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布局颠覆善恶的垂钓者

2016-08-11 07:40:09来源:时光网

“有没看过的,但没有只看一遍的”,对于罗泓轸的电影,这个形容十分贴切。罗泓轸就好像《哭声》中的垂钓者一样,投下鱼饵,只等着观众愿者上钩。而一句“绝对不要被迷惑”的劝告也好像咒语一般,吸引着无数的影迷跌入他精心布局的“圈套”。

韩国导演罗泓轸出道8年执导三部电影。2008年凭借处女座《追击者》获得当年韩国电影大钟奖和百想艺术大赏的最佳新人导演奖;2011年凭借《黄海》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2016年凭借《哭声》入围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展映单元。在如今已极度商业化、类型化的韩国影坛,罗泓轸的电影在众多千篇一律的商业大片中显得十分出挑。而在韩国,像他一样仍能坚守作者姿态的电影创作者也已经不多了。罗泓轸的电影是黑暗的、令人绝望的。他不否认将自己的三部作品看做“探究恶之根源”的三部曲。《追击者》将镜头对准连环杀人犯和做色情生意的前警察,讲述了一场发生在两个"坏人"之间的故事。《黄海》则聚焦为寻找妻子接受延边黑帮的杀人雇佣前往韩国,却意外成为被追杀目标的朝鲜族男人金久南与命运的对抗和挣扎。新作《哭声》通过怪力乱神的刻画逼问善与恶,神与人类存在的意义。他的电影都有着精巧的布局,引人入胜,更能引发人们的思索和多种解读,当然也会存在争议。在7月中旬举办的西宁FIRST影展上,罗泓轸受邀担任青年训练营的导师,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罗泓轸拒绝了几乎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一心只扑在了教学上。记者多次联系某位学员,了解罗泓轸导演的行踪,学员的回答都是“上课中”。这位学员透露时间已经很紧了,因为进度太慢。罗老师的“暴脾气”一度在课堂上发作。而就在训练营课程结束的当天晚上,记者终于在欢迎晚宴上逮到了罗泓轸导演。在他与学员们谈笑风生的间隙,聊起了他和他的电影。对于为什么总是聚焦犯罪,他解释自己是个很胆小的的人,对周围不好的信息十分敏感。而谈到《哭声》,他强调自己的作品中都没有绝对的善恶,至于一些观众的差评,他也坦然的接受,并强调自己决不会迎合观众的口味。

▌故事灵感源自身边"我很胆小,看不了太可怕的电影"

罗泓轸导演凭借处女座《追击者》在2008年一鸣惊人许多看过罗泓轸电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他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才会拍出如此黑暗的电影?"

其实罗泓轸导演并非许多观众眼中的"怪物",他只是对生活和人性,有着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观察。从《追击者》《黄海》和《哭声》的灵感来源不难看出这一点。

拍摄出道作《追击者》的想法源自一次深夜偶然看到一位女子步行在无人的街道,当时他突发奇想:如果这个女人此时突然消失,并且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和目击者,那么他是否还能被找到呢?;在《追击者》临近开机的时候,他在饭馆看到一个十多岁的阿拉伯男孩身穿肮脏的工作服,吃着盖饭,这个形象便成为了《黄海》的开端;《哭声》则是源于至亲意外去世后,对人类承受不公命运的不解。

罗泓轸坦言自己的性格有些胆小,对于骇人的新闻十分敏感,"不好的社会事件被新闻放大,我就很容易从中得到灵感。"他还表示"自己在不是片场的地方都是吊儿郎当的,很愤青也很胆小。看不了太可怕的电影。"以至于身边的人总是好奇"那么胆小的家伙究竟是怎么拍出那样的电影的呀?"

