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5 09:15:00来源:时光网
本届奥斯卡,虽然最佳影片的小金人已经早早划定在了
《社交网络》和《国王的演讲》之间,但纵观十部提名影片,可以说本届奥斯卡无弱旅,每一部都非常优秀,有其独特的价值。
最终,人们往往只记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得者,很有可能忘掉其他的竞争者。在之前的82届奥斯卡中,有过多少强片云集,激烈PK的情况?有哪些奥斯卡获奖影片其实是极其幸运地杀出重围,从死亡之组中幸存到最后,胜者为王?让我们为您盘点一下历届奥斯卡中的十大死亡之组吧。
关于“奥斯卡死亡之组”的几点说明:
一,提名的五部影片中至少有三部影片非常经典、强势;
二,另外一两部也不能很差;三,鉴于第17届奥斯卡(1945年)之前为十部最佳影片提名,很难说竞争集中激烈,因此只选择了一届来代表;
四,年份以奥斯卡为准,也就是说,1994年的影片在这里是归为1995年奥斯卡死亡之组里去的。
五:套红影片为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得者。
“死亡之组”十:1940年 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卿何薄命》 Dark Victory《万世师表》Goodbye Mr.Chips《爱情事件》 Love Affair《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妮诺奇嘉》 Ninotchka《人鼠之间》 Of Mice and Men《关山飞渡》Stagecoach《绿野仙踪》 Wizard of Oz《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竞争烈度:☆★★★★评点:尽管《乱世佳人》毫无争议地代表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最高水准,但这份最佳影片提名榜仍让人看得眼晕——任何一部作品拿出来都是经典。这里有《西雅图夜未眠》最早的版本,比《金玉盟》更原始的《爱情事件》;有约翰·福特的西部片经典《关山飞渡》;有开创性的《绿野仙踪》;有英国经典《呼啸山庄》;有根据斯坦贝克的文学名著改编的《人鼠之间》;有当时非常受奥斯卡喜爱的大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的《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死亡之组”九:1963年
“死亡之组”九:1963年 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欢乐音乐妙无穷》The Music Man《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竞争烈度:★★★评点:《最长的一天》堪称好莱坞最出色的二战影片之一,气势宏大,明星众多;《欢乐音乐妙无穷》则像它的片名一样,妙趣横生,是一出相当精彩的音乐歌舞喜剧;马龙·白兰度版的《叛舰喋血记》虽然不如1935年的版本,但也是大制作,影片背后白兰度在大溪地的故事也可增加很多电影的趣味;《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更不用说了,格里高里·派克主演的反应种族问题的经典。说起来这四部影片都颇为出色,不过比之最佳影片的获得者《阿拉伯的劳伦斯》来还是略逊一筹,可以说输得还算让人心服口服。
“死亡之组”八:1968年
“死亡之组”八:1968年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炎热的夏夜》In the Heat of the Night《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杜立德医生》Doctor Dolittle《毕业生》The Graduate《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竞争烈度:☆★★★★评点:《炎热的夏夜》是又一部以种族问题为背景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整个故事围绕一起谋杀案展开,戏剧冲突很强烈,人物非常突出。虽说《炎热的夏夜》是一部足以担得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但还是要为与它同台竞技的《雌雄大盗》和《毕业生》鸣不平。这两部堪称跨时代的作品在奥斯卡评选的对撞中没有得到最佳影片的承认。好在电影史最终还是给了它们非常高的地位,如今看起来倒是已经超越了《炎热的夏夜》呢。至于《猜猜谁来吃晚餐》,与《炎热的夏夜》很类似,也是反应种族问题的内容,但比之更励志更主流。《杜立德医生》则是艾迪·墨菲的《怪医杜立德》前身,讲述一位能与动物通话的医生的故事,轻松的家庭歌舞片,属于很典型的陪衬人角色。
“死亡之组”七:1972年
“死亡之组”七:1972年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发条橘子》A Clockwork Orange《屋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最后一场电影》The Last Movie《俄宫秘史》Nicholas and Alexandra竞争烈度:★★★★评点:《屋上的提琴手》被认为是比《音乐之声》更出色更有力量的歌舞片;《俄宫秘史》则是华丽宏大的宫廷史诗剧,虽然故事有些流于表面。不过这一年真正牛X的却是另外三部风格独特的提名影片: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最后一场电影》看似平淡却成了一个时代的挽歌;库布里克的《发条橘子》堪称惊世骇俗但延续了不受奥斯卡待见的结果;最终同样风格性十足,冷冽写实的《法国贩毒网》得到了最佳影片,不能说遗憾,只能感叹这一年竞争之残酷。
“死亡之组”六:1975年
