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片

2014-08-04 08:10:10来源:时光网

早些年,西方人是这样评价《西游记》的:一个和尚,和他的仆人(沙僧),带着一只“宠物猴”和一只“宠物猪”,去探险,那个仆人话很少,但很能干;那个“宠物猴”对白色的骷髅很感兴趣,总是用一根棍子敲打它能遇到的所有骷髅;而“宠物猪”的饭量非常大,最喜欢吃西瓜,有一次它一口气吃了四人份的西瓜……最后他们到了印度,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经文,然后兴高采烈的回到中国。

中国人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是完全不能理解我们文化中的写意和浪漫,虽然他们一直自诩很懂浪漫,但真相是中国故事能够被世界完全读懂,的确非常不易,至少比中国人理解《钢铁侠》、《蝙蝠侠》那样超级英雄的故事困难得多。

《霸王别姬》海报《霸王别姬》海报“外国人喜欢的华语类型片”,其实能够探讨的层面并不丰富,无论是记者走访的一些外国人还是参阅的外国电影论坛上,中国电影始终是个“小众概念”,多数人表示,并没有看过中国电影或者只看过一两部,即使在通晓跨文化的一些驻华大使眼中,“中国电影”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根据调查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电影还停留在过去的10年甚至20年前,《霸王别姬》、《活着》、《卧虎藏龙》、《英雄》仍是他们心中“华语电影”的代表。

在世界电影的先锋地带法国同样如此,巴黎电影资料馆馆长曾在2年前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电影在法国受欢迎的程度似乎不如以前,这大概同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等人目前很少出产优秀的作品以及中国未涌现出有才华和实力的新导演有关,因此法国影院华语电影的放映数量也在减少。”

然而,这并不不让人感觉意外。在目前全球电影市场中,美国电影占据了92%以上,欧洲电影占了约6%,剩下的2%左右留给非欧非美的影片。中国同印度、日本等国家争夺这一份额,而且在西方观众眼里,非英语片之外的影片都叫做“外语片”。

在仅有的2%中,如果外国人把华语电影定义为“功夫片”或者“张艺谋”的话,就像是把法国电影都归为“爱情片”一样可笑,对于电影人也一样悲哀。那么,外国人到底对于华语片的认知有多少?他们最偏爱哪一类型的华语片?华语电影在繁荣的国内市场面前,是否真的还有必要赢得世界观众的认可。本专题试图用数据、调查和深度观察揭开华语片在海外的现象和未来的可能性。

外国人看中国片的全历史外国人看中国片的全历史

部分华语片海外版海报部分华语片海外版海报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票房和潜力的代名词,而后者的吸引力远不及前者。2013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217.69亿元,其中国产片127.67亿元,力压进口片。然而,45部海外销售的国产影片总收入仅有14.14亿元。相比之下,美国电影《钢铁侠3》和《环太平洋》两部影片在中国一地的票房就达14.4953亿元,国内创造票房奇迹的《泰囧》在北美票房不超过10万美元,最卖座的《一代宗师》也只有660万美元。

2014年上半年票房达137.43亿元,《分手大师》国内票房超6.58亿元,在北美上映四周累计票房也仅为128.3万元,不到国内票房的千分之二。自2010年达到中国海外销售35亿元左右的顶峰后,每年以50%的速度递减。从中折射的现象是在国内取得相当成绩的商业片导演不那么迫切地追求国际化;在海外取得成功的中国电影往往又依托于欧洲电影节,而并不是国内票房。但外国观众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电影,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崇外”以及香港电影走进好莱坞不无关系。

——“第五代导演”的海外获奖诉求

1988年2月23日,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这一场景至今作为经典镜头仍留在人们心中。在这之前,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有两种经典符号,一种是“长辫子”、“瓜皮帽”;一种则是安东尼奥尼《中国》里文革前后的“中国人”,处处散发着政治的狂热。与之同期的《霸王别姬》、《活着》、《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类有个人风格、人文思考的影片让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确有了一定地位,美国一些大学甚至开辟了“中国电影”这一课程。