他说自己第一次看科恩兄弟的电影《老无所依》时,害怕到用脚踹前边的椅子,甚至抱住旁边座位不认识的陌生人尖叫。真的很难想象一个电影语言如此狠毒的导演会是一个"胆小鬼"。

面对世人对他本人的好奇和误解,罗泓轸辩解道:"我真的是很开朗欢乐的一个人,我也喜欢追求美好的,善良的事物。只是不知不觉间一直在做黑暗的电影。其实我也觉得很辛苦,很想解脱出来,但并不容易。结束一部电影之后,虽然下定决心不再做这种类型的电影,但这方面的故事总是能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我的注意。"

▌剧本里有电影所有的东西罗泓轸导演现身西宁FIRST影展

"拿剧本给演员好像嫁女儿"与大多数的韩国电影导演一样,罗泓轸的电影剧本都是自己创作的,《哭声》光剧本写作就耗费了三年时间。导演透露他在拍摄《追击者》和《黄海》时,对受害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在长时间取材和阅读专业资料的同时,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犯罪的诱因想了很多,受害人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经历不幸?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答案后,他转而寻求宗教人士的帮助。

因为电影中涉及基督教和韩国、尼泊尔的土俗信仰,罗泓轸甚至到庙里住了两个月深入了解韩国的土俗信仰。而剧本最难的还是最后三十分钟的故事,用了7个月的时间才写出来。"怎么写都不满意,就那样等待了几个月的事件,一直在找感觉,在取材的两三年时间里,我不停的去听去看,等待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受到。"

如此耗费心力创作的剧本,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在拍摄的时候进行改动的。罗泓轸强调自己在片场对于剧本有十足的信赖。"当演员或者工作人员给出好的意见时,我会表示感谢,但绝对不会抛弃剧本,我可能会拍摄两个版本。"

在西宁FIRST影展上,训练营导师罗泓轸为学员们留的课题是写一个五分钟的无台词剧本,在他审过之后拍摄出来。对此,罗泓轸幽默地表示,这并不是因为自己听不懂中文,而是希望学员尝试如何用画面和情感与观众交流,即使只是抽象的画面,也要将导演想法准确地传达出来,而这些都最终归根于剧本,剧本里有电影所有的东西,剧本是核心。"

可能有些玩笑,但罗泓轸还是很认真表示每次将剧本拿给演员的时候,都怀着"嫁女儿的心态"。"我为创作这个角色,花了太多心思,演员在看它的时候,我内心是百感交集的。对方接演了,这个角色就成了他的人了。"

罗泓轸导演坦言在执导《哭声》之后开始相信一切神灵

▌从加害者和被害者的角度思考"所有犯罪都是在耶稣脚下发生的"

有人评价《追击者》《黄海》和《哭声》是罗泓轸导演探究恶之根源的三部曲。对此导演本人并不否认。

三部影片都牵涉"犯罪"和"杀人":《追击者》是连环杀人,《黄海》是雇佣杀人,而《哭声》则是以人命案为表象的各种神秘死亡。在罗泓轸导演眼中,《追击者》《黄海》这两部前作都将镜头集中于某一个事件,主要讲述了加害者的遭遇,被害者在电影中虽然存在,但却只在加害者实施犯罪的过程和心理状况下出现。而对于被害者为什么一定要受到伤害,并没有展现,而《哭声》正是罗泓轸将镜头转向受害者的作品,这次他要站在被害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对于影片中大量的血腥、暴力场面,罗泓轸导演解释道:"被害者为什么会成为被害者,没有理由就不可能存在,但这个问题现实无法解答,它牵涉到人是什么,创造人的神是什么这些疑问。神是善的吗?是实际存在的吗?那之后自然就想到了恶的问题,就必然出现大量对于恶的展现,这并非我喜欢去展现这些。"

罗泓轸从小生长于基督教家庭,他的宗教信仰也影响到了他的创作,宗教隐喻不时出现。他在宣传《追击者》的时候曾经说过"所有的犯罪都是在耶稣脚下发生的",影片中池英民(河正宇扮演)家中挂着十字架和耶稣画像,以及首尔夜晚闪烁着的不计其数的红色十字架正传递了这种隐喻。直接引用了路加福音的《哭声》,也有大量的不同宗教元素登场。当记者问及他的宗教信仰时,他回到道:"我应该说我信基督教,但因为拍摄《哭声》,我开始相信所有的神灵了,这部电影不相信神是没法完成的。"

▌颠覆传统的善恶标准"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善与恶"

