Menagerie, Caravan, and Hippodrome,名字这么长的企业,生意都不会太差吧)。

“地球最强秀”与小飞象1874年,巴纳姆租下了纽约的一块儿椭圆形的体育馆,起名叫“大罗马竞技场”(Great Roman Hippodrome),没有屋顶,长130米,宽61米。这个地方也就是日后的“麦迪逊广场花园”所在地,不过它不是尼克斯的那个主场,两者间离着不到1英里。

1875年,巴纳姆成功地获得了这个移动马戏团的所有股权,此时的马戏团,已经被称为“地球最强秀”了!1881年,巴纳姆又拉拢来了两位同行,马戏团的经营人詹姆斯.A.贝利与詹姆斯.L.哈金森。第二年,他们引入了一个新的项目“小飞象”,这只3.5米高、6.5吨重的大象来自于伦敦的皇家动物学会。直到小飞象于1885年死去之前,就跟巴纳姆的其它许多展品一样,它在观众中间掀起了一波新的高潮。

13岁开始跟着巡演的4条腿女孩儿,太硬核了

1887年,日益衰老的巴纳姆同意不再掌控马戏团的每日经营权,马戏团被改名为“巴纳姆与贝利的地球最强秀”(Barnum & Bailey Greatest Show on Earth)。

“瑞典夜莺”珍妮·林德尽管巴纳姆最因出展奇人异事而出名,他最出名的投资,却是在19世纪50年代早期时,对瑞典歌手珍妮·林德的营销,让她在美国一举成名。听说珍妮的音乐会门票在欧洲卖得一抢而空,巴纳姆与这位“瑞典夜莺”签了合同,上面标注了在美国和加拿大的150场演出中,珍妮每场可以拿到1000美元。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当年马戏团的门票才5毛钱一张啊!

“瑞典夜莺”宣传画1850年9月1日,珍妮首次来到美国时乘坐的是“大西洋号”轮船,当天就有3万人围观来看她下船。巴纳姆手持鲜花迎接她,护送她坐上私人马车,警察把围观群众推开,一切都是当代摇滚明星的待遇。

而这趟9个月的巡回演出,也最终让巴纳姆挣到了超过50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2100万美元。(!!)除了演唱会门票,其它周边产品也都卖得风生水起,包括女式帽子、歌剧眼镜、纸娃娃、乐谱,甚至还有林德牌的嚼烟。

真实的珍妮·林德 比影片中的丽贝卡·弗格森素净很多

别说是在休叔这一次的电影《马戏之王》中,就算是1980年代同名的百老汇音乐剧,也喜欢把巴纳姆和珍妮之间打造成“禁断之恋”。一个男人到底是应该选择稳定富有的清教徒老婆,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欧洲女歌星呢?这就好像我们小时候总会发愁是该上北大还是上清华一样,真的想太多了。这种三角恋情虽然听上去很让人有八卦的欲望,却完全是假的!

珍妮出生的时候是私生女,父母在她14岁时才结婚。虽然童年凄惨,但架不住天赋异禀,9岁就入学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学习“声乐有几种唱法”。很快,青春期的珍妮就已经成为了声名在外的专业的歌手,天使一般的嗓音和对于慈善事业的喜好,迷住了不少人,还和门德尔松联系紧密(已婚的门德尔松给她写过求爱信,还威胁不跟他好就自杀)。1849年,29岁的她从欧洲歌剧圈中“退役”时,最后一场演出,维多利亚女王真的去了。

影片中珍妮这段是歌手Loren Allred所唱,感受一下巴纳姆和珍妮是怎么联系上的?虽然巴纳姆在纽约的“美国博物馆”日进斗金,但真的名声不怎么样。为了获得普罗大众的尊重,他把当时“退役”了的珍妮招到美国来,除了给钱,还可以cover她的开销和音乐助理。不仅如此,巴纳姆给珍妮的薪资不是按月、按周、按场次给,而是一次性先付清!这样史无前例的offer,任谁也会动心。

这是一场不让上保险的赌局,巴纳姆需要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全变卖或者押上,才能凑够付给珍妮的钱。有句话说得特别好,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算是问题。给珍妮付薪水根本就不是最冒险的,在珍妮来到美国之前,虽然她在欧洲已经挺红的了,但巴纳姆压根就从来没有听过她唱歌!而美国观众可能是看动物看多了,大部分人都以为“瑞典夜莺”真的就是只鸟……