这个时期关于中国电影的话题也非常有趣,其中一位叫Paul Bailey的英国大学文学系教授观察道:“陈凯歌已经拍过好莱坞电影了——虽然不是特别好。但张艺谋主要还是在亚洲发展,他的电影风格都差不多。我猜张艺谋和陈凯歌一直在竞争?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是一部关于秦始皇的电影,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也是。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很有意思。”而同一时期的《蓝风筝》也曾被日本电影资料馆馆长冈岛特别提及,这部由田壮壮指导的电影曾问鼎过东京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只可惜在国内遭到禁映。

——香港电影的影响力和李安的“三部曲”

就在张艺谋、陈凯歌成为那个时期中国电影代表的同时,香港导演吴宇森、王家卫成为了另一种势力。昆汀·塔伦蒂诺当年看到《喋血双雄》非常激动,这部影片至今也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约翰尼·德普的最爱,他们表示过如果吴宇森能重拍这部电影找他们当男主角,他们可以不收片酬, 大导演马丁·西科塞斯对吴宇森的《喋血双雄》表示过佩服得五体投地,《喋血双雄》在美国录象带出租排行榜第一,《这个杀手不太冷》都有受到《喋血双雄》的影响。

《喜宴》《喜宴》上世纪90年代整整10年,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是文艺片在海外创造不菲票房典范。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经典印象“穿旗袍的女人”正是从他的电影中得来的。而同时期台湾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也是西方观众非常喜欢的东方影片,他通过电影这面镜子让西方看到了神秘的东方。这三部电影至今还停留在北美华语文艺片排行榜前几位。

附:华语艺术片北美票房排行榜排名影片导演票房(单位:万美元)1.饮食男女李安7292.喜宴李安6933.霸王别姬陈凯歌5224.花样年华王家卫2745.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2606.活着张艺谋2167.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2148.菊豆张艺谋1989.秋菊打官司张艺谋18910.2046王家卫14411.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12812.洗澡张杨11613.和你在一起陈凯歌11514.荆轲刺秦王陈凯歌114

——那些志在海外的“第六代导演”

《洗澡》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洗澡》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贾樟柯的电影恐怕是所有接受采访外国人提到最多的。一位意大利学者曾经提到:“贾樟柯关于中国城市文化的展现令他印象深刻,特别是一部关于上海20年前的电影,他探讨了这一代中国民众都在想什么,而且剧本非常深刻。”

10前,贾樟柯刚恢复“地上导演”的资格,导演的《世界》1200万元投资全是通过海外市场收回的,2013年在戛纳斩获最佳剧本奖的《天注定》依旧依靠海外市场。2004年陆川执导的《可可西里》1000万投资中,有一半也是靠着海外观众的买单。

更早时候,张扬导演的《洗澡》也是内冷外热的典型,这部影片60%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洗澡》是张扬继《爱情麻辣汤》后第二部作品,影片中鹿特丹国际影展、圣塞瓦斯蒂安影展、西雅图国际影展、塞萨洛尼基影展和多伦多国际影展夺奖。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多部作品包括《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日照重庆》也是国内票房一般,海外反响不错。今年他再凭《闯入者》闯入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很多外国观众将再从他的影片中了解了现实中国。

——中国式大片“俘获”好莱坞在美国一个亚洲论坛网站Asian Fanatics上(http://asianfanatics.net/),外国网友提到最多的三部电影是《英雄》、《十面埋伏》、《卧虎藏龙》。这三部华语商业大片诞生在2000年之后,都在北美取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绩。在西方人眼中,《卧虎藏龙》不仅和武术有关,而是在人性的刻画上很有深度,很独一无二,是西方所没有的,而且非常艺术——这是西方人欣赏的。

——“近3年,无关文化隔阂,华语片亮点少”

2014,《北京爱情故事》《西游·降魔篇》等多部华语热卖大片登陆北美市场,其中《北京爱情故事》获得了264.8万元票房,周星驰最新作《西游·降魔篇》票房仅为11.13万人民币。近几年在中国大卖的电影,在美国市场屡屡败北:《泰囧》票房5.7万美元,成龙自导自演的《十二生肖》9.4万美元,《画皮2》不到10万美元,《狄仁杰之通天帝国》46万美元,即使请到好莱坞大牌明星加盟的《一九四二》和《金陵十三钗》,也分别只收到31万美元。最近三年在北美上映的华语片中,除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取得660万美元的成绩外,其余影片的票房均未突破三百万元,更多的影片直接遭遇“一日游”尴尬处境。