《黄海》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在罗泓轸导演的电影中,从不会出现绝对的正义与邪恶。好人和坏人很难简单区分:《追击者》中对池英民紧追不放的前任警察钟浩(金允石扮演)现在经营着色情生意;《黄海》中久南(河正宇扮演)为钱杀人,却在行动失败后背上杀人罪名成为被追捕的对象,他看上去委屈可怜,但也决不是单纯的受害者;《哭声》中的好与坏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根本无从判断。

对于自己这种独特的执导方式,罗泓轸解释道:"我觉得世界上没有100%的善和恶,我要思考的则是二者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他们各自的百分比是多少。但仔细观察过后,对于原本认为很极致的恶,也能够稍稍有所理解了,这时纯度很高的恶,也开始弱化。这种视角可能有些奇怪,但我的剧本都是由此开始的。"

其实罗泓轸的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样擅长颠覆传统善恶的科恩兄弟。而事实上,罗泓轸确实是科恩兄弟的迷弟一枚。"科恩兄弟是架构故事的大师,《米勒的十字路口》(1990)令人难忘,《老无所依》对我来说是圣经一样的电影,现在我拍电影之前都要重看一遍,每次看的感觉都不太一样。"

而除了科恩兄弟,罗泓轸还喜欢迈克尔·曼、昆汀·塔伦蒂诺。他认为迈克尔·曼的《局内人》是随时都会拿来重看的导演教科书。而对于后者,他最喜欢的是昆汀在作为编剧活动时的作品《真实罗曼史》(1993)。"特别是丹尼斯·霍伯和克里斯托弗·沃肯之间的对话,绝对经典。"罗泓轸导演兴奋的强调。

▌坚持自我决不迎合观众"通过电影,我想证明我为什么要活着"

罗泓轸在《哭声》片场为日本演员国村隼说戏无论是一鸣惊人确立犯罪惊悚标杆的《追击者》、格局庞大时看时新的《黄海》、还是研磨六年怪力乱神的《哭声》,罗泓轸的每一部新作所展现出的都是韩国电影前所未见的。

罗泓轸坦言在构思《哭声》的时候,他不想像《追击者》和《黄海》那样通过直接的暴力制造惊悚感,想在惊悚类型片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变化,尝试创造一种全新的类型。他表示:"这次在与构思和叙事无关的美术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我想进行一些改变和变通,创造一种变种的类型电影。"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也绝不重复自己,是他一直都在坚持的。

但这种创新的执着,在如今已经高度产业化的韩国电影市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罗泓轸导演很无奈的谈到了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对于拍电影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方向产生怀疑。拍电影这件事,于我这个人而言,是非常辛苦的,非常非常辛苦。我想坚持我自己并不容易。我每当说到这些都会有些悲伤。如今的韩国电影产业的情况,和我刚刚开始做电影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同了。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真的很苦恼。怎样做才能在商业层面上不被淘汰,不被忘记?我为什么要拍这样不够商业的电影呢?我身边真的有很多诱惑,各种剧本找到我,每当那种时候我都很矛盾。但是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哭声》。即使是现在,我也总在问我自己,这条路是不是对的。"

其实在坚持自我的罗泓轸导演眼里,最难把握的还是观众。"世界上最难的就是观众,太难了,很难。"罗泓轸用了很重的语气强调这件事情。他不想一味的去迎合观众,但又担心被市场所淘汰。即便是这样一个仅凭三部电影就得到世界认可的导演,也常常处于这种焦虑当中。然而让罗泓轸导演改变自己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我不能去做特别容易的事情。我如果时刻想着去迎合观众的口味,那一定会出现大问题。都说现在是观众时代,那就是时代来选择我,我不能去配合这个时代。我只将我觉得有意思的拍成电影,观众喜欢我就选择我,不喜欢的话就算了。毕竟在身后才被后世接受和认可的艺术家太多了。"

谈及做导演的动力,罗泓轸导演的一段话,更解释了他的坚持。"小时候不懂事就随随便便长大了,20多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找不到理由,我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出生的。这是为什么?我想我要制造我活着的理由。而电影就成为了我一定要存在的理由。通过电影,我想证明我为什么要活着。那时记录下这个想法的纸条,我到现在都还经常带在身上。"