“死亡之组”六:1975年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唐人街》Chinatown《对话》The Conversation《列尼传》Lenny《摩天大楼失火记》The Towering Inferno竞争烈度:★★★★评点:什么叫不是冤家不聚头呢,看看这几部影片的男主角:阿尔·帕西诺、杰克·尼科尔森、吉恩·哈克曼、达斯汀·霍夫曼、史蒂夫·麦奎因和保罗·纽曼……整个是老戏骨盛年时期的大对撞!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居然有两部片子自己VS自己(《教父2》和《对话》),这似乎也是奥斯卡历史上少有的情况。《摩天大楼失火记》是惊险富于娱乐性的灾难片,今日它已经成了此类型的经典。除此之外,每部影片都是分量十足的重量级选手。《列尼传》是部被后人忽视低估的传记片经典;《对话》也是科波拉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影片气氛阴沉,平淡背后隐藏着对现代人关系的隐喻;而《唐人街》更已经是足以匹敌《教父》系列的经典作品,其剧本已经到了每个电影人都应该奉为圭皋的程度。《教父2》自然是实至名归,《唐人街》只能叹生不逢时了。
“死亡之组”五:1976年
“死亡之组”五:1976年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纳什维尔》Nashville《大白鲨》Jaws《乱世儿女》Barry Lyndon《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竞争烈度:★★★★★评点:如果我是奥斯卡评委,看到这个最佳影片的提名榜单也许直接就疯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终极之作,最完美的影片《乱世儿女》你能不选?罗伯特·奥特曼讽刺世情的巅峰之作《纳什维尔》你能不选?制造戏剧冲突的大师西德尼·吕美特与阿尔·帕西诺合作的《热天午后》你不选?斯皮尔伯格开创新恐怖片风格,书写了一代人的内心恐惧的《大白鲨》你不选?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确实水准高超,思想深刻,绝对是影史经典,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这一届奥斯卡,堪称史上最残酷惨烈的死亡之组!
“死亡之组”四:1990年
“死亡之组”四:1990年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为黛茜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梦幻成真》Field of Dreams《我的左脚》My Left Foot竞争烈度:★★★☆评点:说实话,这一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并不强,放到70年代也就是陪太子读书的命。这里面《我的左脚》和《生于七月四日》算是较为有分量的作品,一个励志但不空洞简单,一个对越战对美国的本质做了反思。《死亡诗社》虽然也很出色,但格局较小,略带煽情,厚重程度不够;《梦幻成真》则最简单,属于很励志很清新的体育题材。这样看来,以平淡温婉见长的《为黛茜小姐开车》胜出倒也很恰当。这一届大多属于次一流选手,不说矬子里拔将军,但也确实沾了没重量级选手的光。
“死亡之组”三:1995年
“死亡之组”三:1995年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幕后谎言》Quiz Show《低俗小说》Pulp Fiction竞争烈度:★★★★评点:很多人想起这一届奥斯卡时都为《肖申克的救赎》鸣不平,甚至认为它应该取代《阿甘正传》拿到小金人。且不说当时《肖申克的救赎》缺乏影响力,即使从品质来说,它也最多和《阿甘正传》、《低俗小说》处于同一水准线上——如果不是略低的话。这一届奥斯卡其实说不上是非常可怕的死亡之组:虽然《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很有趣但毕竟只是出轻喜剧,缺乏奥斯卡喜爱的分量;《幕后谎言》涉及到了媒体、真实等话题但还是有些点到为止,未能做深入开掘;其实最冤的应该是昆汀·塔伦蒂诺,拍出一部前无古人的《低俗小说》,却因过于风格大胆形式另类而无法入奥斯卡评委法眼。
“死亡之组”二:1999年
“死亡之组”二:1999年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
《伊丽莎白》Elizabeth《美丽人生》La Vita e bella竞争烈度:★★★★评点:每次说到这届奥斯卡,肯定会有影迷抱怨“怎么就给了
《莎翁情史》呢”。是呀,这一年有大神泰伦斯·马力克与众不同的二战影片《细细的红线》;有意大利的《美丽人生》;有展现英国女王生活的《伊丽莎白》;有斯皮尔伯格的战争大作《拯救大兵瑞恩》……哪一个不是佳作?可惜一段莎士比亚的恋爱故事把它们全打败了。《美丽人生》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做安慰,《拯救大兵瑞恩》和《细细的红线》两位只能感叹硬汉拼不过柔情吧。
“死亡之组”一:2003年
“死亡之组”一:2003年奥斯卡入围最佳影片《芝加哥》Chicago《时时刻刻》The Hours《魔戒二部曲:双塔奇兵》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钢琴师》The Pianist竞争烈度:★★★★☆评点:新千年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届奥斯卡!一边是老导演斯科塞斯和罗曼·波兰斯基的《纽约黑帮》和《钢琴师》,极力强调历史、传统、功底;另一边是彼得·杰克逊为代表的新生代,写女权、玩魔幻、秀歌舞……这死亡之组好不热闹。可惜奥斯卡只肯等PJ都拍完了才给他承认,而《时时刻刻》的深味又有些过于文艺小众,这样《芝加哥》就占了便宜,一跃而出引领了又一次歌舞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