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分钟热血海战如何铸就

2014-12-15 08:11:59来源:时光网

韩国影片《鸣梁海战》已于上周五(12月12日)登陆中国大陆影院,这部由金汉珉执导的影片以1597年朝鲜海军对阵日本海军的“鸣梁海战”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代名将李舜臣带领12艘朝鲜战船大胜130余艘日本战船的著名战役。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被韩国人世代传颂,作为一部以此为题材的爱国主义战争片,《鸣梁海战》也在韩国本土创下了历史最高票房纪录。

本片最大亮点便是长达61分钟的壮观海上激战,这也是特效比重最大的戏份。专访了为《鸣梁海战》制作特效的Macrograph公司,Macrograph是韩国三大顶级特效公司之一,他们为《鸣梁海战》打造了壮观、精彩、激烈的海战场面。本文将从现场实拍和后期制作两个方面解析影片的特效制作。

概念艺术家在前期时画的海战场面概念图之一

1:1模型完美还原4艘战船61分钟的大规模海战戏涉及到大量的战船和海岸环境。为拍摄战船甲板上的戏,制作组在全罗道光阳建造了超大型海战摄影棚,并搭建了1:1的战船模型,将模型安装在大型液压万向架上,演员们在模型上表演,这样可以通过万向架的倾斜来模拟战船在海上航行和冲撞产生的颠簸。

把日军安宅船模型安装在万向架上,通过万向架的倾斜模拟海面颠簸

演员在战船模型上进行表演这样的战船模型一共搭了4艘,分别是朝鲜军的板屋船1艘,日本的安宅船1艘、关船2艘。这些船都是参照史料叙述和图片搭建的,特别是一些日本战船的搭建还接受了日本名古屋海洋博物馆的一些建议。

朝鲜军的板屋船概念图

朝鲜军的板屋船1:1实物模型巨型绿幕环绕战船 精确装置喷水喷火

万向架和战船模型的周围是长120米、高60米的巨型绿幕,这些绿幕背景在后期会被替换成海战场面。为了一些必要的效果,万向架周围还架设了高压水枪和其他的水花、爆炸发生装置,这些器械经过前期精确的设计和编排,能够确保在现场安全可靠地使用,并达到应有的效果。

战船模型的周围是长120米、高60米的巨型绿幕,后期会被替换成海战场面

装置向战船喷出水(左)和火(右),分别模拟海水和爆炸效果

亚洲最大水中摄影棚 AQUA摄影棚是亚洲最大的水上效果摄影棚

相比在陆地上拍摄,在海上拍摄就要困难许多,因为巨浪和无法预测的天气变化无法保证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所以要在摄影棚完成海上战斗中各种爆炸和模型、特殊效果拍摄等工作。这些工作是在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的AQUA摄影棚完成的。该摄影棚是亚洲最大的水中摄影棚,占地8万多平方米,《摩天楼》的一部分戏份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从2013年7月初开始,《鸣梁海战》制作组在该摄影棚的中型水槽中搭建各种特殊拍摄装备。搭建完后从7月18日开始正式进行拍摄。

另外,对于一些战船在海上航行的镜头,制作组则在现代船只的基础上搭建了古代样式的战船,这些战船能够在水中航行,后期还会通过CG做进一步的效果增强。

实拍在海上航行的战船反复排演40-50人同时打斗

演员正在排演打斗戏为了确保复杂的海战拍摄安全顺利地进行,制作组对每一场戏都进行了反复的排演,有一些镜头中有40-50名演员同时在打斗,这些演员的位置和各自要做的动作都是提前设计好的,这样才能避免在拍摄时出现演员受伤的情况。同时,对用于拍摄的船只和汽艇的随时安全检查以及驾驶者的技术也都是十分重要的。