▌罗氏惊悚为什么好看?罗泓轸将科恩兄弟视作"架构故事"的大师,而他在这方面也做的十分出色。观众总会不知不觉的跌入由他精心布局的情节圈套中,不会做一丝挣扎的咬住他投下的饵。这也是我们喜欢看罗泓轸电影的原因。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比《追击者》(2008)、《黄海》(2010)和《哭声》(2016)三部作品,一窥罗泓轸导演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教科书般的情节架构“你是4885吧”这一幕令人心跳加速

电影中的故事,由两类事件组成。一类是银幕上"呈现出的事件",另一类则是"推论出的事件"。可能这么说有些夸张,但拍电影其实就是将这些事件整合的过程。罗宏镇导演最擅长的也正在于此。

惊悚类型片《追击者》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拥有教科书一般的情节架构。在高潮到来前一点点的将信息不断抛给观众,这中间再加入适量的动作元素。《黄海》相比《追击者》情节密度减小,紧迫感稍显缓和,但却代之以颇具"史诗"感的庞大架构。由四个章节构成的影片,拥有多条故事线,在延边、首尔等多地展开。

《哭声》的世界观和《追击者》有些相似。《追击者》以城市夜景开篇,以城市夜景结束。第一场戏是池英民(河正宇 饰)在街上和应召女郎见面并一起回家。马上要成为牺牲者的应召女郎,对自己的命运并不知情。电影的结尾钟浩(金允石 饰)在死去的金美珍的女儿恩智的病房里望向窗外,雨夜中的首尔甚至让人联想到了哥谭市。杀人狂魔横行的这个城市,不知道谁会成为下一个被害者,这里与《哭声》中的谷城一样,已经成为了一个失去因果定律的恐怖世界,而杀人魔池英民就是那个不清楚接下来谁会咬饵的垂钓者。

从多个角色制造出多条故事线这一点来看,《哭声》又和《黄海》相似。但相比《黄海》的完整叙事,在谷城这种限定空间内展开故事的《哭声》简直可以用千疮百孔来形容。影片抛弃了基本的因果关系,还加入了多种主题和隐喻,相比《黄海》依托于剧情构筑的悬疑,《哭声》的惊悚更多来自于出人意料。更重要的一点是,《哭声》中,需要被"推论出的事件"太多了。

而这个推论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罗导演为观众提供的信息并"不友好",这也是观众看完电影感到凌乱的原因。虽然希望通过线索找出犯人,但现有的线索根本站不住脚,推论在不断的被推翻。当然观众所体会到的无助,也恰恰展现出了人类面对未知的弱小。

暴露犯人的新玩法《黄海》中绵正鹤与金泰源之间的一场血腥厮杀究竟是为了什么?罗泓轸将这个悬疑一直进行到底

《追击者》《黄海》《哭声》全部属于犯罪电影,但有意思的是,罗泓轸的电影都会事先告知犯人是谁。《追击者》最先登场的人物就是杀人魔池英民。《黄海》的开篇,绵正鹤就雇佣久南杀人。《哭声》中的犯人则是伴随着不同案件的发生而曝光。观众都是在知道犯人是谁的状态下观影,这种玩法并不是谁都能玩转的。

没有了其它犯罪惊悚片那样"寻找凶手"的过程,罗宏镇犯罪惊悚片的情节就显得十分与众不同,然而罗导在他的三部作品中也都设置了不同的"玩法"。《追击者》要解答关于"WHO"的问题,讲述"如何抓住池英民"和"落入虎口的金美珍要如何逃脱"的故事。

《黄海》则要解答关于"WHAT"的问题,延边的九南为了寻妻接受绵正鹤的雇佣偷渡来首尔杀人,他将金胜贤(郭道元 饰)杀害后要将死者的拇指带给绵正鹤,但是金胜贤意外被别人杀害,而久南却背上了杀人罪名,而究竟有是什么引发绵正鹤和之后登场的金泰源(赵正河 饰)之间的一场血腥厮杀?

《哭声》很明显要解答的是关于"WHY"的问题。朴兴国、朴春裴、权明洙、吴成福以及小女儿孝珍,他们为什么会杀人?