附:华语商业片北美、海外票房排行榜

排名影片美国票房美国上映影院数全球票房1卧虎藏龙128,078,8722027213,525,7362英雄53,710,0192175177,394,4323红番区32,392,04717944霍元甲24,633,730181067,001,4895功夫17,108,5912503100,914,4456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16,270,60014697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15,318,863134421,890,8458反击王11,438,33722039十面埋伏11,050,094118992,863,94510雷霆一击10,319,915180011双龙会8,359,717113112一代宗师6,594,95980464,076,73613满城尽带黄金甲6,566,773123467,657,66014五行战士6,524,6202101

外国人看中国片之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解析“外国人喜欢的中国类型片”

与《金陵十三钗》、《1942》相比,外国观众大多更喜欢《一代宗师》。根据2013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报告显示,外国观众最喜欢的中国类型片依次是动作片、功夫片、历史/战争片和喜剧片。

“功夫片是中国独特的成熟类型片,具有中国特色的制作体系和技术体系,所以最受外国观众欢迎。”项目课题组组长、资深电影学家黄会林教授表示。调查显示,外国观众虽然最喜欢功夫片,但是对功夫片的评价却只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原因,报告分析认为,近年来功夫片、动作片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趋势。表面上看是情节过于复杂、缺乏条理,如《鸿门宴》、《血滴子》、《富春山居图》等,根本原因还是电影传达的厚黑学较多,缺乏对人生、对社会的正面关照和引导。2013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项目是由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持的、有关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调研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连续举办三届。2013年度调研在全球范围内回收1436份有效问卷,涉及99个国家和地区、近40种母语的外国观众。调查得出的部分结论如下: 武侠片仍是辨识度最高的中国类型片武侠片仍是辨识度最高的中国类型片——最具知名度的华人演员依然是3位功夫明星:成龙、李小龙、李连杰。最具知名度的导演是张艺谋。范冰冰和章子怡则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国际女星。——外国观众对中国类型片给出的平均分是5.7分(总分是9分),总体评价中等。得分最高的是功夫片和动作片,得到6.8分。得分最低的恐怖片、音乐片未超过5分。——59%外国观众表示没有看过或者很少看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却普遍表现出对中国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兴趣。这说明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在创作和传播上还需要改进。——2013年英语区观众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最多。韩语区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是评价较低。法语区观众对中国了解程度最低,但兴趣最浓厚。——因为功夫片,英语区观众最想到中国旅游,法语区观众最想学中国功夫,韩语区观众最想了解中国文化。各国人更好哪一口?

各国人更好哪一口?

美国——功夫片首选,对喜剧丝毫无感关键词:功夫 动作 大片点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在世界上可是领先的,包括《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七十二家房客》、《马路天使》这样一些电影,当时可是代表了世界的高水准。香港胡金铨拍的一些武侠片在国外比较受关注,香港电影对中国内地电影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如果美国人喜欢谁,他们就想要看全套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高高挂》“张国荣的电影不是看得懂看不懂的问题,你完全听不懂还是会觉得很好看。张国荣的电影从人的表情、人的衣服到人的动作都非常有艺术感,包括张艺谋的电影,虽然听不懂中文,还是喜欢看里面的故事。张艺谋的影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色彩。当年他就是学摄影的出身,所以他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英雄》、《十面埋伏》,色彩感都非常强。”“像李连杰主演的电影《英雄》,很多人听不懂还是喜欢看,因为他们像看一个艺术展览一样,看影片的颜色,很美的画面,宏大的背景,很多人说只要用眼睛看就行了。”“这是部关于屠杀的电影,但却真实。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倪妮的组合看上去太美了,我真的为这部电影感到开心。这部电影没有把日本人描写的太坏,片中有个日本角色(应该是渡部笃郎)是富有同情心且文明的,我想日本观众应该可以接受这部电影。绝对是我心中的第一名。片中那些角色的牺牲,令人肝肠寸断。这部电影结合了喜剧,战争,浪漫……”(以上言论部分摘自IMDb)美国八大华语片(非武侠和动作)DVD租赁排行榜排名片名发行年代导演1《谁说我不在乎》2001黄建新2《叶问》2008叶伟信3《回家过年》1999张元4《夏日暖洋洋》1992宁瀛5《小武》1997贾樟柯6《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张艺谋7《色戒》2007李安8《扁担·姑娘》1998王小帅

