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1 08:33:48来源:时光网
有人曾总结出了奥斯卡结束之后我们这里肯定会冒出来的若干评论,大致包括:
1、整个崇洋媚外说 2、Oscar整体不过如此说3、某部影片导致Oscar不过如此说 4、Oscar导致某部影片不过如此说 5、Oscar主旋律说 6、Oscar艺术思想品位说 7、Oscar金鸡奖说…… 如今第83届奥斯卡终于落幕。同往年一样,无论结果为何,都会引来无数的评论:或是赞赏学院的慧眼独具,或是批判评委们的鼠目寸光――而且后者的声音往往听上去更大一些。83岁的奥斯卡大叔是否能焕发青春甚至返老还童,重获活力与新生?还是已经老朽昏聩,固步自封?这一届奥斯卡的结果对电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获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博弈?
十未必大于五去年开始,学院将最佳影片的提名数量从五部扩展到十部。这一改变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为了弥补两年前的第81届奥斯卡提名影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当时,
《黑暗骑士》与《机器人总动员》两部当年获得极佳口碑的电影双双出局最佳影片提名,而令人意外的顶替者,则是学院多年来一直青眼有加的二战犹太大屠杀题材电影
《朗读者》。最近两年的奥斯卡十部最佳影片中,
《飞屋环游记》、《盗梦空间》以及《玩具总动员3》都可以算作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上述两部“前辈”的继承者。
学院的这一决定刚刚公布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认为这代表了学院决定跟随时代步伐进行改革,借此表彰那些以往由于类型、题材因素而容易被奥斯卡忽略的“非奥斯卡”电影。比如说,十个席位当中可能会包括优秀的动画片、暑期票房大作、甚至纪录片等。而从近两年的提名名单来说,也确实部分反应了这一趋势。
然而,奥斯卡毕竟在1943年之后就再没有提名过十部最佳影片了。将近七十年的惯性让学院的这一改革显得雷声大雨点小。最明显的一点,在最佳导演提名仍然限于五位的情况下,近两年那十部没有获得导演提名的电影从来就没有接近过终点线。更让这个决定显得有些尴尬的是,像
《弱点》这样,无论从哪方面都称不上“最佳”的电影,因为它卓越的票房成绩以及主演明星强大的亲和力,也竟然在这一规则下得以入围最佳影片。
于是到头来,所谓“改革”,似乎只是成为了提高颁奖典礼收视率的一个举措而已。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今年的年度话题之作兼暑期票房大作《盗梦空间》顺利的入围了最佳影片,但是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导演诺兰再次出局最佳导演提名,甚至连剪辑师李·史密斯都被踢出提名名单――这让《盗梦空间》一下沦为提名影片中的二等公民,而学院似乎也已经全然忘记当年是为什么要把“五”加到“十”了。
第83届奥斯卡完全获奖名单第83届奥斯卡红毯及颁奖礼直播(图文实录)
第83届奥斯卡颁奖礼精彩美图集学院奖与影评人的恩怨奥斯卡背后的幽灵
奥斯卡成了金球奖的复制版学院奖与影评人的恩怨扩容最佳影片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革新,真正的改变只能靠学院会员们观念上的变化才能推动。事实上,许多人相信,近几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已经反映出了学院锐意进取的进步趋势:
《无间行者》、《老无所依》、《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及《拆弹部队》,从艺术角度来说,都是在一定意义上反传统并且非常冒险的电影。对它们的表彰似乎显著地表明了学院对于这些杰作发自内心的肯定,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的竞争对手分别包括了
《女王》、《赎罪》、《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和《阿凡达》,前三部都是四平八稳的学院派电影,而后一部则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票房大鳄。那几年的奥斯卡被认为真正做到了专注于影片的品质,而不是影片以外的各种因素――虽然这样的论断永远都不会让所有人认同,但必须承认这是一段了不起的进步。
于是,当今年奥斯卡战线的头两号种子早早的被确认为
《社交网络》和《国王的演讲》之后,人们同样认为学院很有可能会进一步选择更新锐、更大胆且更富时代精神的前者。仿佛为了助推这一趋势,去年底颁奖季的各大影评人协会:纽约、洛杉矶、东南、广播影评人奖、影评人选择奖……乃至随后的金球奖,都纷纷将最高荣誉赠予了《社交网络》。仅仅就在一个半月之前,似乎《社交网络》最终摘取小金人只是时间问题。