巴纳姆只有6个月的时间,让美国观众真正认识珍妮,心甘情愿地来买票。在报纸上买通稿,举办唱歌比赛,拍卖演唱会门票……作为营销界的莎士比亚,巴纳姆做足了这些公共手段之后,珍妮在1850年9月11日的第一场演出,轰动了整个纽约。关于这场演唱会的评价,《纽约论坛报》言简意赅:“珍妮·林德的首场演唱会结束,一切疑点都可以终结了,她是我们所听过的最棒的歌手。”

因其对瑞典的贡献,珍妮被印在了瑞典克朗的纸币上

不过,历史上的珍妮,并不是《马戏之王》中丽贝卡·弗格森烈焰红唇的尤物模样。真正的珍妮喜欢穿白色裙子,不是那种实时穿着紧身胸衣的时尚咖,灰褐色的头发也只会简单地梳起来、编一下。她只凭着自己纯净的金嗓子,就可以唱哭一个成年人,更由于自己不是矫揉造作的妖艳贱货,一边巡演一边给当地慈善机构捐钱,美国人简直迷她迷得不要不要的。这期间,珍妮和巴纳姆都忙着挣钱,根本没有心思,也没有兴趣把工作和私生活混为一谈。

珍妮本人毫不在意地承认,她并不靠脸吃饭,甚至告诉大家她的鼻子“像土豆一样”,更是对于男人们的追求无动于衷。甚至当年在欧洲,对于舒曼和安徒生(对就是《安徒生童话》的那位安徒生)这样的神级追求者,也都保持着距离,一心扑在音乐和慈善上面,还希望可以在斯德哥尔摩建一组女子音乐学院,简直是圣母本人了。你想想这个形象,和电影里,主动拉有妇之夫的手、靠在人家肩膀上的画风,是不是一下就不搭了。

外国人眼中的我们——安徒生童话《夜莺》插画

而被拒绝的安徒生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这位巨巨暗地里也是个名媛,还把买卖不成交情在的珍妮写进了自己的童话《夜莺》中?还记得故事讲的什么么?作为安徒生童话中唯一一个背景设置在中国的故事,里面的皇帝特别喜欢听夜莺唱歌,但垂危之时,日本皇帝送来的人造夜莺救不了皇帝,朴素的棕色真夜莺才救得了中国人。

给了安徒生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的珍妮,后来又被写进了《白雪皇后》中——化身为冷若冰霜、心中装满碎冰的冰雪女王。这个故事的牛逼之处在于,100多年之后,它被迪士尼改编成了《冰雪奇缘》,全球赚了12个多亿的美元,害不害怕。

(关于安徒生和奇人奇事我还能再写一万字,等有朝一日他的传记电影上映的吧。希望可以由小雀斑来出演。)

巴纳姆与妻子Charity:现实vs电影

关于珍妮到访巴纳姆位于布里奇波特的家乡这段经历,也是有些奇葩。出于某种无法解释的原因,巴纳姆在家养了一头奶牛作为宠物,经常会在他办公室窗户下面的草坪上走来走去。通常会有仆人把草坪上其它人和动物轰走,只给宠物牛留着,所以因为不认识珍妮,这个仆人也把她轰走了。被自己得到的粗暴待遇所震惊到的珍妮问他,“你知不知道我是谁?”这个仆人耿直地回答,“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肯定不是P.T.巴纳姆的奶牛。”这也就是欧洲人修养好,换我早就打起来了。

巴纳姆听见外面有动静之后,往外探着脑袋只看见了奶牛,没看见珍妮,于是问“她是不是想要挤奶啊?”是可忍孰不可忍,珍妮气疯了,冲到巴纳姆面前大吼,“我不想挤奶,但我想回英国,今天就回!”