美国十大华语动作片DVD租赁排行榜

排名片名发行年代导演1《喋血双雄》1989吴宇森2《白发魔女传》1993于仁泰3《龙虎风云》1987林岭东4《辣手神探》1992吴宇森6《顺流逆流》2000徐克7《英雄本色》1986吴宇森8《侠盗高飞》1993林岭东9《我是一个贼》1995敖志君10《十面埋伏》2004张艺谋德国——现实题材影片以及纪录片关键词:纪录、真实点评:由于德国的电影观众文化素养比较高,他们对于历史片和纪录影片的认可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一位德国导演拍摄的以1985年为背景的纪录片《中国艺术日常生活》,在德国上座率非常高。而他们通过故事片了解中国则是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但这些并不能完全反映当今中国真正翻天地覆都变化。法国——反映城市文化的艺术片关键词:文艺、浪漫、性点评:生性浪漫的法国人基于他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质,中国的艺术影片当之不愧的成为他们的首选。贾樟柯是采访中被提到最多的导演名字。吴天明的《变脸》在法国放映时盛况空前。法国观众一般都喜欢中国在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一些获奖影片,陈凯歌、张艺谋和王家卫拍摄的艺术片水平和质量非常高,在法国也很有市场。法国的观众更喜欢情感真实的影片,他们不希望在影片中看到几乎与西方融合在一起的分不清到底是上海还是纽约的镜头,他们对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本土化的影片认可程度很高。人们希望通过导演的眼睛来了解中国,但是对于美国人喜欢的武打片却感觉一般。2014年柏林电影节上勇夺金银熊双奖的华语片《白日焰火》最近在法国上映也非常受欢迎,在法国上映第一周发行80-100张银幕,实现了除动作电影外华语电影的最大发行量,赶超之前《花样年华》78张屏和《天注定》68张屏的成绩。该片在法国上映第一周票房排名居第七位,紧跟《沉睡魔咒》、《明日边缘》等好莱坞大片,在第二周又多增加了20多银幕数。日本——温情的、反映家庭关系的影片关键词:家庭、父子点评:NHK中日联络部负责人李珍女士曾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称,电影《那人那山那狗》、电视剧《大地之子》都是在日本引起轰动的中国电影和剧集。“日本观众对于东方的家庭关系、尤其是父子关系特别在意,因此反映这种情节的影视剧通常能引起共鸣。”这同小津的《东京物语》和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两部松竹映画作品,有着冥冥中相似的味道。 《那人那山那狗》《那人那山那狗》日本中国电影研究者、日本电影笔会会员森川和代评论道:“日中建交之后,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中电影界交流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可以说凡中国在国内外获奖的影片,无一不在日本放映。《早春二月》《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芙蓉镇》《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鸦片战争》和电视连续剧等……据不完全统计,光是故事影片就有200多部,使人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影片对历史的反思是那样深沉,那样的真挚,让日本观众懂得经过‘文革’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崭新的历史境界。”而姜文的《鬼子来了》也曾在日本引起注意,这缘起于《军舰进行曲》。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也运用了这首曲子,即使很难将两部作品联系起来,但姜文还是仔细研究了小津的作品,这让日本人对姜文的这部作品另眼看待。当然了,在日本成龙主演的动作片一直有着很高的上座率,而有日本投资的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上下集在日本更是拿到超过6亿人民币的成绩。韩国——香港电影的影响深远关键词:香港电影点评:上世纪80至90年代初期,正值中国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香港向韩国输出了众多优秀电影,其中以功夫片居多,在韩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电影热”,极大刺激了同一时期尚未起飞的韩国电影市场。周润发、张国荣、成龙、刘德华等一大批香港知名演员由此在韩国家喻户晓,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韩国一代人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他们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英国亲历中国电影

