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1 09:13:46来源:时光网
艾迪·爱德华兹的故事催生电影《飞鹰艾迪》
对多数体育迷来说,“飞鹰艾迪”是个陌生的名号。作为一位高台滑雪运动员,艾迪·爱德华兹没有赢得过任何大赛的奖牌,没有打破过任何世界纪录。然而在1988年的卡尔加里冬奥会上,“可爱的失败者”爱德华兹摇身一变化作“飞鹰艾迪”,成了全世界眼中的奥运英雄。二十八年后,这段令时任奥运组委会“无比难堪”的往事被拍成电影
《飞鹰艾迪》。制片人马修·沃恩在《飞鹰艾迪》开拍前曾经给艾迪打过预防针,告诉他“要做好心理准备,电影里可能只有10%的内容来自你的真实故事”。看完成片之后,艾迪笑了:“这里面大约有40%都是真的发生过”。
“飞鹰”艾迪·爱德华兹的真实人生其实远比影片中呈现的形象更具有传奇色彩。他为奥运梦走上了一段极致疯狂的旅途,让看过电影的观众觉得难以想象。而他一夜腾飞之后的别样生活,充斥着荣耀光环也不乏辛酸和坎坷,令人唏嘘却又忍不住再为他鼓掌欢呼。那么就让我们补上这位“非常规”奥运英雄另外60%的故事,见证艾迪真正的飞翔之旅。
冲奥之旅比剧本更疯狂——打工赚路费、睡精神病院、翻垃圾果腹20来岁的艾迪·爱德华兹电影里的艾迪可以带上家里的资助、开着露营车穿越欧洲,在欧洲集训场被好心酒馆老板娘收留,偶遇退役滑雪天才结为师徒。然而现实中艾迪的冲奥之路要比这凄惨的多。高山滑雪出身的艾迪·爱德华兹曾四度被英国奥运队拒之门外。随后,高山滑雪高昂的缆车运送费与赞助商的缺席又让艾迪的追梦之旅再受打击。于是他决定曲线救国,改换开销更小的跳台滑雪作为冲奥项目。为了满足奥运会竞赛资格,22岁的艾迪借来妈妈的雪佛兰奔赴高手如云的欧洲训练营。身无分文的他在旅途中一度只能睡在车里,从垃圾堆里寻找食物果腹。开始欧洲巡回赛之后,艾迪需要通过兼职打工来维持生计与日常训练。在此期间,他做过保姆、剪草工、侍者、厨师等各种活计。为了节省住宿费,他曾在芬兰训练营附近的一家精神病院住过几个月,那儿的管理员是艾迪的熟人,愿意以1英镑每晚的友情价收留他过夜。为了梦想可以多拼?作为跳台滑雪的初学者,摔伤对艾迪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在一次训练中,艾迪的下巴摔骨折了,由于负担不起医疗费用,他只能自己动手用枕头护住脸来矫正定型。从高山滑雪到跳台滑雪的转变并不容易,电影中休·杰克曼扮演的教练角色纯属杜撰。艾迪在冬奥会之前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性训练。既然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艾迪的训练内容可以更加灵活随意。他频频跑去训练营的其他队伍那里“蹭课”,从芬兰队、日本队、加拿大队的教练那里偷师。“吃百家饭”的学习效果也造就了他颇具独创精神的跳跃与落地姿势。
从“半瞎蠢才”到“飞鹰艾迪”——众人笑他千百遍,他待奥运如初恋1988艾迪来到卡尔加里冬奥会获得冬季奥运会参赛资格之后,艾迪满腔热血来到了卡尔加里,却碰上了更多的打击。穷困潦倒的他根本没有像样的比赛装备可以穿,最后其他队伍看不下去了,意大利队支援了艾迪一个新头盔,澳大利亚队给了他一套旧装备。这身借来的行头并不合身。本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艾迪套了6双袜子来确保靴子不会半途脱脚,由于头盔太大,机智的他只能用绳子把头盔栓在脖子上。一次试跳的时候,这根固定头盔的绳子在腾空之后断裂飞了出去,比艾迪落地的距离要远得多。事后艾迪曾调侃说:“我大概是史上唯一能被自己装备跳出成绩超越的家伙。”这种乐观无畏的姿态正是艾迪化作“飞鹰”的源动力。排除装备的因素,艾迪还要时刻面对另一个影响发挥的定时炸弹——眼镜。