但紧接着风云突变,制片人工会奖(PGA)、导演工会奖(DGA)和演员工会奖(SAG)相继表彰《国王的演讲》。而在提名揭晓时,《国王的演讲》拿到了12项提名,成为整份名单里最抢眼的作品。这时许多人才恍然惊觉,《国王的演讲》,是一部讲述一位“身残志坚”的主角,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亲情、爱情与友情的帮助下,克服了自身的困难,勇敢地面对了二战(!)阴影的传记电影,而且这位主角还是英国国王!这简直是
《阿甘正传》+《莎翁情史》+《女王》的综合体,外加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二战”关键词——新世纪以来再没有过如此“学院奖范儿”的电影。
《国王的演讲》成了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
所以,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十二中四的结果虽然算不上横扫(这一点后面会再提到),但重要奖项无一失手的成绩足以让对手《社交网络》失意而归,让那些一早就预测《国王》必胜的奥斯卡预测专家们笑到最后,也让那些由衷期待学院再度创新的影迷们无比失望。
回过头来看,前哨站阶段影评人奖与工会奖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分歧,在奥斯卡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应该注意到,为奥斯卡投票的并不是那些影评人,而是各大工会里的从业人员们。那么,前些年双方的高度统一又作何解释?引用一位资深奥斯卡观察家的话,“他们并不是迎合影评人假装清高,只是真的碰巧喜欢那些电影而已。”
奥斯卡背后的幽灵
奥斯卡背后的幽灵当然,这里还要提一下那位每年都游荡在奥斯卡竞争幕后的幽灵,人称“奥斯卡私语者”(The Oscar Whisperer)的
哈维·韦恩斯坦。1998年,《莎翁情史》爆冷击败《拯救大兵瑞恩》是他最成功的战役。自那以后,十几年来每到颁奖季,这位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的创始人总是能展现出他无所不在的存在感。
作为好莱坞局外人,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位看上去心宽体胖的犹太人是否真像传言中的那样心狠手辣。即使数年来他没有能够再重复
《莎翁情史》的辉煌,也经历过《冷山》、《飞行家》的大热倒灶,但是也仍然有将本来没有希望入围提名的
《朗读者》送入五强并助凯特·温丝莱特最终圆梦的手笔。直到今年,卷土重来的“企鹅人”终于瞄准学院那老脉的死穴,再度祭出公关的看家本领,一举成功。
斯皮尔伯格为本届“最佳影片”开奖
总而言之,让83岁高龄的小金人“返老还童”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70年前,当时过于先锋的
《公民凯恩》也被学院会员嗤之以鼻,但如今它几乎稳坐所有最伟大电影榜单的首位。无论如何,虽然今年学院还是在关键时刻成为了保守的老顽固,但是斯皮尔伯格今天在拆开最佳影片的信封之前的一席话,似乎表明了一些学院会员(至少是他本人)的态度。他说,今天获奖的影片,将加入
《码头风云》、《卡萨布兰卡》这些影片的行列――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而未能获奖的影片,你们将成为
《公民凯恩》、《愤怒的葡萄》和《愤怒的公牛》中的一员……观众们的反应?出奇热烈的掌声。技术奖项与时共进
《盗梦空间》获得的都是技术奖项技术奖项与时共进与重要奖项部门仍然坚守保守阵营不同,技术奖项的评委们却似乎在近几年彻底地拋弃了类型偏见与题材歧视。回顾近二十年来的奥斯卡历史,大制作商业片与独立文艺片的各领风骚四五年几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早期的大制片厂时代,独立文艺片还是个不存在的类型;而到了1997年,
《甜心先生》成为了当年提名最佳影片的唯一一部大制片厂电影,以致于
比利·克里斯托在开场白里戏称奥斯卡为“海边的圣丹斯电影节”。然而,紧接着第二年,一艘一往无前的远洋巨轮就把所有的文艺电影辗得粉碎;相同的横扫发生在几年前的
《魔戒三部曲:国王归来》身上。自那以后,奥斯卡的轮回就更加青睐于独立制作了。两大阵营最直接的对决发生在去年,史上票房最高电影《阿凡达》最终败给了史上票房成绩最低的最佳影片得主
《拆弹部队》。然而在技术奖方面,《阿凡达》赢得了摄影和艺术指导两项最佳视觉效果以外的技术奖,《拆弹部队》同样赢得了两项音效奖,与《阿凡达》分庭抗礼。之前那种“赢者通吃”的局面如今很少再发生,这也是今晚《国王的演讲》在典礼前半段除原创剧本以外几乎颗粒无收的原因:《盗梦空间》赢得了两项音效奖、最佳摄影以及视觉效果四项大奖,《社交网络》则拿到了最佳剪辑和最佳原创音乐。仅以摄影为例,虽然
罗杰·狄金斯9次提名刹羽而归的结果让人有些同情,但是《盗梦空间》充满想像力的镜头和画面质感,以及得益于影片凌利剪辑的额外加分,让这个奖项确实颁得名正言顺。
事实上,回顾这几年的技术奖得主,我们能看到许多这样令人惊喜的获奖者。由近往远看,有2007年
《谍影重重3》获得得两项音效奖和剪辑奖、2006年
《潘神的迷宫》的艺术指导、化妆与最佳摄影、以及2004年
《超人总动员》的最佳音效剪辑奖等等。虽然这些奖项或多或少被用作补偿的成分在内,但是上述获奖者在各自的年份中都从最佳影片完全可能横扫的局面下通过自身出色的表现抢下了这些成果,也证明至少在技术方面,学院评委们确实是目光如炬,做出了许多精彩的选择。