在英国亲历中国电影英国人对中国影像的了解程度,似乎远不如中国观众对英国作品的热情。从电影、电视剧到纪录片,在我留英期间能到的中国同类作品非常有限。

一提到中国电影,英国朋友谈论最多的就是Bruce Lee(李小龙)和Jackie Chan(成龙)主演的功夫片,还兴致勃勃地问我,“中国人是不是人人都会功夫?”他们觉得中国都能飞檐走壁,就像人人都会骑自行车一样。那时,我也只看过李小龙先生的《猛龙过江》(Way of the Dragon),我猜也许是精湛的搏击术让人倾倒,或是故事本身契合了人们惩恶扬善的观影心理。因为对功夫片的喜爱,平日貌似拘谨的英国人还会主动和中国留学生打招呼呢!《色戒》曾在英国上映2008年夏天,我和同学到德比郡Derbyshire乡间游玩,傍晚在等待返城汽车时,一位中年英国男子忽然停下来,问我们是否愿搭他的车回城里,正当我们犹豫时,他露出笑容说:“别担心,我李小龙先生的影迷,上车吧!”。还有一次有趣的经历,在伦敦Great Portland Street附近的一家照相馆陪同学拍标准照,准备到中国大使馆办理护照延期。拍照前,表情严肃的摄影师等待我的大块头男同学坐端正了,猜他说了句什么?“Are you ready Mr. Kung Fu?”,我想他一定觉得我那体格壮壮的同学有几分像《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里的阿宝吧,才称人家“功夫先生”。而除了功夫片,在英国能接触到的中国电影少之又少。在HMV音像店里,我就不记得有哪些中国影片的DVD售卖。我曾读书的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图书馆里,收藏了近千部世界各国各种流派的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可是找遍了中国影片,仿佛也只见过《活着》(To Live)和《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2007年到2010年间,李安导演的《色,戒》(Lust, Caution)、胡玫导演的《孔子》(Confucius)、陆川的《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And Death)分别在英国公映。当然上座率可想而知。我问自己,英国人能真正懂得我们的先哲、了解中华民族那段沉痛的历史吗?2010年,英国《卫报》一篇署名Xan Brooks的文章对电影《孔子》有过简短的评论,“中国的圣贤,周游列国,施展治国谋略与政治智慧”,说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史诗巨片,充满迷雾笼罩的山峦和数字技术制作的战争场面”,但“人物间必恭必敬的礼仪”让作者很难看懂。 《青红》《青红》也许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局限,阻碍了英国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我的朋友Matthew看了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的王小帅执导的《青红》(Shanghai Dreams),拧着眉毛问我,为什么青红父母一定让她回上海,为什么她不能留下来和自己爱的男孩一起生活?我说回上海意味着她可以远离偏远的山区,上海是繁华的都市,是她父母的故乡。Matthew不懂,他不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那段历史背景,不知道在那个年代上海和偏远的贵州之间的差距,他无没法理解一对恋人被分开的悲剧。同样,《集结号》Assembly,Matthew也没看懂,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问我军队为什么打仗?各自代表什么力量?我说你不了解中国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那段历史,难怪你没看明白。他说学校教的多是欧洲历史和美洲历史,主要以欧洲为主,中国历史几乎就没学过。Matthew还聊起过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知道那一个关于清朝公主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至于清朝是哪个朝代,他也弄不清楚。早年报纸上的阮玲玉记得一位英国影评人说,他们对中国电影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来自于关于中国的新闻,中国的美食,或者美丽的中国女演员。对他们来说,中国电影是个难猜的谜题。而一些电影学者将《小城之春》和同时期的英国电影相比,探讨不同社会下人们如何处理“爱情与责任”的矛盾;他们拿阮玲玉和同时代的好莱坞女星相比,分析她自杀的原因……比起我们耳熟能详的英国电影,英国人对中国作品的熟知程度是不是相差甚远?我们的中学生恐怕都能说出一连串英国文豪和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的名字。在英国生活期间,几乎没见过任何英国朋友看中国电视剧,是根本就没见过。这和近年在中国热播的英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神探夏洛克》Sherlock,《神秘博士》Dr. Who形成强烈的反差。更没见英国人看中国的《熊出没》和《大耳朵图图》,反而英国的动画片《巴布工程师》(Bob the Builder)、《小羊肖恩》(Shaun the Sheep)、《查理和劳拉》(Charlie and Lola),通过科学、艺术与社交在启蒙中国小朋友的认知。

《在英国亲历中国电影》作者介绍:刘燕(纪录片从业人员),2006年-2010年,就读英国莱斯特大学,后在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London学习纪录片制作。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