重度远视的他必须在滑雪护目镜里上带自己那副酒瓶底,“起飞” 离开台面之后,他的眼镜片不时会布满水雾,完全看不清自己正往哪个方向“飞”。当时有人如此点评:别的运动员是飞出跳台,艾迪却像死鹦鹉似的被扔到半空。各种各样的外号纷至沓来——“低速艾迪”、“疯子艾迪”、“摇晃的艾迪”、“滑雪板上的糊涂侦探”、“可恶的雪人” 、“半瞎蠢材”、“可爱的失败者”……古怪的样貌、花样百出的落地姿势还有回回垫底的成绩,不达标的运动员艾迪却在卡尔加里变得小有名气,报道冬奥会的媒体也开始追逐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奥运闯入者。在卡尔加里,艾迪成了媒体的宠儿随着观众与媒体对艾迪的兴趣与日剧增,他在赛事组委会眼中的“罪行”也变得更重,最终角逐90米跳台的希望也更加渺茫。时任跳台滑雪项目的主席Torjborn Yggeseth直接找到英国奥委会,要求他们禁止艾迪出战90米跳台,理由是“赛时的天气不适合他这样的菜鸟”。幸好这一次英国奥委会站在了艾迪身边,声称“经过缜密的分析,我们觉得艾迪能够搞定90米台”。于是戴摇晃的头盔、踩着肥大的滑雪靴,艾迪·爱德华兹来到卡尔加里冬奥会的90米跳台上,伴随全场观众高呼着自己的名字,完成了经典一跳,“飞鹰”就此腾空。
“跳台滑雪界的乔治·克鲁尼”——代言、出歌、上真人秀艾迪自称"跳台滑雪界的乔治·克鲁尼"卡尔加里冬奥会结束之后,艾迪尽享一夜成名的种种福利:参加今夜秀、去商场剪彩、为航班代言、签约滑雪装备品牌、推出带有“飞鹰艾迪”logo的周边产品……“我就像跳台滑雪界的乔治·克鲁尼,其他选手都一本正经看上去紧张兮兮的,可我就很放松,成天乐呵呵的。那时候有很多女粉丝排队想跟我在一起。”,艾迪对自己的“飞鹰”生涯非常满意。娱乐化的“出道”方式也帮助艾迪往流行明星的方向迈出一大步。冬奥会结束不久,他推出了个人单曲“Fly Eddie Fly”,词曲均出自猫王名曲“Viva Las Vegas”的创作人之手。芬兰音乐人埃尔文·古德曼也受到艾迪的启发,基于他的故事创出歌曲“Mun Nimeni On Eetu”(我叫艾迪)。谁知在随后的巡演上,古德曼突发疾病去世,于是应邀出席演出的艾迪临阵磨枪,现学现卖芬兰语,代替古德曼唱完了这首歌。Mun Nimeni On Eetu单曲封面随着飞鹰的名气越来越响,1988年至1989年期间,艾迪的出场费也从2500英镑很快涨到了每小时1万英镑。某次英国德文郡旅游局出资请他参加推广活动,条件是需要在现场打扮成雄鹰的样子。谁料活动当天服装道具突然出了问题,这位心宽的奥运明星竟然同意穿上小鸡的道具将活动继续下去。这般拼命兑现自己的商业价值,艾迪的目的只有一个:为自己冲击下一届冬奥会提供财力支持。
禁锢的飞鹰——积蓄被骗光,冲奥屡战屡败
1992年,艾迪冲奥失败,随即又迎来另一场严重打击——此前积累的百万英镑商业收入由于投资管理漏洞,被经纪人尽数骗走。在熬过了一场经历漫长的官司之后,艾迪仅获得10万英镑赔偿。
好在这点挫折压不倒“飞鹰艾迪”,很快他便重整旗鼓再次战斗起来,并在随后几年辗转参加了多次欧洲巡回赛,只可惜他跳出的成绩从未追赶上冬奥会赛会组织设定的标准。1988年的飞翔最终定格成艾迪·爱德华兹唯一的奥运瞬间。
着陆的飞鹰拾起家传手艺——水泥匠着陆之后的“飞鹰艾迪”回到了老家格罗切斯特郡,子承父业成为一位水泥匠。只是偶尔的还会出现在一些推广滑雪的活动上。艾迪的面容也比年轻的时候改变很多,他给下巴做了整形,不再是“地包天”;还动过一次眼部手术,彻底摆脱眼镜的麻烦。2013年,艾迪参加了英国体育真人秀节目《水花四溅》,这位从不在意输赢的奥运传奇一路过关斩将拿下冠军。
冬奥会或许可以将艾迪·爱德华兹拒之门外,却无法让“飞鹰艾迪”享受奥运的乐趣减少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