巴纳姆(中)正在向客户拍卖珍妮的音乐会门票

珍妮那边被单方面当成了宠物牛,巴纳姆这厢也对这段电影中暧昧到要挤出水来的“恋情”毫无兴趣,甚至还会觉得是浪费时间。他完全信任自己的老婆Charity来打理家中的一切,时不时写几封安慰人的信哄一哄。和片中米歇尔·威廉姆斯那个轻松愉快、心满意足版的Charity不太一样,真实的巴纳姆夫人可是承受起了生活中的重担,也可以理解,毕竟她嫁给的是工作停不下来的永动机,一嫁就是44年,还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抚养了3个女儿,第四个女儿患着不明原因的慢性病,最终死亡的时候,也都是Charity一手打理的。

满满当当地表演了9个月、93场演唱会,走过美国东海岸、古巴、美国南部和加拿大之后,珍妮终于无法再忍受巴纳姆,友好地提前结束了合同。在巡演中挣到的35万美元,她几乎全部捐给了瑞典来建学校。后来她又回来继续巡演,这一次自己打理,但热度已经明显大不如前了。没有巴纳姆在身边操心帮着删报纸上的黑评论,珍妮明显无力回天,甚至她1852年再嫁的这样的大新闻,都无法引起群众们吃瓜的热情了。

珍妮的首场美国演唱会,用“座无虚席”来形容毫不夸张

家乡的推动者除了马戏团和博物馆生意,巴纳姆也想把自己的“第二故乡”,康州的布里奇波特打造成大都市。1850年之后,他曾试图想把杰罗姆钟表公司引入布里奇波特,失败后巴纳姆一度破产。不过通过公共演讲(这也能赚着钱),和“拇指将军汤姆”的更多巡演,巴纳姆慢慢恢复了原先的经济状况,证明了聪明人真的不会穷太久。他的博物馆中增加了全国的第一家水族馆,还扩张了蜡像间。

1848年巴纳姆的家,真的像电影中一样,宛如宫殿

在1865年左右(这是重要的一年,他的博物馆被火烧成废墟,还出了书),巴纳姆开始竞选康州立法机构中的职位,竞选成功之后,他对待黑人的态度突然开始掉头。据记载,巴纳姆突然开始对镇压黑人表达了同情与悔恨,毕竟南北战争刚刚结束,而且支持蓄奴的南方还输了是不是。

在有一次竞选国会议员(后来失败了)的过程中,他甚至“承认”了他当年拥有黑奴的那一段儿黑历史,“我做得更多,我鞭打了我的黑奴,我自己才该被鞭打一千次。不过我当年还是个民主党——一个不可描述的民主党,骨子里就是有着南方精神的北方人嘛”。前面没说的是,他当了30年的民主党党员,然而1854年,他加入了彼时刚刚成立的共和党,和林肯一起反对奴隶制,童叟无欺。

现在矗立在布里奇波特的巴纳姆铜像

1873年11月,Chairty去世,巴纳姆第二年又娶了一名叫做Nancy Fish的女子。1875年,他当选上了布里奇波特市的市长,除了兴修水利,给大街小巷都装上了煤气灯,还建立了与酒精和卖淫方面的法律。1878年,帮助建立了布里奇波特医院之后,巴纳姆成为了首位院长。

死亡与遗产1890年之后,因中风一病不起的巴纳姆一直留在布里奇波特的家中。1891年4月7日,“马戏之王”与世长辞,到死都是生意人,据传,他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询问前一天晚上马戏的门票收入如何。

“失落的博物馆”线上开张(最左的“美人鱼”是不是超亲切!)

1907年,巴纳姆-贝利秀被对手玲玲兄弟收购,1919年组成“玲玲兄弟与巴纳姆-贝利马戏团”。

这些年来,巴纳姆一直以一位杰出的营销奇才——营销界的莎士比亚,与改变了19世纪商业娱乐性质的男人,被后人所熟知,而这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成功的马戏团事业。不过,巴纳姆并不是影片中那种为了“怪胎”和“为社会所不容的弃儿”奋战的斗士,更不是充满包容的真善美化身。关于他的评价,也许无法非黑即白,有些人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他靠着剥削黑奴、残疾人和“畸形人”,跪着挣了黑心钱,尽管巴纳姆后期的政治观点是反对蓄奴。

2017年5月,“玲玲兄弟与巴纳姆-贝利马戏团”完成了最后一场秀

同样,巴纳姆也为自己对布里奇波特城所做出的慈善贡献与投资,为人所记住,他的生平与带给普罗大众的一部分稀奇珍品,都藏在巴纳姆博物馆中。

2000年,巴纳姆曾经的美国博物馆作为“失落的博物馆”(Lost Museum)在线上重新开张,去年5月,“玲玲兄弟与巴纳姆-贝利马戏团”完成了他们的最后一场表演,巴纳姆一个多世纪的心血,终于以电影《马戏之王》的形式,走上大银幕,这个中差异,则由各位看官自己来品味吧。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