多线交织推进剧情《哭声》中日光做法这场戏的交叉剪辑十分震撼

罗泓轸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多线叙事,同时展现两条以上的故事线。《追击者》中,钟浩虽然曾经是个警察,但现在却成了社会闲散人员,是处于公权力和违法两极之间的人物。但某天为自己办事的美珍没有回来。从那时开始,有两条故事线同时展开。《黄海》则更为复杂了。组成电影的四个章节(出租车司机、杀人者、朝鲜族、黄海)分别以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中心,五六条故事线交织推进。在这样的故事架构中,主线和副线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观剧视角的不同就会产生变化。

《哭声》也同样如此。表现上看会以钟九追查不断发生的杀人事件为中心故事线,这也是一般犯罪电影的一般公式。但《哭声》中官方称是毒蘑菇引起的杀人事件,但钟九怀疑和日本人有关,结果找到日本人家中大闹一场。随后神秘女子无名登场,又出现了另一条故事线。而当钟九的女儿孝珍出现了怪病,钟九的母亲又请来了巫师日光。至此,《哭声》的情节完全朝着其他多个方向展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哭声》和分章节讲述的《黄海》也有些相似。

《哭声》中有两次经典的交叉剪辑,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多线叙事。第一次是日光在钟九家中做法的同时,日本人也在自己家中做法。钟九不忍女儿受罪打断了日光的法事,随后"中咒"后晕倒的日本人突然苏醒过来,表面上日光在给日本人下咒,而此时出现在门外注视着日本人的无名,又将刚刚理清的人物关系打乱。无名为什么出现?她又做了什么?撂倒日本人的究竟是日光还是无名?日光下咒的对象究竟是日本人还是孝珍?

目前罗泓轸导演还没有透露他的下一部作品计划,对于影迷来说,这一定又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虽然我们已经在期待被他投下的鱼饵再次迷惑。

▌彩蛋:《完美的红鲷料理》

罗泓轸短片展新人时期痛苦与不安《完美的红鲷料理》剧照在西宁FIRST影展上,罗泓轸导演给青年训练营的学员们留的课题是写一个5分钟长的无台词剧本并拍成短片,这可能与罗导演新人时期的经历有关。2005年罗导演曾经凭借一部时长八分多钟的短片《完美的红鲷料理》获得Mise-en-scene短片电影节的最优秀作品奖。这部同样没有一句台词的短片电影,集黑色幽默、悬疑惊悚于一身,令罗泓轸导演初露锋芒。短片开篇就展现出一丝诡异。貌似是生意太差了,厨师在工作间竟昏昏大睡。这时一只女人的手从窗口伸了进来,摇响了点餐铃,递进了菜单,厨师打开菜单,上面只写着一行字“完美的红鲷料理”。按照正常逻辑,厨师本应该行动起来,但画面切换,厨师却坐在桌前,像个学生一样奋笔疾书起来……原来他在进行各种配料的比例演算,以及红鲷的结构分析。在普通厨师眼中,要靠感觉和手艺来完成的工作,在我们的故事主人公这里并不受用。他开始像做试验一样,用科学仪器埋头做起了料理。其实这怪诞的开篇并不算什么,接下来厨师还有更惊人的举动——他直接用手去试烤架的温度。自此厨师的举动不再是一开始的奇怪,而是渐渐走向了疯狂......他切断了自己的手指,甚至将自己的眼珠拔出来装点菜肴,但最终都失败了。短片的结局也极具冲击力。终于完成料理的厨师将料理端了出来,然而客人已经变成了一具干尸。如同在地狱里走了一遭的厨师只能自己品尝一下这道“完美料理”,然而菜还没有送到嘴边,他自己也断气了。《完美的红鲷料理》全片不难看出,罗泓轸创作的这个怪诞滑稽的短片并不只是在讲述厨师的故事。“努力是没有用的”,片中的厨师正象征了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者。罗泓轸奖厨师比作自己,而红鲷则是他的梦想——电影。一个没有才能,只有热情和执着的创作者,再有诚意也只能是在做白日梦。“没有比这更恐怖的事情了”,罗泓轸导演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短片。当时作为新人导演的罗泓轸,通过短片传递出的也正是他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对未来的不安,对于现在已经被世界瞩目的罗泓轸导演来说,这些他都曾亲身经历。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