演技与补偿票齐飞
梅丽莎·里奥获奖后激动不已演技与补偿票齐飞 “我是梅丽莎·里奥,我是一名演员” ——这是每年演员工会奖颁奖典礼之前的一个固定仪式,选择一些演员面对镜头介绍自己的经历,并念出这句话。刨去最佳影片的残酷厮杀和技术奖项的高深莫测,普通观众们所最在意的,应该还是每年的四大演技奖。事实上,作为学院会员内部占据最大比例的一支队伍,演员们――或者更准确的说,明星们在学院内部一直都属于上层阶级。这股庞大的力量不仅能够左右颁奖季的局势,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旁人自身的强大。看看掀翻了《断背山》的《撞车》,再看看前两年为提名演员们所准备的极尽豪华的颁奖阵仗,就可略知一二。而作为一名演员,赢得一尊小金人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多年来,多少演技出众但一奖难求的演员们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只为终得一亲小金人芳泽,比如前年的温丝莱特,和更早的查理兹·塞隆,还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西恩·潘。 然而我们都应该记住,奥斯卡的演技奖并不只关乎演技,而包括了人缘、声望、资历等等一系列的因素,甚至很难说哪一项占据的比重最大。新世纪以来,同情票、补偿票、敬老票、声望票等等各类主导因素不一而足。实际上,我认为演技奖方面最恶劣的趋势就是所谓的落选补偿票。2001年,高唱着表彰黑人主旋律的奥斯卡让《红磨坊》中的妮可·基德曼败给了哈莉·贝瑞,于是次年她凭《时时刻刻》成功封后;但这又使得《芝加哥》中的芮妮·齐薇格无功而返,于是再次年,《冷山》中将近主角戏份的女配角终于为她赢得了小金人。而去年最佳女主角的得主更是开启了一个糟糕透顶的先例,一位从来没有奉献过任何精彩表演并且从未入围过奥斯卡的喜剧明星,在演出了一部中规中矩的正剧之后就突然赢得了奥斯卡――我本人对于桑德拉·布洛克并没有任何偏见,只是对这一结果所表现出的态势感到十分无奈。要知道,另一位曾经的喜剧皇后朱莉娅·罗伯茨至少是在入围数次以后才凭《永不妥协》拿到了她同样充满争议的奥斯卡。 今年的竞争,同样呈现出各种因素交织的局面。男主方面,虽然得奖者科林·费斯很早就已经锁定了小金人,而且他的表演也确实无可挑剔,但是杰西·艾森伯格在《社交网络》中大巧不工的表现至少也可以和他公平对决――但二人的资历对比注定了他没有任何机会,且去年在《单身男人》中奉献了年度最佳表演的费斯,必定收获大量的补偿票。然而去年费斯正是败给了敬老票的受益者,《疯狂的心》中并无亮点的督爷――而督爷本人之前的落败又是……看,如此追溯下去,真是没有源头了。 女主角方面几乎正好相反,四次提名一无所获的安妮特·贝宁此次失手于年轻且更具话题性的娜塔莉·波特曼;但别忘了她本人也是挤掉同样四次提名无一获奖的搭档朱丽安·摩尔而入选女主。至于11岁就已经入行的波特曼,虽然仍然年轻,但已经可以划归老将行列了。对于这是否意味着年轻女演员的机会即将到来――那么请看明年奥斯卡已经诞生的两位种子选手:梅丽尔·斯特里普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还有格伦·克洛斯女扮男装的阿尔伯特·诺伯斯…… 赢得、或者提名奥斯卡对于这些演员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客观的说,对于男演员们,赢得一座奥斯卡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若干年来,好莱坞男演员们的水准一直都大大高于他们的女同行们。这其中复杂的原因无法一一道来,但仅看这些年的获奖者,他们在获奖之前之后的水准和作品质量并不会有太大变化,费斯和布里吉斯连续两年双双提名就是例证。至于女演员……新世纪以来的小金人诅咒到目前为止似乎只有玛丽昂·歌迪亚得以幸免。其他人等要么水准下降,要么干脆连私生活也受到影响。 但奥斯卡,包括其他奖项,对于有幸初获提名的演员们,却是一个不小的奖励: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正式成为演员中的那一部分“上等公民”了。梅丽莎·里奥正是这样的一位受益者,连续两年提名的杰瑞米·雷纳也是同样。而对于杰西·艾森伯格、詹妮佛·劳伦斯这样的年轻演员来说,更是打开了更多机会的大门:劳伦斯已经出演了《X战警:初级》中的变形女,艾森伯格的搭档安德鲁·加菲尔德则成为了新任《蜘蛛侠》。应该说,这就是好莱坞独有的迎接新生代的一个方式。 未必老迈,不再年轻 尽管奥斯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不公正,但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电影奖项,它每年都会为人们所关注和谈论。我们之所以年复一年的纠结于哪些电影和演员会拿到小金人,也正是因为它八十几年的历史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83岁的奥斯卡显然已经不再年轻,有时会缺乏活力和大胆的想象,但也许它也还没有到老迈无能的地步。 无论奥斯卡的结果如何,都并不妨碍我们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每年数目众多的佳作。只把奥斯卡当作参考,看看每年的竞争以及好莱坞的趋势,可能就是我们奥斯卡观众的乐趣所在了。