90%以上CG镜头打造61分钟海战影片是在韩国的鸣梁海峡实景拍摄的,但是要展现上百艘战船的壮观海战场面,就需要大量的CG制作。Macrograph的室长姜泰均对此表示,该片总共有1300多个镜头,找出非CG镜头更容易一些。61分钟的海战场面有90%以上都是用电脑CG制作完成的,其中70%都是在船和大海上展开的。之前也有着重表现海上场面的电影,比如《海云台》,但是其规模与《鸣梁海战》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而且因为是古装电影,所以很多场面都需要非常尖端的技术。漩涡、浪花、泡沫都要到位姜泰均透露,制作时速24公里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最难的,为此要反复进行数十次的拍摄,还专门制作了名为PARANG的软件,以再现水的质感。为了真实再现处在大潮期(涨潮和落潮差别最大的时候)的大海,漩涡、浪花、泡沫都要一个一个的制作。

漩涡、浪花、水面反光的质感和角度等都需要处理好,才能让画面真实可信

如前文所述,战船模型上的戏是在陆地上搭万向架拍摄的,后期再合成到海面上,为了让战船模型与实拍的海水自然地融合到一起,Macrograph对海水表面反射光线的质感、角度等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从而让战船模型与海水的接触更加自然,也就是实现了自然融合的效果。

CG技术壮观再现百艘战船除了前文提到的4艘真实搭建的战船模型,其余数百艘敌船和11艘板屋船都是CG制作的。另外,冲撞后撞毁沉没的船只全部都是用CG制作出来的。用CG还原战斗场面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依据历史事实和科学性再现海战。例如,每一个场面中,海水和船只的撞击要进行数十次的模拟实验才能制作出来。姜室长表示,敌军和朝鲜水军的白刃战,以及船内的物品和设施也都利用了CG制作。

除了中间部分的战船模型是真实搭建,其他船(白灰色)都是CG制作的

复杂镜头的分解与合成Macrograph对较为复杂的镜头进行了预演设计,通过三维动画对海战镜头进行模拟。预演完成后,Macrograph根据确定下来的预演镜头,制定出详细的拍摄方案和技术要领。具体做法是将每个预演镜头分解成背景、船只、人物、烟火爆炸等元素,为每个元素设计合理的拍摄方案,并分别进行拍摄,最后参考预演镜头,再将所有这些元素合成到一起。

一个镜头要分很多元素分别拍摄,最后再合成到一起

特效消失于无形《鸣梁海战》的特效其实更多意义上属于辅助特效,也就是在画面中起辅助作用、不被观众所察觉的特效。例如李舜臣将军在右水营港口出征的场景中,实际拍摄时右水营港口没有一艘船,Macrograph通过对战船模型进行3D扫描,然后将扫描得到的战船合成到海面上,来完成这个镜头。

快速剪辑弥补视效缺陷尽管视觉效果已经非常出色,但姜室长并不是100%满意这次在《鸣梁海战》中使用的技术。他表示“如果是专业人士看的话,缺点到处都是,金导演的快速剪辑掩盖了这些缺点”。就如金导演的前作《最终兵器:弓》所展现出来的故事快速展开和时刻保持的紧张感一样,这次《鸣梁海战》中场面的快速切换也弥补了视效制作的缺陷。

为何不做3D?《鸣梁海战》原本打算制作成3D电影,因为所有的海战场面都适合用3D来展现,例如上百艘战船的运动,喷射出的炮弹和烟火,特别是船只在海上漩涡中的起伏激荡,以及船只相撞的场景,如果用3D呈现的话将有不错的视觉效果。但是因为资金和拍摄周期的问题,制作组最终放弃了3D制作,甚至连后期转制3D也没有考虑。但是在续集《闲山岛海战》和《露梁海战》中,制作组准备尝试3D拍摄。

《鸣梁海战》精湛的特效制作技艺为我们呈现了韩国电影行业的蓬勃态势,Macrograph通过将实拍与CG制作相结合,展现出了一段恢弘壮丽的海战故事。电影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是更优秀的特效电影,韩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和进步也值得我们借鉴。最后让我们以 Macrograph发布的官方视效制作特辑为结束,一览该片的视效制作过程。

最近更新热门电影热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